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访中国第九批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队长、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孙来广
本报记者 闫业瑞 通讯员 谢 玮 王予东
编者按:受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的派遣,以新乡市中心医院为组长单位的中国第九批援厄里特里亚医疗队一行18名队员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出色完成了援外的各项任务。这其中的辛苦和艰难是难以想象的,语言不通,人地两生,自然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经常停水断电。队员们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要完成援外任务,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以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孙来广为队长的援厄医疗队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医疗队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大爱情怀赢得了厄特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和爱戴。从今天起我报将陆续刊登援外医疗队员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
与孙来广相识也有些年头了,他处事正派、待人热情,为人低调,做事踏实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采访他更是我非常期待的。不仅仅是一年多时间没见了,更是非洲这个小国家的神秘和人情风貌吸引着我。两次预约之后,我们在他办公室见了面。说明来意,他第一句话便说“采访我想了解医疗队的情况都行,可别写我了,医疗队受到厄方的赞誉和我驻厄大使的高度称赞,那是全体队员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我们的十八名队员个个能独当一面,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采,要写应该多写写他们,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己。”
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不仅代表着医院和新乡市、河南省,更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因为是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市中心医院作为队长单位队长人选就显得更为重要。医院党委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要求,站在国家外交形象和为国争光的高度,慎之又慎,最终推荐由孙来广副院长担任队长,并经省卫生计委审核后予以确认。
孙来广,新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教授,同时还兼任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会员,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是新乡市优秀专家,新乡市中心医院10大名医。主要从事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方面的诊治工作。擅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颅内各部位复杂肿瘤及复杂脑动脉瘤夹闭术等。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及岩斜区脑膜瘤、保留面神经的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术等多项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先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
从他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国家选择他担任队长代表中国援外医疗,是必然的选择,他在神经外科领域业务是数得着的,在新乡市不知有多少人托关系找熟人就为了让他给看一看或亲自做个手术。他视病人如亲人,经他治疗的病人及家属对他更是赞不绝口。在管理上,他既敢严格管理,又善于沟通协调,把管和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么看来,队长这个角色也就非他莫属了。
事实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一年零两个月的援外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出彩,创造了许多援外零的突破,得到了受援国人民的称赞和喜爱。厄方卫生部、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分别给予了通报嘉奖。
说起援厄感受,他说:“出了国才知道中国的伟大和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18名队员在400多个日日夜夜里虽然背井离乡,虽然条件艰苦,虽然有诸多生活的不便,但我们从受援国人民的言谈举止中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人的羡慕。我们深刻感到了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整个医疗队的内在动力所在。”
医疗队2015年6月离开家乡,2016年8月回到祖国,在厄整整一年零两个月时间,400多个日日夜夜,孙来广一直工作在该国奥罗特医院。
