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央企楷模  >  第二届央企楷模候选人展示  >  敬业奉献 > 正文
心系农村天地 志在秦巴山区
——记中国核建派驻旬阳县李家台村第一书记刘满堂

    发布时间:2017-08-30

6月24日早晨,北京西城核建大厦职工食堂餐厅,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班子同志正在一起吃早餐。这一天,他们准备前往天津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并举行“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专题研讨。“王总,我申请到村任第一书记。”相邻而坐的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听到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刘满堂的这句话忽地怔了一下……

央企高管要去秦巴山区贫困村当书记?没错。经过个人申请和组织研究批准,9月8日,刘满堂被组织上任命为陕西省旬阳县李家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主动请缨,放弃央企高管职务当驻村书记

今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帮助这些村子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而此时的刘满堂,作为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正在为集团下属财务公司的筹建事宜忙碌着。

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是我国军工集团之一,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接到文件后,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党组对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高度重视,人事劳动部门认真组织动员,总部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有多位优秀党员干部提出申请。“‘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其中有一个就是事业高于一切,核建人的事业心、责任心不仅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能够得到彰显,在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工作中一样可以体现出来。” 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总部机关党委书记、30年前曾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参加教育扶贫的常甲辰说,“现在要是身体条件允许,我愿意再回农村干几年。”

不过,谁又会想到,担任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这一高级职务的刘满堂竟然也在申请人名单中。留下,是繁华都市、央企高管;离开,是秦巴山区、农村书记……

到今年9月,刚好59岁的刘满堂是一位工作阅历极其丰富的党员干部,财政金融专业毕业的他,先后在财政部财政监察司,国家审计署综合司、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科研所、直属机关党委任职并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2011年5月,他由政府机关调至中国核建集团工作。

在中国核建总部,很多员工谈及对刘总的印象说得最多的就是务实、平和、没有架子。一位年轻员工举例说,有一次在楼梯和刘总相遇,因着急办事下楼梯的脚步比平常快了些,没有注意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正好是刘总,还没等这位员工回过神来礼让,刘总却主动把楼道让出来请这位员工先过。“虽然这件事情刘总不一定记得,但是我却能深刻地感受到刘总谦和待人的人格魅力”。这位员工说。

“刘总主动请缨到旬阳李家台村担任第一书记,级别之高、阅历之深、资源之广在中央选派的这一批书记中,据我了解,这是全国唯一、央企唯一。”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清堂近日带队在旬阳调研扶贫工作时说。最终,经过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党组的认真研究并报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同意,批准了刘满堂的申请。

不要特殊,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刘满堂所驻村任第一书记的李家台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368户1168人。201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扶贫重点村。村上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山大人稀,基础设施处于“三缺”(缺路、缺水、缺电)状态,实属典型的“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

在来李家台村前,刘满堂已经学习了中央和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相关文件。到村后,他婉言拒绝了县里为他安排的住处,执意住在村子里。在当地镇村同志的帮助下,刘满堂很快在李家台村租了一间村民的房子作为住宿和办公地,购置了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后勤问题就算解决了。

小山村来了“大书记”着实是让不少村民吃了一惊——

“他是来镀金的吧?”

“镀金?他这个年龄这个职务没必要镀这个金吧?”

……

看着这位从北京来的国企干部,就这么真实地成为自己村子的驻村书记,村民们的眼神中夹杂着怀疑,也更多地流露着对这位“有来头”的干部帮他们脱贫致富的渴望和期盼。

抓紧熟悉新环境是刘满堂面临的第一任务。到李家台村短短2周时间,一方面与负责对口管理的省市县有关部门进行座谈接触,并向村上两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联村干部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陆续走访了李家台村142个贫困户中的40多户。加上来村子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很快便对这个村子的情况有了总体把握:村党支部班子整体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留守老人、儿童和失孤家庭的关怀如何到位,怎么想法帮扶因病致贫家庭,村里经济建设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开展……“一个月内一定要访遍全村贫困户,搞好发展,如果底子不清,做什么都是一笔糊涂账。”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

自2002年开始,旬阳县一直是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定点扶贫县。多年来,中国核建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旬阳当地任职、为旬阳贫困学子提供免费技校学习机会、援建希望小学、提供劳务输出岗位资源等多种帮扶措施,有效帮助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但旬阳地处秦巴山腹地,属于联片贫困区,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仍有10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到村后,刘满堂一边深入调研一边加强学习。旬阳县扶贫部门编辑的《总书记的牵挂——习近平谈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及农民实用技术100题》成为他开展农村工作的好帮手。多年来在工作中养成热爱学习与思考习惯的他,随着工作角色的转变,面对这个目前处在贫困线上的小山村,如何使这个村子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不掉队成了他脑海中思考的中心议题。

