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二等奖:狼性、羊性与水的思考——读《狼图腾》有感—信息中心陈瑶
[2005]二等奖:狼性、羊性与水的思考——读《狼图腾》有感—信息中心陈瑶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发布时间:2008-04-25
信息中心 陈瑶
最早接触这本《狼图腾》是在大四,那个时候阅读这本书,一天一夜没睡觉,一气呵成,从头到尾。当时合上书后想,说得真对呀,狼性果然是一种伟大的性格,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大有裨益。
最近花钱买了这本书,作为收藏,闲时仔细翻阅,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既然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那么以前只看到狼性之优势,也算是有失偏颇。黑格尔说,存在必合理,可是,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的“狼性”,没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呢?即便是满清入关,狼性犹存,但区区数十年间,就被农耕文明消磨殆尽,能够说,狼性绝对比农耕文明培养出来的羊性要优越吗?
后来,我读道德经,对着八卦图,看了看代表“水”的坎卦,中间一条直线,代表阳,代表刚强,外面两侧,两条代表阴的断线。突然想起,作者说的有关所谓“文明狼”的称谓,顿时觉得似有所悟,这个“水”,所谓上善若水,实际上,是我们常说的“披着羊皮的狼”!
农耕文明下的中国人以前不谈狼性,但是谈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大家都喜欢水的这个“不争”的特点,可是,很少有人想过,孙子兵法里面说:“火攻者明,水攻者强”。水,有它刚强猛烈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往往被人忽略。
《狼图腾》中狼群围猎的场面惊心动魄,让人热血沸腾。三四十头巨狼“像一条条鱼雷”,带着一道道的土线扑向猎物——疾行如风、寂静如林,劫掠如火,不动如山!
然而我认为,劫掠如火,不如说劫掠如水!那样的速度、那样的威势、那样冲垮一切拦阻的气概,只有江河潮涌,水势滔天才能比拟!农耕文明培育出来的人,就是缺乏这种气势。
可是,狼性毕竟不是水性,且不说它贪婪无度,残忍嗜血——这些,作者都说了要摒弃,大家也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要说的是,狼性易折,也就是刚则易折的问题。
作者提到,黄金家族的兴盛,是靠着狼性而来的。但是,偌大一个帝国,90年而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的确,秦13年就亡了,隋朝年头也很短,但是,这两个朝代,无论从地域、财富、支配力各个方面,都无法同元帝国相比。当王子拔都的铁蹄踏破维也纳、元朝的骑兵杀入巴格达、东袭日本、西破俄国的时候,当时的哪个学者预见到这么大的一个帝国、险些攻下埃及、深入非洲的帝国,竟然只有90年的寿命?——传说一个叫张三丰的老道士活得都比他长!
个人认为,狼性的最大优势也是他最大的缺点——一个字——“锐”!锐不可当。在这个前提下,自然就会孕育出精明强干、足智多谋、勇敢坚强、威武不屈等等一系列优秀品格。但是坏事就坏在过分地“不屈”。
原则问题,当然要不屈,但是不屈过了头,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作者写狼群攻击军马的场景:一些勇敢的狼,并成一排,从正面拦截军马,并且甘心忍受军马的踩踏——即便是葬身蹄下,也要拦住敌人前进的道路!
——长征初期,湘江防线,用阵地战阻击国民党的援军,“寸土必争”——何其相似也。
锐利的东西容易磨损,因为能量总是沿着耗散的方向流动,水从高向低流,是宇宙的至理。
狼性根本的缺点就在于此!
