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央企楷模  >  第二届央企楷模候选人展示  >  敬业奉献 > 正文
扎根深山建高坝,务实创业写青春
——雅砻江水电张东明

    发布时间:2017-08-30

张东明,四川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国投最美一线员工,常年坚守在雅砻江的深山峡谷中,先后参与建设两个世界级工程——拥有世界第一高坝、世界最大规模水工隧洞群、“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装机规模840万千瓦的锦屏水电站工程和拥有世界第三高土石坝、我国藏区开工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工程,装机300万千瓦的两河口水电站工程。

2005年4月,张东明自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转身扎到“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的锦屏工地,一呆就是8年。那时,或许张东明也未曾想到:他的这8年,也是锦屏水电站建设,攻坚破难、玉汝于成的8年。清晰的足迹,伴随着世界级高坝的崛起而成长,伴随着锦屏的辉煌而荣耀。

水电事业是与高山为伍、与江河为伴的事业,丰富的水能资源绝大多数都蕴藏在深山峡谷里的大河大江上。崇山峻岭、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是水电工程的特征。而这对于锦屏水电站工程来说,更为明显。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三峡最大,锦屏最难。锦屏水电站工程被国内外水电界公认为建设管理难度最大、施工布置难度最大、工程技术难度最大、施工环境最危险、地质地形条件最复杂的巨型水电站。锦屏工程建设过程中克服诸多世界难题,极大地带动中国乃至世界诸多学科与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2015年11月,锦屏项目团队因为中国和世界能源建设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杰出工程建设奖。

初到世界级的锦屏工程,张东明先后参与对外专用公路与场内道路建设管理。揣着没信号的手机,盯着经常“下雪花”的电视,住在四处漏风漏雨的工棚里,忍受着遍地的蚊虫叮咬,生活的艰苦并没有使刚从学校毕业的张东明退却,反而激起他更大的斗志。

前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之时,张东明去现场的道路只有一条70年代修建的林区路,年久失修,经常因道路不通畅,不得不翻过山体滑坡段,徒步走至工作面,来回就需一天的时间。2006年汛期,锦屏工地通往冕宁的公路因暴雨冲刷导致山体垮方交通阻断,工地成为“孤岛”。为尽快恢复生产,他组织施工单位历经48小时不眠不休的紧张抢险,清理近万方淤渣,顺利恢复工程物资供应。

2008年,张东明开始负责锦屏二级水电站带式输送系统,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水电工程成功应用的规模最大的空间曲线、大倾角皮带系统。当时项目建设难度很大,他几乎每天都在工地现场泡着。在项目建设运行期,他先后主持了多项技术改造工作,攻克了长距离皮带跑偏、TBM渣料含水率较高导致的下滑、末端混合卸料、返程带料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其应用成果《大倾角长距离空间曲线返程带料皮带机的研究与应用》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年5月,张东明被任命为项目经理,负责锦屏二级拦河闸坝及进水口工程。该项目因施工条件变化等因素,工期滞后近四个月。年轻的水电工程师清楚自己身上的重担,如果进度不能及时扭转,对环环相扣的锦屏水电工程,将直接影响发电目标,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那段时间里,张东明时常给自己打气: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雅砻江,在这里骤然掉头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大河湾。而我从大都市象牙塔学府赶来,也要在这里成就一番传奇。接下来的200多个日日夜夜,他每天两次召开现场会议,分析问题,快速决策。深夜仍坚守现场,及时协调混凝土供应,把握夜间计划执行。在他的主导下,闸门安装工程在国内率先采用“先安装后锚索张拉”的特殊安装方法,解决了安装工期不足及围堰过流安全的矛盾。经过艰难努力,工程逐步步入正轨,顺利实现下闸蓄水里程碑目标。

2011年10月,张东明被安排负责当时工期最为紧张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西端项目。这个国内水电行业公认技术难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地下洞室群工程存在两个难点,岩爆和突涌水。由于大埋深产生高地应力,开挖时会产生“极强岩爆”,它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地下工程施工中的“癌症”。岩爆的发生,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虽然尽一切可能地运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岩爆进行勘测,但准确率最多只能达到60%。工人们在掌子面掘进打钻时,钻机正“突突突”地钻着,倏忽“嘣”地一声,如炸响的闷雷,整个掌子面几米厚的岩层顷刻垮塌。钻机长伸的钢铁巨臂,立刻遭致“粉碎性骨折”,甚至被击成几节。只要看到一次“岩爆”的现场,一般人吓得腿发软,再也不敢进洞了。毫不夸张地讲,进入岩爆施工段,每一次进洞都有出不来的危险。同岩爆一样,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高压突涌水也是世界级难题,也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无法根治的“顽瘤”。山体内的地下水瞬间冲穿一条条围岩裂隙,以每秒20立方米的出水量和高达7兆帕的压力从掌子面向开掘出的隧道巷道里呈浓雾状喷射,喷射最远距离达到100多米,形成令人窒息的真空带。喷水孔隙发出如同飞机发动机般震耳欲聋的“轰轰”声,让人恐惧。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张东明每天都面对来自岩爆和突涌水的危险。那些日子特别漫长,张东明天天穿着雨衣在隧道进进出出,有段时间,司机都不愿去施工面,年轻的水电硕士就自己徒步跋涉进去。用张东明自己的话说,组织信任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再苦再累再危险我都要坚决完成任务。包括张东明在内的水电建设者靠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务实能战的作风,科学分析、反复研究,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解决了高埋深地下洞室群岩爆治理、洞内大流量涌水治理等国际难题,并打穿了6条各17公里长的特长隧道,建成了世界最高坝。