科学扶贫首先要坚持精准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一个个“精准”不断出现在刘满堂的思维中。在他看来,要想实现扶贫的精准化就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因地制宜。

针对村子缺水缺路这一实实在在的问题,准备在汉江边为村里打井三眼,统筹规划村内道路、机耕路建设;针对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条件不足问题,准备借助中国核建集团公司资源继续实施劳务扶贫和教育扶贫;针对谋划村里经济发展问题,初步设想开发旅游产业,打造系列旅游项目……

兼有国家部委机关和央企工作丰富经验的刘满堂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按照国家对秦巴山区功能定位,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在这里都受自然条件限制,但这里青山绿水和比较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最宝贵的旅游休闲资源,发展旅游业最可行,只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相信一定能够成功。”

“通过这两周的交流沟通,与镇村两级主要负责同志已达成共识,要对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再研究再落实,确保措施可行有效,按期脱贫并避免返贫。”对于未来开展工作的思路,刘满堂这样说。

熟悉环境、融入工作、同吃同住、学习思考、谋划扶贫……不到一个月时间,年近花甲之龄的刘满堂不仅快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而且已经成为李家台村368户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员。

9月22日,刘满堂向组织上交了第一份工作汇报。信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我愿申请到旬阳最艰苦的乡镇去,比如红军镇,但地方考虑我年龄比较大,同时也希望我能发挥更大作用,把我安排在李家台村,这里工作条件好、生活方便,特别是有关部门和同志为我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村里的几位负责同志也是大力协助,这一切让我很感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一方面,也使我很不安,压力更大了。我的能力有限,担心完不成任务,让群众失望。但我有决心、有信心,紧紧依靠各级组织、领导、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为革命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最大力量,同时,也圆自己回归田园的夙愿。”

心系土地的人永远是这么质朴无华。

报道资料二:人民日报,2016年8月30日

央企高管当村官(先锋足印)

——中国核建集团原总会计师刘满堂的驻村故事

秦巴山深处李家台村,三面被汉江环绕,一面靠着大山。村里368户,1168人,过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虽说这几年村里男丁大都出去打工了,村里还是有近1/3的贫困户。致富,是个挺远的梦。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刘满堂来了。来之前,他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党组成员、总会计师。2015年,被组织任命为陕西旬阳县李家台村第一书记后,他辞去原有职务,申请驻村3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作出这个选择。”刘满堂说,“我在农村生、农村长,农村养育了我,农民的淳朴让我知道感恩,我得回报他们。这是我在心里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是不可能的”

今年59岁的刘满堂,工作阅历颇为丰富。2011年,他由政府机关调至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工作。

2015年中组部发出号召后,刘满堂觉得自己既有农村工作的经历,又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符合选派条件,于是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任职。这一举动曾被媒体评价:在中央选派的这一批书记中,刘满堂级别之高、阅历之深,央企唯一。

李家台村是陕西省扶贫重点村,村里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山大人稀,基础设施处于缺路、缺水、缺电的“三缺”状态,属于典型的“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

“除了还愿的因素,来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刘满堂坦言,这么多年的工作和探索,他一直很关注农村改革,“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是不可能的,实现百年目标离不开农村。”

到村后,刘满堂婉拒县里安排的住房,在村里租了民房,购置了简单的家具,便一头扎进工作中。到村第二天,他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扑下身子走家串户“认亲戚”。

短短三四天,刘满堂就走访了30余户人家,第一书记眼中的贫困也渐渐具体起来:贫困就是支付高昂癌症手术费后落下残疾的老李家,是没有水到汉江里取直排水喝的老大爷……望着村民渴盼的眼神,刘满堂顿感重任在肩:“决不能让农民守着金山、银山饿肚子。”对全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后,他与村“两委”一班人对91户贫困户逐户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措施。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处处为村民衣食住行考虑……很快,刘满堂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他的真心和细心,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刘满堂已是村民眼中正儿八经的“村里人”。

“关键在实干,出十个主意,也不如一个行动”