奥罗特医院是中国援建的医院,是该国规模最大、硬件设施最全、技术力量最强的医院,还是该国唯一一所国际外科转诊医院,全国医生资格证书审核、签发的唯一机构。许多科主任受过西方教育,有留学、进修意大利、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背景。但由于当地的物质匮乏,机制不活,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一些医疗技术发展缓慢。就神经外科来说,该院没有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原有2名医师移民国外,全靠中国大夫援助;全国唯一的一台CT也在这个医院;由于该院名气大,又是厄特最高级别的转诊医院,因此全国各地的病人都跑来看病。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虽说工作很累,但他们很充实,也很兴奋,因为他们代表着祖国,所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多看一些病人,多做一些手术。
正是这种多看病人、多做手术的想法为第九批援厄医疗队,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和至尚的荣誉。
援厄的一年多时间里,孙来广和他的医疗队共做手术3500余例,完成门诊近50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910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500余例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300余人次,治疗当地的中国病人3900余人次。
在言语不通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很难想像,在人地两生、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能交出如此好的成绩单,可以想象他们比常人要多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
说起厄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况,是我们在国内怎么也想像不到的。那里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没有任何污染,说天高云淡一点也不过份。
但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全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40—60%的需要,工业品更多需要进口,生活必需品像水、电、气成了稀缺资源,紧张时按战略物资对待。医疗队有时1周或几天没有水也是很正常的事,每天停电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网络全国才只有80多个兆。但那里的人民很友善,见到中国人都会竖起大姆指,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那里实行严格的转诊制度,有时患者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到达医院,为了看病还需要露宿医院几天才能排上号看上医生。
医疗队知道这些情况后,宁可早上班、晚下班也要尽可能多的看病,多手术,尽自己的力量减少患者病痛,这种加班,是队员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看一看孙来广的援外一天,您会对整个援外队员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那是个普通的一天,孙来广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就到了门诊做准备,病号排着队一个接一个,看着那一个个期待的目光,他想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下午一点半钟了。
他问厄方护士米娜:“还有几位?”“还有五位”米娜答道。“等一会我把这五位看完,我请你吃饭。”孙说。米娜眨巴眼睛显得很兴奋,又很凝惑的样子。
时针指向了下午两点半左右,终于看完了最后一位病人,这时门诊护士长风风火火地走过来,一脸严肃,他把米娜叫到旁边,用当地话嘀嘀咕咕地说了半天,他们站在门口,等着米娜。随后护士长微笑着点了点头。
“米娜我们走吧!”医疗队员说。米娜没吱声,一脸委屈的样子说:“下次门诊,我们少约几个病人吧,免得再让护士长批评,说我不关心中国专家的疾苦了。”原来是护士长批评了她。
听了这话,队员们心头一热:“厄特人民还是很关心中国专家的工作生活的,我们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出了医院大门,找了几家饭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水果店里发现由其兼营的一个饭店还在营业。
店里面吃的东西品种却很少,喝的只有红茶、咖啡,每人要了两份不同的饮料,两包红茶与咖啡。
刚吃了两口面包,急诊科的小叶马尼医生,急匆匆地闯到店里,身后还带着一位大约20岁左右的姑娘,都以为他们也是来吃饭的,就赶忙打招呼。小叶玛尼面露难色地说:“docter孙,急诊科刚从外地转来一位病人,病情很重,已经昏迷两天了,家属很是着急,我们也知道你们刚刚从门诊下班,还没有吃饭,就很冒昧地找来了,想请您到急诊科会诊一下。”这时孙来广一边嚼着面包,一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行,没有问题,我现在就跟你们去。”就这样吃块面包就又赶回了医院。
路上,急诊科的小叶马尼医生对患者家属鲁丽说:“这是来自中国的神经外科专家,他们对我们很友好,你就放心吧。”家属鲁丽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
孙队长关心的是患者病情,问鲁丽的爸爸是怎么病的,鲁丽说:“具体我也不清楚,一个月前好像是头部受了伤,近几天思维有点混乱,前天意识就不清楚了,当地的医生查不出什么问题,我从阿斯马拉赶到家里,爸爸一点都不认我了,还呕吐了两次,什么也吃不了,当地医生说,只能转院,到有中国医生的医院,也许才有希望,很担心,医生,我爸爸有救吗?”话音低沉而又颤抖,怯生生的。
到了急诊科,在走廊的尽头,见到了一位近六十岁的老人,黑瘦黑瘦的,躺在急救担架上,头向左偏着,枕头边还有些呕吐物的痕迹,孙来广拿出随身携带的叩诊锤及袖珍式手电筒,重点做了几项检查。根据经验,这是一位外伤性颅内出血并已经形成脑疝的患者,命悬一线,必须立即手术。检查结果出来后,证实了孙来广的术前诊断。在做术前准备的过程中,当地医院缺这少那,急的他额头直冒汗,打开头颅没设备,连最基本的线锯、骨蜡都没有,钻和钻头还不匹配,只能土法上马,用最原始的办法去做这台手术。这手术用去了3个多小时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能发出声音了,意识清醒了。
