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  >  奇迹之旅  >  第30站(保定) > 正文
第30站:走进保定乐凯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0-29

金秋十月的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透过钢管林立的支护架子,洒在忙碌的工人身上。

在他们的手中,一座总重8万余吨,转体跨度、转体重量均为世界第一的跨铁路公路转体桥将要伸展“腰肢”,迎来华丽转身。

这座跨京广铁路21条铁路线及多条城市道路的转体斜拉桥母桥转体重量4.56万吨,转角52.4度;子桥3.46万吨,转角67.4度。世界第一转体桥,名副其实!

尖端工程,创造世界级桥梁转体奇迹

2015年,在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背景下,中建交通联合中建路桥中标乐凯大街南延工程,正式进驻保定。该项目全长11.93公里,预计投资额30亿元。其中,最受各界关注的是跨南站转体斜拉桥。

跨南站转体斜拉桥为乐凯大街南延工程项目的控制性工程,桥型结构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桥跨布置由北向南依次为145米+240米+110米,全长为495米,桥宽39.7米,同时跨越京广铁路21股铁路线及多条城市道路。主塔分为母塔和子塔,均采用火炬造型,北侧母塔自梁面以上高68米,南侧子塔自梁面以上高53米。

据中建交通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第一项目部项目经理刘文介绍,每天有160多个列车经过,为了降低对铁路运营的安全风险,保障京广铁路正常运行,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子、母塔双转体法建设施工,即先在京广铁路两侧平行建设可以转动的子、母桥,然后通过转体的方式让子、母桥合龙,实现对下方铁路和公路的跨越。

刘文介绍到,为了承受巨大的重量,这座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大桥母塔,由地下68根直径1.8米、深达98米的钢筋混凝土桩基支撑,桥面以上高度达68米。虽然总长近500米、总重8万余吨的子、母桥,分别需要转动67.4度和52.4度才能合龙,通过多组千斤顶牵拉巨大的轴承,计划仅用90分钟就能转体到位。

据悉,转体桥上转铰是承载力50万KN转体球铰,刷新了桥梁转体球铰承载力世界纪录。最大座板对角线尺寸6.4米,整体重量达91吨,是实现大桥转体的“轴心”,其承载力达50万KN,即可承载约5.1万吨重量,相当于约3.5万台小轿车的重量,打破了2016年由唐山二环路项目转体球铰33万KN承载力的世界纪录。

创新智造,八项黑科技见证中国智慧

桥梁建设大发展,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发展对桥梁建设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得益于博采发达国家桥梁建设技术成果带来的实践,更凝聚了桥梁建设者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智慧。项目技术人员匠心独运,在修建世界第一转体桥的过程中,处处都能看到“黑科技”的身影。

3D打印是一项具有革命性、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发明技术,将技术有效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将有效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在建筑业将会产生重大变革。

项目创新将BIM技术与3D打印集成应用,利用3D打印机把BIM模型和各类预制构件直接打印出来,再用等比例缩小的实物展现构件的设计细节,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明显提高深化设计、模型会审、设计与技术交底等的工作效率,使施工过程中的复杂节点通过模型更加简单,大幅度地降低了现场施工难度,提高了复杂工艺、重点部位的施工质量。

跨南站转体桥转体重量大、转动角度大、梁体较长、桥型复杂,平稳转动是转体中的重难点。项目在转体施工领域首次采用球面平铰工艺,属国际首创。转铰是转体施工转动系统的核心,是转体施工的关键结构,制作及安装精度要求高,转铰球面度误差和高程误差均不得大于1mm,且需要保证运输过程安全、结构无变形。项目坚守工匠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完成母塔和子塔的上、下平铰的安装,为主桥的转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放线由测量人员操作全站仪,使用对讲机指挥配合人员移动棱镜至设计位置,效率低下,精确度不高。为解决此类问题,项目采用徕卡CS15手簿配合TS50测量机器人组成单人测量系统。全站仪建整平对中后用手簿连接全站仪进行建站、后视操作,测量放线时通过手簿控制全站与快速搜索到棱镜,手簿发出测量命令全站仪自动瞄准棱镜中心进行观测并将结果发送至手簿。过程中无需第二人配合,无需使用对讲机,一人即可完成测量放线工作,手簿自动记录测量结果。单人测量系统相比于传统方式,更快速、精确、智能、操作简便、劳动力需求降低,节约了项目成本,加快工作效率。