几番思虑、几番交流,李家台村脱贫致富的规划渐渐在刘满堂脑中清晰:人水、人路、人地分离需统筹规划,土地闲置可集中流转,因病、因学、因残等各种困难群体可分类施策、对症下药……

作为第一书记,刘满堂给自己规定了三项原则:指导不领导、帮带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关键在实干,出十个主意,也不如一个行动。”

李家台村8个组有7个都在半山腰上,“看着一拃远,走路要半天”,吃水、出行一直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两大难题。刘满堂摸清情况后,募集资金150多万元,先期启动群众饮水工程和通组路建设。

起初,一些群众半信半疑,有的心存畏难情绪。刘满堂便挨家去做工作,宣传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项目开工后,他又天天泡在工地上,翻山越岭,现场指挥。项目进行中,刘满堂注意到,有3户困难群众居住地远离通村路,他便个人出资1万元,将路修到他们的房门前。

68岁的高长群是受益的3户贫困户之一,她指着刚返修加固好的房子说:“刘书记太心细了,要没有这路,返修房子的料就运不上来,我还得住在危房里。”

刘满堂的干劲感动了村里人,大家纷纷参与进来,不仅义务投工投劳,而且涉及的征地、毁苗也不要赔偿。在修建二组的通村路时,在外做工程的李继密开来自己的铲车、挖掘机,自己加油,免费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村支书王东说:“刘书记来了几个月,对群众的影响力可大了,我做不通的工作,刘书记一来,村民的工作就做通了。”

截至目前,李家台村3条宽6米,总长十几公里通村路的路基已经开挖到位,正在联系硬化事宜;总长5公里的群众饮水项目也已完工,267户群众吃上县城居民一样的自来水。

针对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条件不足问题,刘满堂借助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资源实施劳务扶贫和教育扶贫,为旬阳免学费培养学生140多名并帮助就业,为李家台村22名贫困大学生捐款十多万元。

就李家台的实际情况而言,扶贫目标今年可以完成,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了3年,而刘满堂并不满足于此,“扶贫可以有时限,致富却是个长期过程。”日后,刘满堂还想在县里办一流的教育,搞“知识扶贫”。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不能是简单的搬家”

黄昏时分,毒辣辣的太阳退去,老伴推出坐在轮椅上的李登科到房前的阴凉处乘凉。他家也是贫困户,老两口靠儿子在外打工每月挣到的1800元钱养活,这笔钱还要养活3个年幼的孙子女,儿媳没啥收入,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

李家台村的王有林长期在广东做生意,接了一个手工缝制足球的单子,但一直为供货不及时而发愁。听到这消息,刘满堂很兴奋。他不仅做好村里、镇里妇女的组织动员和互帮互学工作,自己也拿回几套球皮,晚上,戴上花镜,对着电灯,穿针引线,“慢是慢了点,但多少还是找到点门道,与大家一分享,既帮助村民提高技能,也算带个头。”目前,加工的第一批足球已交货验收合格并收到了加工费。粗算下来,操作熟练者一个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

李登科的儿媳也很高兴地加入了其中。她从一个粉红色塑料袋子里拿出了缝制一半的足球,线上还穿着两根钢针,“这是我缝的第七个足球了,缝一个赚二十。我家务活重,没别人缝得快,但挣一块是一块嘛!”

“20块钱真不多,但他们这么积极,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刘满堂很感动。

这么多年,刘满堂一直都在关注农村改革的问题,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人工成本低的中西部转移,李家台村也可以承接这样的产业。李家台村坐落在汉江河畔,是重要水源地,发展什么工业既能致富又涵养水源,一直是当地发展的一个难题。“发展家庭作坊式的来料加工产业既能提高村民收入,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刘家台村就适合这样的工业项目。”刘满堂说。

“但是,这种转移一定不能是简单的从东部搬到西部,西部地区有自身的人文、生态特征,规律一定要遵守,环境一定要护好。”刘满堂说,下个月,他又要南下浙江、广东,寻找适合的发展项目。

经济学出身的刘满堂,还总爱把经济的观念灌输给群众,“农民守着自己的那点儿地想致富太难了,一定要发展产业,一二三产业都要有,还要可持续。”

这一年,刘满堂常到县农贸市场“晃悠”,经过比对以及搜索信息,他发现了油用牡丹是个宝贝,花籽榨油营养价值很高。了解到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已小有规模,且收益不错,刘满堂立即去考察。他问那里的农民:“陕西适合种吗?”“你们陕西是原产地,我们这儿的才是‘移民’。”刘满堂一听乐了,回村就开始推广种植油用牡丹。