多少狼性民族,英勇善战,结果如何?那就是灭亡。因为一旦被打败,别的民族害怕他们重新崛起,于是斩草除根!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汉族从来没能被斩草除根——尽管被征服了很多次——不管是不是愿意承认,“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样圆滑的逻辑的确在事实上起到了挽救汉族的重大作用。
当然,我们不提倡遇事就退避、就委曲求全,但是,一味的追求狼性,也未必是什么正确的事情。就如作者所说,狼性是不好控制的,起码要做21世纪的“文明狼”。
书的最后,作者把狼群的毁灭归罪于不注意保护生态云云,但是,更深一层,我认为,还是狼性本身的弱点导致了他们的覆灭。因为他们太强大,太锋锐,招来了人类的剿杀、招来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仇视和报复。相比之下,黄羊群日益壮大,可以说,最终,是羊性取得了这场持久战的胜利。
狼可以被灭绝,羊群却长久地生存了下来。
羊性适合在逆境中生存,狼性适合在逆境中发展。狼性,是一种孤注一掷、死中求活的精神,陷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狼足智多谋,但是从根本上讲,狼性仍然富于侵略性、永不妥协。狼虽然也讲智谋,但那是在战术上,在战略上,狼性是有着重大缺陷的。
所以中国的先贤们不讲狼,讲水。
外柔、内刚的水。
外柔,使得水可以磨损敌人的锋锐,与外界接触更为柔和,广结善缘。利万物而不争,如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怀柔天下,与四邻和睦相处,利于自己发展。
内刚,“水攻者强”,原则问题,寸步不让,水是不可被压缩的,虽然可以改变形态,但是不可以减少空间,越有压力,就越坚强,一旦爆发,正如李白所写:“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威不可挡。
水性,使狼性与羊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我说,水性,颇有点“披着羊皮的狼”的意思,不是说伪装起来干坏事,而是懂得用更巧妙的办法处理问题。
水性是一种比狼性更难学习的性格,容易被扭曲成为懦弱、胆小的性格,要想用水性来武装自己的思想,首先要看到水这一卦中的那道阳爻,那是水的脊梁,是水的原则,是不可妥协,不可退让、不可出卖的。然后才能谈到外柔,柔是方法论,刚是世界观。柔是为刚服务的,终极目的不是“不争”,而是“天下莫能与争”。
昔日黄帝“执干戚舞”,而四方臣服。舞,代表着友好、和平,然而,如果不是有强大的军备作后盾,可能光靠“舞”而定天下吗?
水性就是要告诉别人,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有猎枪!
羊性只注重好酒,狼性只注重猎枪。
中国近代,饱受羊性之苦,作者呼唤狼性,的确有振聋发聩之意,然而如果看不到狼性的缺点,一味否定羊性,那就不是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容易失之于偏颇。许多人做事情,喜欢矫枉过正,要么偏到狼性一边,要么偏到羊性一头,偏偏掌握不好“水性”,做不到有机结合,作者的真正意图,可能也是嫌水性太难以掌握,所以鼓励大家,暂时先学会“狼性”吧。不过,上善若水,对于个人来说,应该学会像水一样,对待四周的事物;就国家而言,也应该学习水那种“利万物而不争”,却“天下莫能与争”的特点,做一个在世界上发挥重大作用,却又不恃强凌弱的负责任的大国。 这才应该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点评】
《狼性、羊性与水的思考》的点评
中国经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黄允成
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要写好一篇读后感是很不容易的。我面前获得二等奖的这篇读后感——《狼性、羊性与水的思考——读〈狼图腾〉有感》——就写得不错。这说明国资委团委、青年理论研究会开展的读书主题活动是很有收获的。
之所以说这篇读后感写得好,是基于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我本人没有读过《狼图腾》这本书,但是从作者对狼性、对狼群围猎那种惊心动魄场面以及狼群最终的覆灭的概略描述中,我对《狼图腾》这本书也就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能否让没有读过原著的朋友了解援助的基本精神,这是衡量一篇读后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读后感”这种体裁就无法单独存在了。
第二、作者对原著中所宣扬的狼性,既有欣赏,又有批判,更有升华。作者认为仅强调“狼性”的“刚”是必要的,但却是有失偏颇的;而可以与之形成补充的“羊性”,却又过于柔弱;因而,必须使“狼性”与“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作者所要弘扬的“水性”——一种外柔内刚的品质。
最后,作者还能运用上述“水性”来分析国家、民族的定位,认为中国应该做到像“水性”那样,既“利万物而不争”又让人觉得“天下莫能与争”,做一个在世界上能发挥重大作用、维护国家利益,却不恃强凌弱的负责任大国。这样,文章的立意就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