2012年12月30日,气势恢宏的锦屏“双子星座”电站开始送电华东,2014年11月29日,拥有世界最高坝、世界最大规模水工隧洞群的锦屏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雅砻江建设者们用水与电的激越和声,奏出了水电梦中国梦的辉煌乐章。而为了奏响这辉煌乐章,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有多少人为之前赴后继、默默奋斗。张东明说,他是这万千大军中幸运而骄傲的一员。在世界瞩目的锦屏水电站,这个拥有诸多世界级难题的工程建设中,他仅用8年时间,走出了一个青年学者到优秀水电项目经理,别人不易涉及的厚实步履。

2012年,待锦屏工程结出累累硕果,他带着丰收的喜悦,再次收拾行囊,主动请缨踏上另一个尚处于前期阶段的世界级工程——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工地。

两河口水电站工程2014年10月核准开工,计划2023年底工程竣工。大坝总填筑量4160万立方米,相当于6个“鸟巢”的体积,如果按1立方米的填筑料铺展开,可绕地球一圈还多3000多公里。张东明负责包括大坝在内的两河口水电站主体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大坝现场施工条件复杂,平均海拔3000米的施工区人工、机械降效严重,冬季施工有效时间短,工期异常紧张。即使是已经完整经历过一个超级工程的建设管理,张东明面对这样的超级土石坝,仍然感到有些棘手。为了及时推进大坝心墙填筑目标,张东明带领大坝项目组的7位同志,24小时轮换值班。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吃完饭立马就揣上手电筒,拎一盒方便面,去大坝现场接着工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回营地。24小时不间断的值班,及时协调解决现场问题,圆满实现了大坝心墙填筑目标。

冻土问题是目前国内工程冬季施工一大难题,尤其在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建设中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充分借鉴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青藏直流线路工程、哈大高铁、中俄输油管线等已有冻土研究成果基础上,他和团队一道开展了“冬季土料冻结特性规律及冻融防控关键新技术”研发,在国内第一次对掺砾土心墙堆石坝冬季施工进行全面系统性研究,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解决高压度土体在负温条件下施工的难题,基本破解了冬季填筑土料冻结给施工带来的难题,并摸索出了一套冬季施工工法,为冬季工程顺利施工进行提供保障。

两河口水电站坝址区200m-300m级高边坡多达7个,300m及以上高边坡5个,为世界水电最大规模高边坡群。边坡施工存在地质条件复杂、落石等安全风险大、施工场地狭小、交叉施工及立体干扰大、物资运输路线保通压力大,海拔高、人工机械降效明显等难点。为保证工程目标实现,张东明和团队充分发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两河口精神,在常人会有高原反应的地方,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寒、高海拔和缺氧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协同参建各方攻克了世界级高边坡施工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所有高边坡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针对高地应力洞室群顶拱成型问题,张东明和团队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过程调整开挖爆破方案,执行“一一一”工法(即一炮一总结、一炮一研判、一炮一设计),坚持开挖似雕刻的理念,严格控制开挖体型,主厂房岩壁吊车梁混凝土浇筑实现了镜面效果,得到马洪琪院士等专家的一致好评,开挖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型地质条件下领先水平。

从2005年进入公司,转眼间12年过去了,他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儿变成了成熟稳重的现场管理骨干,但他扎根基层的决心一直未变。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的工程现场管理经验的青年党员,张东明同志将敢闯、敢拼的青年特质与一名合格党员的政治素养紧密结合,坚持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坚持用新时期共产党员标准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年来,张东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务实创新、忠诚奉献”的水电情怀诠释了“雅砻江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展现了一名青年党员的红色基因。

锦屏水电站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的璀璨明珠。不久的将来,两河口水电站发出的清洁能源也将点亮万家灯火,用永不衰竭的光和热,为藏区发展,为中国梦祈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