“有人问:你这个级别、这把年纪,还到村里来干什么?其实,能让一个村脱贫,做多少都不算多。一年时间太短,看不到什么,我申请了3年,希望能有些成果。”刘满堂信心满满。

报道资料三:新华社通讯,2016年9月1日

央企高管刘满堂驻村扶贫记

如果不是因为做了那个旁人颇为不解的决定,这个月,刘满堂就该年满60周岁退休了。

一年前,他还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却出人意料地主动请缨,从北京“一沉到底”,来到秦巴山区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主抓脱贫攻坚。

以央企高管之职沉到小山乡当村官,刘满堂的履历,在陕西全省9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中仅此一例。

但这位如今的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第一书记,似乎对身份转换并无不适,甚至从外表看,皮肤黝黑、衣着朴素、谦和质朴的他,已然像个村官。这一年,他更是以李家台为家,带领乡亲们铺道路、修水利,发展产业精准脱贫,很快成为群众眼中的贴心人。他还准备再干两年,让贫困村变成富饶乡。

“回报农村,为群众办些实事,是我的一份心结。”谈及“下乡”路,刘满堂如此说道。

“这个北京来的干部有点不一样”

王东对刘满堂的第一印象,是与几个问号连在一起的。

“首都来的,人家真能适应咱这穷山沟?能扎下根吗?到底能不能给村里办些实事呢?”去年9月8日初次见面,这位李家台村支书犯起嘀咕。

这般疑虑并不奇怪。李家台位于山大沟深的旬阳县城乡接合部,8个村民小组横七竖八分布在沿汉江绵延5公里、高低落差300多米的一座座山梁上。尽管毗邻汉江,却不具备灌溉和吃水条件。到2015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仅为5700余元,尚有贫困人口91户312人,是秦巴山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

不过,短短几天后,王东不担心了。县里、镇里安排住处,刘满堂一概拒绝,坚持在村头租了1间民房,为的是能和群众天天见面。到村第二天,他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进到贫困户家里,听到辛酸处,刘满堂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乡亲们开始议论,“这位刘书记对农村很熟悉呀,不像是总坐办公室的人!”

没过多久,刘满堂就对全村的贫困“家底”摸了个清:基础设施不足,缺水、少路是基本村情,因病、因学、高龄丧失劳动能力是致贫主因。“李家台有句话,叫‘水在江里流,人在山上愁’。村民们至今要么是从汉江里直接抽取没有净化的江水,要么喝的还是山泉水。”刘满堂坐不住了,他和村干部一合计,得先从最要紧的吃水问题干起。

时任旬阳县水利局局长的李瑞清,还记得去年秋天办公室里来的一位“不速之客”:来者身材高大,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进门不喝水,只说自己是李家台村新任的第一书记,便快言快语地说起村子里的吃水难题。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第二天,李瑞清就赶到村里现场办公。

实际上,李家台的情况,县里不是不清楚,可饮水工程虽然纳入“盘子”,却因为配套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动工。于是,刘满堂就和水利局的干部们一起跑项目,还从集团公司争取到一笔资金补足差额,解了燃眉之急。

到这时,李瑞清才知晓他的身份,“嘿,这个北京来的干部还真不一样!”如今,总长5公里的饮水工程已近完工,260余户村民将吃上自来水,彻底告别吃水难。

“到农村工作,我就像回家了一样”

五保户李武子正赤裸上身坐在老屋里。进入8月中旬,旬阳多日突破40摄氏度,持续高温已使他家房子的顶梁柱腐朽加剧、摇摇欲坠。作为脱贫搬迁“交钥匙”工程的保障对象,政府为李武子建好的新家还在内部装修,“远水不解近渴”,一连几晚,炽热难耐的他都躲进桥洞下避暑过夜。

8月16日清晨,刚从江苏常州为村里跑项目归来的刘满堂,提着米和油,一头扎进了李武子家。“一个星期没在村里,不来看看放心不下。”

可刚一见面,李武子没急,刘满堂却急了,“老李,你这房梁已经不行了,再一下雨就撑不住了,你今天必须搬走!”说话间,他立刻联系村干部,将村里一处闲置房屋的钥匙交给李武子。