中建交通集团新开发的安全管理APP也是项目创新应用的“黑科技”之一,是一款让项目全员与安全管理零距离接触的利器。APP包括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管理等13个模块,成为项目管理人员如影随形的电子工具包,实时了解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状况。通过APP可以随时查看其他人员的工作记录、整改通知等信息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过程管控能力差、事后控制效果差、实际管理效益差等缺点,实现了可追溯管理目标,安全质量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在施工现场,还有全球首次梁端称重、能根据空气质量自动喷雾的雾炮机、扬尘治理监测系统、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玩转多项“黑科技”的建设者们正在把转体桥建设的更加充满科技感。

精益求精,一毫米背后的测量人往事

项目测量部经理刘谦介绍,在项目施工之初,最大的问题就是测量精度不够。当时测量精度只能精确到厘米级,而主桥施工的要求为测量误差不超过一毫米,如何攻克这一难题是摆在项目部的首要任务。

刘谦参加工作多年,从工人干起,一步步到了测量部经理,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扎实,对测量的细节和精度把控很有底气。但是,面对精度要求在一毫米以内的桥梁工程项目,对他来说依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办法总比困难多!刘谦带着刘云、张鑫等几个测量员迎难而上,拿上徕卡CS15手簿、测量机器人TS50等先进仪器设备,选取控制点,进行反复协调测算。由于GPS测量设备的点位误差是固定的,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让测量相对误差更小,测量部选取控制点的距离一般在1000m以上。测量员通过选择多个测量点,统一汇集到刘谦的百度地图账号上,由刘谦对测量点进行解析,绘制出草图。为了确保测量精度达到合同标准,刘谦还创造了辅助配套设备——精密对中杆,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完全达到了合同精度的要求。精密对中杆还申请了发明专利,在集团进行推广,得到了各项目的认可。

转铰是转体施工转动机构的核心构件,是保证转体施工安全及转体精度的关键所在。跨南站转体桥在国际上首次采用球面平铰工艺,对转铰制作精度、安装精度以及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球面度误差、高程差均不超过1mm。如果达不到要求,后续的转体施工将出现大麻烦,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安装精度能不能调到1mm是摆在项目面前的又一难题。为了达到标准,技术人员别出心裁地加上大螺栓。一圈螺纹为两毫米,六边形,转一格为0.3毫米,开始是一圈一圈调,之后一格一格调,最后半格半格转。经过几次调整,终于调试完毕,于2018年7月11日成功完成主塔上转铰安装。

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铸一座丰碑

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第一项目部建设者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关键有一种强烈的拼搏精神——打造世界第一转体桥、铸就一座丰碑是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共同梦想。

看着混凝土罐车缓缓驶入将要打灰的承台,项目总工程师姜薪打开了话匣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跨南站转体桥参建队伍就像这一辆辆秩序井然的罐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建交通项目团队何以能干好重大项目,就得益于构建了一支以人为本,团结干事、善打硬仗的和谐团队。

说话快人快语,办事干练利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是大家对项目测量部部长刘谦的一致评价。“只有把员工放在心上,员工才会把企业放在心上。生产进度上去了,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就能得到发展,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列举事例,对如何带好队伍,提升企业形象畅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质检员刘亚红,结婚三天就到单位上班;实验员杜青,每天和男同志一样去现场盯控,打灰时做试块实验,浇灌时做坍落度检测,毫无怨言;技术员曹井海,专心整理内务资料,全然忘记了头顶电灯摇晃的时候,发生了5.1级地震;王孝彤、李华兰俩夫妻,相识在工地,相爱在现场,如今的他们对末来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严而有格,严爱结合,职工结婚、生孩子,项目领导出面抽时间去道个喜;民工遇到困难了,工区经理张罗着送个红包去慰问。不管是“欢声笑语进工地”慰问演出的精神享受,还是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的物质鼓励;也不管是施工大忙季节的伙食改善,还是送到夜班职工手中的可口夜宵,都切切实实让大家感受到了生活、工作在这个大家庭是一种幸福。

“感觉这几年的生命,就像混凝土一样,流动着就停下来永远地打在了这里。大桥任凭风吹雨打百年千年,我们的这一段生命就能经风历雨,百年、千年......”流传在项目年轻人朋友圈里的这段话是他们这几年青春岁月的生动写照。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们把心血和汗水洒在了燕赵大地,也将随着跨南站转体斜拉桥的转体成功,永远地镌刻在这座丰碑之上。

【责任编辑:姚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