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资青年  >  根在基层 > 正文
国资委研究中心黄明明:大山深处的坚守和信仰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发布时间:2015-10-3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精神,引导机关青年干部走进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增进群众感情,锤炼务实作风,提高履职能力,在积极投身“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智慧力量,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部署安排,“根在基层•走进央企”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团于2015年8月16日赴涪陵页岩气田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活动。活动由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石化集团承办。来自国资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交通部、证监会、中国银行等7个部门18位青年同志参加活动。现将部分调研团员调研心得予以刊发,供学习交流。

大山深处的坚守和信仰

国资委研究中心 黄明明

  2015年9月初的北京,忙碌,进入阅兵时间。即便是在长安街不起眼的角落中,都能感受一群人在幕后努力的痕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总会有一群幕后英雄,抗战时期的浴血奋战、建国初期的保家卫国、和平年代的产业报国,而正是这散落在社会不同角度的个体、群体,构成了我们社会发展的脊梁。

  一周前,跟随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根在基层•走进央企”调研团来到山城重庆,来到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基地,走进了那群一线石化人。回京后,坐在办公桌前,眼前浮现起那一个个黝黑的面孔,仿佛他们依旧在泥泞中诉说理想,在孤寂中书写人生的很多个第一次。都说,最美的故事一定发生在基层。生活将继续,理想会依旧。今天,我想分享下这群石化人的故事。

  走出深山的页岩气

  3年前,重庆涪陵区小镇焦石坝,焦页1HF井实现了日产获钻20.3万方高产页岩气——这是我国第一口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页岩气井。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概念和意义是陌生的。

  作为一种新兴优质的清洁能源,页岩气的勘探及商业化开采将会对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颠覆性的调整。美国正是凭借着在页岩气领域大规模开采的突破,在油气产业领域挺直了腰杆。

  从3年前的第一口井成功到2015年8月14日,涪陵页岩气田累计建成年产能超过40亿方,日销售1100万方,累计产气25.3亿方。在焦石小镇,中国石化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期许变成了产业突破点。

  中国石化内部,他们对页岩气的开采称之为“会战”。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开火烧气”的日子时,鲜能将“燃气”与“会战”联系起来。如果有机会,能从页岩气开发的产业链上、中、下游走一圈,你就会理解“会战”的深意。

  5天,8个不同的据点,伴随着颠簸的山路,绵绵不停的山雨,我们追寻了页岩气走出深山的轨迹。地震勘探、钻井、压裂、干燥、冷却、脱水、运输、销售、加工,这些看似普通的名词,在脑海中立体起来。

  气从哪里来?地震勘探是第一步。前往白马镇地震勘施工队驻地的路程中,盘旋的山路崎岖难行,偶遇已摔压成废铁的越野车旁悬挂着“前车之鉴”的警示字眼。

  勘探分公司物探项目部主任敬朋贵告诉我们,在人烟罕至的地方工作是勘探队日常的状态,只是页岩气的勘探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在草木难生的悬崖绝壁上、横跨乌江两岸,足迹遍布。“我们的工作好比是医院里做‘CT’,只不过我们要立体扫描大山。”

  如何才能安全、环保的擒获“潜伏”于地下3000多米深处的页岩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页岩气层比较浅,而涪陵田地层复杂、易井漏、水平段长、页岩易垮。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工作都需要全新摸索。每一个环节都及面临着技术、环保的全新挑战,“页岩气会战”用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新交出了答卷。

  石化精神

  在中国石化一线的每一天,都会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如果说这份触动心弦的感动有什么共同特质的话,那就是——央企人产业报国的大局观和对事业发展追求的使命感。

  从各分公司的负责人到普通的技术工人,言语中,都会谈及“页岩气对我国能源战略的特殊意义”以及“参与页岩气会战的自豪感”,这是一种已扎根于中国石化文化中的自然流露。

  崇山峻岭间,是勘探队日常的工作场地。陡峭的山体间,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夹杂着一抹中石化红。在哪儿钻井,钻井队就流动到哪,孤孤单单的几十个人,与大山为伴。“井工厂”压裂现场,轰鸣声持续。页岩气集输站和脱水站的高危、高压。

  很难想象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如何依旧保持着斗志?靠什么留人啊?