抓脱贫是第一书记的硬任务,对此,刘满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前些年,村里发展产业总在“翻烧饼”,今年种核桃、明年搞黄姜,乡亲们没少折腾,钱却没赚来多少。现在政府又推行油用牡丹种植,群众不会种,更没积极性,倒也不奇怪。可这个新产业究竟行不行,刘满堂心里也没底,他决定自己先探探路。

说干就干。做完案头研究,刘满堂自费到山东菏泽、陕西白河实地考察一番,发现油用牡丹浑身是宝,花可冲饮、籽可榨油、根能入药,是特别适合陕南山区种植的高产经济作物。他带回牡丹油、牡丹苗到村里宣传,老乡们到家里做客,他就先捧上一杯牡丹花茶让他们尝尝鲜。他还请来农业专家进村培训,没成想,一下子就来了200多名村民。

“现在我家4亩地都种上了油用牡丹。大太阳天,刘书记还经常来辅导我们种植。有他把关,咱心里踏实!”贫困户何功英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心为群众服务。”不少村民说,刘满堂的岗位承诺不仅写在村委会门外的宣传栏里,也写在他的实际行动中。

68岁的贫困户高长群一家住在高耸的山梁上,数十年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精准帮扶中,她家的危房将被改造,可建筑材料却只能靠人背肩扛。在刘满堂的协调下,一条近3公里的通组路从门前经过,他还自掏腰包1万元作为工程款,目前路基已经打通。高长群兴奋地给亲戚捎话说路通了,对方甚至连呼“不可能!”

治理滑坡体、帮贫困户找寻失联的儿子、资助村里的贫困大学生、外出考察项目……驻村一年间,刘满堂很少回京,他把李家台当成了自己家。王东说,刘满堂整天忙得“不落屋”。到村里不到一年,村民们都把他当贴心人,生活有困难、心里有疙瘩都愿意跟他说说,“现在刘书记比我的影响还大!”

“我生长在农村,22岁考上大学才离开。农村养育了我,到村里工作,我就像回家一样。”刘满堂说。

不愿意被宣传的“义务宣传员”

刘满堂谦逊热情,毫无架子,但采访他却并不容易。记者多次恳请,他再三婉拒,仅答应一起同行介绍村里的情况。

反复强调不愿意被宣传,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我的级别决定了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宣传我对其他的第一书记不公平,你们可以多了解了解村里脱贫攻坚的困难。再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受党教育多年,给乡亲们办点实事,不是应该的吗?”

而在外人眼里,“为什么要来李家台”,是刘满堂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

一年前,在59岁之际,他主动申请驻村,曾在集团公司引起不小震动,甚至连妻子也大为不解。

“简单说,就是中央有号召、集团有名额、我符合条件。最重要的是,我出身农家,了解农村,就是一个农民,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是我的心愿。”

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之声,刘满堂语气平和,“再有一年我就退休了,没有必要作这个‘秀’。再说,旬阳也是集团对口支援的地区,有一个强大的集团做后盾,可以做点事,为什么非要等到退休?我等不及了。”

按照当地部署,李家台村将在今年脱贫摘帽,但刘满堂却没打算离开。

驻村伊始,他就辞去了单位的所有职务,主动申请了最长的3年驻村期限,“我能力有限,一年时间不足以让村里改变面貌。”结合县里的定位,他为李家台勾画了一幅“蓝图”——精准脱贫之后,成为陕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

为实现这个目标,刘满堂自费2.5万元从当地修理厂买来一辆二手越野车。到了节假日,他不打招呼,自己驱车到邻县去学习脱贫攻坚的经验。白河县的教育脱贫举措、平利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他边学边思考,手机里更记满了学习心得和体会。

驻村工作,刘满堂从没把自己当作一个“京官”。他每天自己在出租屋里生火做饭,还告诉城关镇党委书记周优存,“我是你的下属,有工作你就直接安排给我,千万别客气。”

刘满堂确实这般低调和谦逊。事实上,多数村民也只知道他从北京而来,并不知晓他的身份。他不定期将自己的工作思考写给镇里、县里。在他看来,农村要想脱贫,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土地上,一定要让农民转变身份,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观光旅游等产业,在二三产的协调发展中致富。

如今,他最心旷神怡的时刻,是闲暇时爬上山顶,俯瞰被群山环抱、汉水围绕的旬阳县城。每到这时,他总不忘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几张照片,并附上几句“广告”:汉水三面环绕的美丽李家台,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欢迎您来旅游观光指导!

“现在,我是李家台的义务宣传员。”刘满堂笑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