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  奇迹之旅  >  第22站(斯里兰卡) > 正文
第22站:走进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0-29

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

9月23日,“建证40 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大型主题传播行动第22站走进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

中央网信办,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在线、CRI 国际台(斯里兰卡站)等媒体参加此次活动并采访报道。活动期间,“一带一路海外建设者给亲人和祖国送中秋祝福”被全网传播。

在南亚次大陆的南端,素有“印度洋上明珠”美誉的斯里兰卡是整个印度洋的航运枢纽,更是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转口港。随着斯里兰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里,日益密切的中斯经贸往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长线项目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19亿美元优惠贷款,项目从马塔拉至汉班托塔全长96km,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全部由中国企业承建,其中二、三标段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自2016年开工,建成后将成为斯里兰卡西部与南部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被当地居民誉为通向未来的“致富路”。

中国建筑打通经济命脉

在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3标建设现场,来自中国建筑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工作着,数台“钢铁巨兽”穿梭其中,气势雄伟的高架桥和长达9公里的主线路基已经贯通,一条高标准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正逐渐成形。

工程的起点为斯里兰卡第四大城市——马特拉,终点是汉班托塔港和机场,建成后两地通行时间将从目前的120分钟缩减至50分钟,有效提升首都科伦坡、汉班托塔、马特拉和旅游城市高勒四大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其中科伦坡至汉班托塔港的行车时间从目前的4个多小时缩至两个小时左右,使两大港口物流和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为汉班托塔港工业园区和自贸区建设奠定基础,助力斯里兰卡向建设“南亚经济中心”的目标迈进。

匠心“智”造品质之路

“把工程打造成代表中斯友谊的标杆工程和精品工程,是项目数千名中斯建设者的共同心声……”中建股份斯里兰卡分公司副总经理贾瑞华说道。面对与国内施工迥然不同的环境,不仅需要克服语言障碍、资源匮乏、施工标准规范不统一等困难,还需要满足与国内同样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要求,对每个中国建设者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

在工程施工图设计期间,公司雇佣了国内具有丰富路桥设计的专业团队入驻现场,在详细理解合同要求和国外规范的前提下,利用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业主提供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如对全线多跨度桥梁,有简支T梁改为先简支后连续T梁,优化了桥梁受力结构;对按照国内高速的设计理念,对线路进行优化,优化了使用功能等等。

为了提高当地雇员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项目部组织编制英文与僧伽罗文双语培训教材,建成并投入使用斯里兰卡第一个安全与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通过不断提高属地化员工的技能的方式,推动项目整体职业技术水平和个人技能的不断提高,实现项目和个人的双重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并为斯里兰卡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储备人才。

更高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打造标杆工程。尽管合同和当地规范不要求检测底基层弯沉,但项目部结合设计给出的弯沉值,对现场每一段底基层均做了弯沉检测,现场弯沉检测合格率为100%,进一步确保项目材料合规性及各项工程质量。

建标准打造环保之路

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2标段是整条线路路基借土方量最大、箱涵结构物最多的施工部位。然而,当地土石方资源却十分匮乏,且分布较为分散,加上项目借土方总量高达530余万方,土方资源一度成为项目施工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建筑成立了专项小组负责资源协调工作。项目团队结合当地饮水和灌溉设施匮乏的实际,向当地政府建议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将取土地址打造成数十个人工水库,储水量达0.5亿立方,满足了路基施工所需土源供应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了下游饮水灌溉用水问题。并采取挖土造田的措施,先后开垦了50英亩的稻田农耕地和宅基地,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该项目中的8座桥梁结构,对应分布了192根桩基础,施工需要穿过河流,如何不对下游居民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同样考验着中建智慧。项目部就此提前选择合理位置,预挖大型泥浆池,并在池底垫上油布,防止泥浆渗漏,将产生的有化学污染物的黄色泥浆集中收集处理,并对泥坑回填碎石上覆腐殖土,恢复原有地貌。中国建筑把环保理念和施工标准带到斯里兰卡,用近似严苛的施工环保标准打造生态之路。

惠及沿线打造民生之路

砰地一声,一名工人从高处坠落体验馆二层“坠落”……中国建筑在这里建成了斯里兰卡第一个安全体验馆,用体验式教育提升属地员工的安全意识,被当地业主称赞为“兰卡第一施工技能和安全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英文与僧伽罗文双语培训教材,通过岗前培训全覆盖,中国建筑为斯里兰卡培训了 名专业技术工人,项目建设直接为当地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就业机会2万余个。

苏达斯是项目一名属地司机,今年40岁的他曾经在卡塔尔多哈做过9年的司机,原本每月4.5万卢比的工资还需要扣除食宿等生活开支,使他的生活显得格外拮据,还得离家很远。如今,加入中国建筑的苏达斯工作离家只有500米距离,月工资提高到了5.5万卢比。苏达斯高兴的说:“日子越过越好,中国朋友在为我们修了一条致富路。”

中国建筑还配合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捐建了坦加勒医院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医疗环境,并与当地政府共建学校、养老院等民生设施,参与抗洪救灾、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与当地居民共植友谊林,“七夕”节为19对中斯员工举办“集体婚礼”……正像环境工程师Nalaka所说:“我来到中国建筑的项目工作后,攒下了钱,买了小汽车,今年刚刚又结了婚,我热爱这份工作,我爱中国”。中国建筑建造的不仅仅是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更是架起了两国之间友谊“连心桥”。

中国建筑上个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斯里兰卡,曾经400余名中建人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了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这个被誉为中国对外援建的典范工程如今仍然是斯里兰卡的地标建筑,也是中斯友谊的最高象征。如今,南部高速延长线也即将建成通车,也必将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之路和希望之路。而对中建人来说,最令他们骄傲和自豪的是建造了一个又一个“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在互联互通助力民心相通的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姚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