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  奇迹之旅  >  第11站(贵州) > 正文
第11站:走进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0-29

工程全景

7月20日,“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第11站走进中建四局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邀请媒体、公众朋友们环赤水河骑行,穿越重现昔日建设情景,听村民讲述公路开通后脱贫致富的故事,一同领略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

活动现场

在起点品味千年美酒,在终点观赏亿年桫椤,欣赏沿线四季流动美景、探觅赤水古镇风情……如今,来贵州赤水的游客们再不必像以往那样行色匆忙:从遵义到赤水的省道公路旁,已建成一条延附原线160公里、专供自行车爱好者骑行的河谷旅游公路。这条路设计时速40公里,路基宽度8.5米,设计标准二级,防滑橡胶沥青红色路面,沿线多个观景台、观景带、休憩驿站和露营地。跨上一辆自行车,行驶于山谷之中,脚下河水奔腾,前方青山秀美,一路慢慢品味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巴国文化、盐运文化、考古文化,你一定能获得“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醉美体验。

这条一端连着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另一端连着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赤水市的旅游公路,从建设之初就定位为“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第一、一流、知名”的顶格标准,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生态环保——因为这条路下就是世界闻名的赤水美酒河,河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其流经地域出产了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中国名酒的60%,一旦因为施工造成污染破坏,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办主任原松为此专门介绍说:“‘生态为先、环保为要,安全为重、质量为本’,这是‘铁规’,是任何人不得逾越的红线。”

扎根遵义、服务遵义近60年的中建四局三公司应声出战!建设者们认为:作为世界500强的建筑央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应尽之责;坚决推行绿色施工、实现匠心智造,更是企业“建”证贵州40年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

媒体与嘉宾一起合影

【生态为先 匠心“智”造】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工程,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战略,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路。它是国内首次采用景观专业先期介入路线勘察的模式,以景引路、为景串线,全景式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生态美景在这条路的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保护这条迄今为止为数不多未被污染的长江支流的环境生态考验着中建四局建设者的匠心和智慧。

1200个泥浆池不让一捧泥浆流进河。开工伊始,中建四局三公司的建设者们分赴沿线各乡镇、村居召开“支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动员大会,无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必须接受“绿色”教育,全线160个民工板房里的建设者们进入现场的第一课就是“生态保护、绿色施工”教育。项目全线有桥梁162座,涉及机械和人工挖孔基础桩,以及框架梁孔桩基础4277个。除了人工挖孔基础桩外,其余30%多的机械挖孔桩都要产生大量的黄色泥浆,如果直接流入赤水河,省时、省事、省钱,但肯定触碰了建设红线。为此,项目在修建桥梁的孔桩附近先开挖足够大的泥浆池,并在池底垫上油布,防止渗漏到赤水河,最后用混凝土安全覆盖;对实在无法存储的泥浆就用货车外运倾倒在指定位置。

5万米竹条挡板竖起“黄色长城”。由于整个工程挖掘面多,土石方开挖246 万方,回填108 万方,安砌挡土墙139 万方。全线各标段挖掘施工时,为了不让石头和泥土滚落到赤水河,项目部临时搭设钢管竹条板挡墙,总长51000米。

还原植被100余个标准足球场。在工程后期的生态修复环节,项目部也是做足了文章。全线共清理砾土35万立方米,种植绿草7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100余个足球场,栽花 200 万株,栽植竹子12000笼,种栽绿植6万余棵(株),投资约3亿元。

为20棵百年老树“绕道”,一棵都不砍。地处仁怀市合马镇沙坪村的7标段有一棵500多年的黄角树严重妨碍线路施工。直接砍掉固然省事,如不砍掉,项目将采取“绕道”方案,该段桥梁增加10多米施工工程量,增加100万成本。最终项目这棵500年的黄角树坚持保住,并对沿线的20多棵100年黄角树都做了保护。项目经理张波介绍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施工企业,都不会破坏这些风景了几百年的古树,更何况作为央企,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植树种花打造“流动中的四季”。最大程度上根据游客的体验感知,项目部根据相应的植物配置营造线路动态景观,让整条公路实现季相变化景观,实现春夏秋冬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幽香延绵。项目总工程师李广金介绍说,项目赤水至葫市镇,该段为全线海拔最低、降雨充沛,沿线竹林茂密,夏季潮湿炎热,冬季清爽,因此该段季相景观打造以冬季为主,采用冬季开花或彩色叶树,营造冬日怡然的景观氛围。而土城镇至合马镇,主要为卡斯特原生植被景观,最适宜夏季避暑、探险游览,因此该段植物色彩控制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营造夏日陶然的景观氛围。

12处个性驿站让心灵慢下来。除了路,项目修建了12个极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基础设施的驿站,为过往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旅游咨询、卫生应急等便捷服务。如出发点的茅台驿站,沿着大台阶拾级而上可到达屋顶观景平台,能闻到茅台镇的酒香,看到茅台镇的全景;蔺州驿站则是周边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幽雅,有天然石林相伴,有百年大树庇荫,有石板小桥,曲水流觞。驻足在沿线的驿站,仿佛进入了温馨、优雅、甜美的心灵港湾。此外,项目部为每个驿站都设计一套小型、分散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来净化循环游客到来产生的污水,确保赤水河不受污染。