鲁丽抢先用双手抓着孙来广的手,深深的眼窝里,一双满含感激的泪眼,满脸微笑地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对孙来广说:“谢谢中国,谢谢doctor孙,谢谢大家!”……
这样的手术如果放在市中心医院,是再普通不过的手术了。因为我们这里不仅有优秀的医护团队,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基本医疗设备,可在厄方,如果没有中国的医疗技术,这样的手术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孙来广来说,三个小时的手术是一种煎熬,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精神和责任的升华。
“在国内,随便运来些东西就能救活很多人的生命!”他感叹道。没过几日他就把想法和中心医院主要领导取得联系进行了汇报。院领导当即决定让孙队长列出清单。没有多长时间,这些急需物品顺利用到了厄方医疗救治中。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年零两个月的援非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在厄方的最好医院里,没有神经外科医生,更不要说专家了。孙来广既要出门诊,又要查房写病历,还要值一线班,24小时随叫随到。还有外交人员、中资机构的健康保健,与厄方卫生部门、院方的沟通协调等等,孙来广确实太忙了,但他告诉记者:“做为医生,经自己诊治的患者被治好了,那是莫大的欣慰和自豪。作为援外人员能为祖国争光就是最好的奖赏。因为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心医院,而是伟大的祖国。”
医疗队除了繁重的援厄医疗救助外,孙来广和他的队员们还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把医疗关口前移,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在非洲大地上首次开展了提高当地普通民众急救、互救意识的“急救白金十分钟”活动。
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2015年10月10日10点10分在厄首都成功举办了“急救白金十分钟”活动,中国医疗队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创伤止血、气道异物的处理急救技术,并现场指导厄方普通民众参与活动,使厄方民众受到了深刻而有意义的健康教育和院前抢救知识,受到了厄方民众的热烈欢迎。中国驻厄大使、厄卫生部官员等出席了活动,充分肯定了中国医疗队这一填写非洲历史空白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厄方卫生部门还把每年10月10日定为“急救白金十分钟”活动开始时间,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医疗队除了为厄方服务外,还肩负着为我驻外使领馆和中资机构人员的健康保健任务。一个电话就是无声的命令,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队员们被叫醒参加会诊和抢救。
一天夜里凌晨过后,中国某集团驻厄工程处一职工酒精中毒,生命垂危,孙来广紧急叫起队员。病人在距医疗队所在地300公里之外的采矿工地,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医疗队马上报中国驻厄大使馆救助,大使馆得到消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照会厄方外交部,请求援助。
经过短暂的协调,厄方一架直升机载着医疗队员迅速前去抢救。到了现场,看到患者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医疗队员从呕吐物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是酒精中毒,但患者已年近50岁,又无其他辅助检查资料佐证,很难判断是否还有其他并发症,转运病人风险极大;为了争取时间,医疗队建议尽快乘机转到厄特最大最好的医院——中国援建的奥罗特医院。飞机刚离开地面,患者突然面色铁青,心跳呼吸骤停,队员们即刻实施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15分钟后病人心跳呼吸恢复,面色转红润,飞机上的抢救取得了成功。病人被转运到医院后,队员们连夜想法设法进行了全方位抢救。经过近一个白天的抢救,病人苏醒,转危为安。队员们才松了口气,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像这样抢救危重病人的事,只是援外医疗队工作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孙来广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没想到医疗队的一次义举,成就了中国华为驻厄分公司。
那还得从一次体检说起,医疗队准备为华为驻厄职工体检,而这时该分公司负责人向孙来广队长很不好意思地提出个小小要求,问能否把他们的大客户一块体检一下,孙队长觉得救死扶伤医者所为,就爽快地答应了,并带上了从国内带去的心电图机,正是这小小的心电图机让华为当地的大客户们格外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心电图机,做心电图检查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的事,连声说,中国了不起,中国了不起。
事后华为驻厄分公司负责人跑到医疗队要亲自做中餐进行感谢,说医疗队帮了大忙,正是那次体检,使公司从大客户中收回了几百万美元的欠账,医疗队是公司的大恩人。
说到这里,孙来广感慨道,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行医如此,援外亦如此。
在孙来广的字典里,做事就做更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在业务技术上如此,在为人处事上如此,在医院管理上如此,在援外工作中亦如此。正是这种做事就做更好的观念,成就了孙来广的事业,我们更愿看到,他的事业在他的理念和观念指引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摘自2016年11月23日《新乡日报》
版权所有:国资委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三思益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