  靠文化、靠精神、靠理想——涪陵页岩气公司总经理胡德高说。

  在江汉油田分公司白涛集输站技术员吴俊的身上,我找到了答案。他在总结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我见证了通过管道第一次外输页岩气、页岩气的产量首次超过建南气田、日外输气量首次突破100万方;见证了第一次经过深度脱水后外输页岩气。我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中很多个第一次都是与页岩气同行的,终身难忘。

  国内首家以页岩气为原料的四川维尼纶厂,是产业链末端。9.3阅兵作战服原料、人民币用纸、车撞防爆玻璃的镀膜,这些最顶级的材料都是来源于此。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厂区内外环保的细节,感受到的是四川维尼纶厂党委书记徐正宁讲述川维厂推动国家能源环保产业发展及“央企如何走出去”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局观和使命感。

  一路走来,从一线技术工人、技术专家,甚至是机关里的管理层、后勤服务保障人员,他们很多都是在原有岗位上很出色的同志,为了国家页岩气会战大业,远离油田、远离亲人,来到巴山渝水,每个人身上都发生着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

  信仰是什么

  调研的5天都是在路上,半个小时就能走个来回的焦石坝镇主干道、崎岖颠簸的山路、临时开辟的泥泞路、事故率极高的泥石流路段,当你每天穿梭于这样的路段工作和生活时,就会发现北京的堵车也会变得可爱。

  辛苦不怕,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孤独。孤独不仅仅是寂寞感,还有为人父母和子女,却与家人难相守的自责和无奈。

  得知母亲得重病时,正值江汉钻井一公司50143JH队钻井的最关键期,队里的电机技术员只有他一个,团支部书记小刘知道他根本没法脱身回去。直到有一次,党总支书记万中权发现他在墙角中偷偷的抹泪时,才知道他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万书记给他特批了十天的年假,那是小刘和母亲相守的最后时光。

  在万书记和我们讲述的过程中,小刘始终低着头,面无表情,安静的让人心疼,只是在说到他母亲离去的时候,脸部抽搐了下。这位80后青年,在页岩气会战大局中,他选择了坚强。

  “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从焦页1HF井开采成功到20亿方、50亿方到涪陵在2017年建成100亿方气田的目标,8千人分散在这大山深处,书写“涪陵奇迹”。

  坐在大巴车前,江汉石油管理局团委书记张智强,这位来自乌鲁木齐的1986年小伙子说,去年他去韶山冲学习,看到了一句话,“信仰是什么?是为了你热爱的事业,你愿意为之付出献血和生命。”

  他当时泪流满面,这就是石化人的写照。

  “根在基层 感谢有你”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虽有些跑题,还是写写我们18人的临时调研组。短短一周时间,这群年轻的青年干部团队已完全融入彼此。从最初的陌生的面孔,转化为了彰显特性的符号。

  责任、团结、担当。调研期间,集合的次数大概有十几次,每天奔波的很劳累,也没有大家习惯的“叫早”服务,却从没有人迟到。调研组要临时分为综合组、宣传组和调研组,宣传组的同志们在调研期间的任务最为忙碌,而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拍照、发微博、访谈等分工中已然没有了组别的区分,更多的是大家主动领取工作。

  最宝贵的是收获了友谊。离别时,很多个场景历历在目,调研微信群也越发热闹起来。

  调研的最后一天,“根在基层 感谢有你”,90后团员张竹青朋友圈里的八个字表达了中石化页岩气调研团里共同的心声。

  她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never say goodbye!”。

  2015年的8月里,在巴山渝水间,我们共同走过、感动过、前行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