首页  >  专题库  >  精准扶贫在行动  >  全国脱贫攻坚奖在京中央企业推荐人选 > 正文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胡小明——彝区扶贫攻坚战场上的“五心”书记

    发布时间:2017-07-27

胡小明,男,汉族,1973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神华四川能源有限公司江油发电厂设备管理部锅炉点检工程师,现任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驻村第一书记。

“到最艰苦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是胡小明放弃优越工作环境,告别父母妻儿,选择到博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初衷。一年来,他扎根高原,履职尽责,带领干部群众奋发作为,被当地彝族同胞亲切的称呼为尽心、用心、热心、爱心、操心的“五心书记”,2016年被评为凉山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一、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初到这个海拔3000米的贫困村,胡小明看到的不仅仅是贫困,更多的是震撼!全村1077人中有280人没有户口,“手上牵一个,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是很多彝族母亲的现实写照。三三两两的彝族同胞披着察尔瓦席地而坐、裹衣而躺,乌头垢面的孩子在路边奔跑玩耍。人畜混居的十几间断壁残垣式土坯房弥漫着浓烈的刺鼻味道,昏暗的光线、漆黑的墙面、破败的家具无声的述说着彝族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坑作灶台地作桌的生活方式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

为了尽快掌握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他每天起早贪黑的走村入户。语言不通,村干部就是他的“翻译”;山高路陡,他就用双脚丈量着天梯的长度;饥饿难耐,随身携带的土豆花生成为果腹的“玉盘珍馐”。网购的一辆山地自行车是他最得力的交通工具,灶台上一堆“老干妈”、香辣酱成了他干饭拌酱时的“佳肴”。白天他在田坎上、猪圈边和村民们一起劳作,晚上又加班加点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村情现状让他常常夜不能寐。

仅仅2个月时间,他就徒步近200里,入户150余次,走访群众600多人,随身携带的“账本”中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彝族名字、家庭人口、住房耕地、牲畜存栏、通讯饮水、医疗教育等情况。“胡书记来了半年多,掌握了解的情况比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还多!”村支书苏呷的话道出了胡小明在这里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二、除懒移陋,教育为本

在觉撒乡,3-6周岁幼儿有433人,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入园率仅为16%,全村1077人中文盲占了80%。薄养厚葬、不信科学信“毕摩”(巫师)等陋习成为制约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胡小明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兴教育、练内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达才能拔穷根、挪穷窝,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积极与布拖县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神华集团200万元帮扶资金全部投到觉撒乡4个村的 “一村一幼”建设中,截至2016年底,已有两所改建幼教点投入使用,2个村的适学儿童全部入园,另两所新建幼教点已经基本建成,2017年春季将实现全乡幼儿入学全覆盖。

他将抓党建作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讲政策、强组织、筑堡垒,统一思想,带领干部党员以上率下、以点带面、以干促群,使工作形成合力。他利用外出调研考察的机会,带领村组干部走出大山,感受现代文明的气息。“防艾禁毒”宣传是他召开村民大会必讲的内容,村民“三洗”(洗手、洗脸、洗衣服)情况是走村入户必检的科目,勤俭持家是他反复灌输的理念,保学控辍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一开年,他积极向神华集团、神华四川公司汇报,与布拖县有关部门沟通,将博作村自然环境整治列为2017年帮扶重点项目(使用帮扶资金200万),并开展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和 “大手拉小手”卫生监督活动(通过对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每天监督检查,学生回家对家长转授卫生健康知识,带动家长养成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的联合机制),移风易俗,促进彝区原始陋习的改变,提升彝族群众生活质量。

三、固本培元,产业引领

想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捐赠和爱心只能解决一时之忧,激发内生动力,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途径,才是脱贫奔康的康庄大道。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让胡小明在摸索适合博作村发展的路子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布拖县农业农村工作群”、“花椒技术交流群”、“山羊绵羊养殖交流群”等交流平台成为他与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途径。为了让村民了解掌握养殖经验和市场信息,他建立“博作村养殖交流群”,将收集的大量信息发布到群里供与大家分享。为了开阔眼界,他带领村干部坐便宜车,吃便宜饭,住便宜店,远赴遂宁、宜宾、达州、成都、重庆、绵阳等地学习考察产业模式、种养殖方式和销售渠道。为了寻找到一个投入少、风险小,适合当地的种植项目,他走遍了村里的田前屋后。为了申请一个好项目、争取到一笔启动资金,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吃“闭门羹”,隔三差五地跑县委、州委,以至于上级很多部门的领导都知道觉撒乡博作村有个第一书记叫胡小明。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抓关键、树榜样,动员部分党员干部率先投入、带头发展,逐步吸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参与。为了增强脱贫信心,他将培育具有养殖经验的大户与扶持散户结合起来,以大户带散户,使 “外行”变“内行”。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他按照“公司+大户+农户”模式尝试引进企业在博作建立种养殖基地。为了避免销路不畅引发的资金风险,他提前着手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积极与多家销售公司对接联系。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广大贫困群众增长了见识,培养了信心,打破了 “夹皮沟 无发展”的思想禁锢。花椒种植被确定为博作村脱贫保康的基础产业之一,在3-5年丰产后预计可以增收1-2万。村民自发成立了高山黑绵羊专业合作社,黑山羊养殖场正在兴建。投资26万元存量900头的2户土猪养殖场和投资1.5万元存量500只的1户养鸡场已经建成,并将逐步开始产生效益。

“选择到大凉山来当驻村干部,是想通过真实的付出与努力,为这里的彝族同胞做一点什么,希望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一些改变,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为厚重”。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胡小明正以自己的执着和担当带领着村民阔步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