骑行活动:起点出发

【路通了,游客多了,村民富了】

三年前,濒临赤水河谷西边的合马镇沙坪村,是遵义仁怀市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通桥的村。没有桥的年月,沙坪村有几十个村民被河水吞噬了生命,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016年4月项目部为村里建成了上游下游2座公路桥,村里通了公路。曾担任20 年支书的何龙修老人带领全村村民为项目部送来大肥猪。

“如今,村里组组通公路、户户通公路。孩子上学,不再担忧涨洪水了;村民生病生孩子,不再翻山越岭用滑竿抬几十里路看病;种的高粱、玉米、红薯、水果,养的猪、牛、羊,不再担心过不了河卖不了钱;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大多数家里修建了小洋楼,300多个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搞起了种养殖业,村民年收入从两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103户贫困户,两年来摘掉贫困帽子82户,剩下21户也即将脱贫。”何龙修老人高兴地介绍道。

谢娜娜,习水县土城镇居民,曾经和老公袁双强在外打工多年,听说要修建赤水河谷旅游公路,2014年5月,他们回到土城镇开起了小饭馆。一开始生意不太好,2015年初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开工,生意逐渐好转。2016年4月旅游公路开通,带来了千年古城的土城镇一派旅游的繁荣景象。谢娜娜说,2017年正月十五当天就收入近3万元。如今淡旺季平均每月收入3万元。“我去年被红城旅游公司聘去做市场销售经理,每月收入也有几大千。”

类似谢娜娜回乡经商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就3000多人。土城镇镇委书记表示,旅游公路建成以来,国内外游客不断涌入土城镇,两年来,接待游客320多万人次,收入32.5亿元,占土城镇GDP40%以上,脱贫1720户7131人。

看着赤水河沿线的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项目部的所有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当初奋斗在这条路上的情景一幕幕浮现眼前——

李长江,七标群工干部。不分昼夜走村串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没有劳动力的村民,他组织人力为他们移迁坟茔,甚至拆除房屋,谁家红白喜事他都要随礼参加,把村民当成自己亲戚。

易应军,4标工区负责人。他从黔西南州来到项目工作一晃就是大半年没有回过家。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追赶,路基按时交验,项目指挥部奖励他休假3天回家看看孩子和病中的妻子,他却婉言谢绝了。但当他拿出手机与儿子视频时,儿子看到又黑又瘦的他,心痛地大声哭起来,“爸爸,我和弟弟,还有妈妈都依靠你呀,你不要累垮了、累倒了……”易应军在点头的那一刹那,噙满眼眶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建设这条路上牺牲付出的人还有很多,但易应军和同事们却说,看到生活在这里两市一县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哪怕累一点、苦一点,这很值!

活动现场

【“建证”大旅游共享改革成果】

除了村民,受益还有这条公路上的城市。终点站赤水市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四渡赤水”经典战役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扬名中外。其还享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成给这片神秘的红色山谷增添了无限商机。

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开通前的2015年赤水市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75亿元。到2017年,赤水市全年共接待游客16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3亿元,入境游客突破1万人次。旅游产业在赤水经济中有着绝对支柱性的地位。

事实上,就在几年前,赤水旅游却远远没有现在的荣光。早在1994年时,赤水市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行政区域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赤水旅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县域经济长期“端着旅游的碗,吃着工业和农业的饭”。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说,“是坚持成就了赤水旅游的今天。在全域旅游时代,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以超常规的力度抓旅游,赤水发展的春天真正来了,赤水旅游已经呈现井喷式增长。”

况顺航所说的“全域旅游”是最近两年的流行词,简略概括就是指一定区域内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以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为例,它有效地整合沿线产业,将茅台古镇、茅台酒厂、土城古镇、丙安古镇、五柱峰等景区、景点进行串联和整合,并结合沿线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化建设,将赤水河旅游公路延伸为一个区域,并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筹。一个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将使上百万当地农民受益脱贫致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也成为了贵州省“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域旅游建设原则的产业实践案例。

对此,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施工方的中建四局三公司党委书记李民有着更深切的感受——

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建四局三公司入遵60周年,公司“建”证了遵义旅游项目从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不断融入的理念、内涵、发展模式都是改革开放为遵义产业带来新风气。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景观路,还是一条生态路、扶贫路、民生路、产业路、幸福路。它完美实践了贵州省“大旅游、大扶贫、大生态”的发展战略,是贵州不断改革开放的生动“建证”。

得益于贵州省的战略不断推进和迅猛发展,除了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外,四局三公司加快基础设施转型,在相继承建遵义政府新大楼、科技馆、大剧院、遵义奥体中心、遵义南环、贵州“十三五”建养一体农村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如今道路通了,村镇美了,居民乐了,老区群众脱贫攻坚的路子越走越宽;来的不只是过客,更多是游客,淡旺季已经模糊,一个个曾经的“死角”变“活棋”,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建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了最生动实践,也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中建智慧。

【责任编辑:姚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