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  >  中央企业改革动态 > 正文
国有企业改革动态第20期

    发布时间:2016-12-27

【按】近年来,中国储备粮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通过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整合、米(面)加工企业改制、非主业投资清理、收储公司改革、闲置资产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一系列“压减”改革工作,企业法人户数大幅减少,管理层级得到有效控制,为企业的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今年国资委正式启动“压减”工作以来,中储粮总公司积极响应,不折不扣地继续推进“压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该企业过去三年的“压减”工作经验刊发,供参考借鉴。

借“压减”东风,强东风体魄

2013年以来,中储粮总公司按照“从严治企、突出主业、强化基础、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整合、米(面)加工企业改制、非主业投资清理、收储公司改革、闲置资产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一系列改革工作。企业法人户数大幅减少,三年来累计减少法人户数411家,加上今后三年计划“压减”的120家,将总计减少500余家企业,约占2013年初总法人户数的50%。

通过持续推进“压减”工作,中储粮总公司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人、财、物“三条垂直线”管控实现贯通,集团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实践证明,持续推进“压减”工作,切实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为实现从严治企、集团管控提供了体制基础

通过改革,中储粮总公司所属单位法人户数大幅减少,总、分公司对直属企业的管理半径有效缩短,管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实施规模化、扁平化管理,管理穿透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中储粮总公司执行最严格的机构、编制计划管理,执行最严格的财务集中管控,执行最严格的资产管控,切实加强了集团管控。其中,区域一体化改革作为企业“压减”的“龙头”,通过统一入账并表彻底消灭了账外人、财、物,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储粮长期存在的“两本账”问题,初步实现了直属企业经营管理一体化。

二、为实现管理优先、内涵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以企业“压减”工作为契机,通过整合资源瘦身健体,为中储粮总公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区域一体化改革,取消分库轮换经营职能,中心库作为储备、轮换业务主体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将冗余粮库退回地方,彻底解决了部分直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监管困难、发展滞后的难题。撤销大部分收储公司,保留下来的收储公司也不再从事政策性业务,积极打造分公司专司政策性业务、子公司服务轮换经营性业务的“两线运行、内涵发展”模式。通过清理剥离非主业投资企业,修剪与主业无关或关联度较低的“旁枝侧出”,企业的业务边界更加清晰,严格执行中储粮总公司的职责和功能定位,专注做好储备、物流和加工三大主业,有效发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主力军作用。

三、为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压减”工作的开展,减少了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法人,便于企业轻装上阵,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成效明显,管理水平和创利能力不断提升。区域一体化整合后,中心库对分库实行统一的人、财、物管理,实现了板块内部购销渠道、客户资源、自有资金、仓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整合和统一调配,决策效率明显提升。对米(面)加工企业法人化改造,坚决关、停、并、转经营困难、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提质增效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国资委部署和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企业“压减”工作。一是在前期清理整合基础上持续“压减”,今后3年内计划“压减”法人户数120家,占当前总法人户数的20%。重点针对管理层级为5级的企业、壳公司、停产企业以及与主业关联不紧密的企业。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压减”工作领导小组,集团总经理亲自挂帅,公司系统各级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并将“压减”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领导班子的综合考评评价。三是多措并举,将“压减”工作与处置“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分离移交“三供一业”等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协同推进。同时,积极谋划,探索采取破产清算、挂牌转让、吸收合并、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压减”企业户数。自“压减”工作启动以来,中储粮总公司已累计减少法人户数18家,占计划“压减”户数的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