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资青年  >  读书活动 > 正文
[2005]二等奖:守护先辈们创造的财富——《毛泽东传》读后感—办公厅沈成然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发布时间:2008-04-23

办公厅  沈成然 

    2005年夏天,委团委开展青年读书活动。当我拿到《毛泽东传(1949-1976)》这两本沉甸甸的书时,心里也有一种厚实的感觉。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陆陆续续读地读了一遍,感觉这确实是一部好书,一部值得认真读的书,一部反复读都会有收获的书。

    读传记,特别是读伟人的传记,其实也就是读一本历史。《毛泽东传》这部书,我是当成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一阶段的历史来读的。一百多万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毛泽东,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奋斗和曲折的时代,一页页翻来,如同浏览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旧日历和大事记,收获和感触良多。在知识上,我懂得了许多事件的细节,对新中国最初27年的历史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在情感上,我也受到很大触动,想了许多,包括对传主的认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尝试着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我在读《毛泽东传》时,有一种情感是贯穿始终的,就是感慨共和国第一、二代建设者的创业之艰辛。经历了旧中国那么多的战乱、那么多的外侮后,新中国诞生之时,所面临的国民经济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破坏、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众多,1949年的特大自然灾害,更使经济雪上加霜。同历史上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70%,轻工业下降30%,农业下降25%,粮食总产量仅为1125多亿公斤,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是在旧中国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在巨大困难面前,共产党人没有畏惧,毛泽东讲了简明有力的三句话:“有困难的,有办法的,有希望的。”表现出通过艰苦努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以巨大财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领导人民仅用了3年时间,就建立起强大的国营经济和低、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实现了“节制资本”和“统制贸易”,为国有资产的迅速积累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53-1956年,国民经济比较平稳地实现了向单一公有制和纯计划体制的过渡。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开始了一次重大而艰巨的历史性探索,即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走上自己的经济建设道路。可以说,1956年之后的20来年时间,党是怀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而带着对“文革”的痛苦经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困惑结束的。

    上述经济史,使我加深了对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理解。以前的观念中,国有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社会公有的经济形式;其次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和经营资本享有所有权;再次是一个社会概念,指的是一个个国有企业,社会上的一种普通主体。现在看来,这些认识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仅仅停留于概念的本身定义,却没有去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如此规模庞大的社会财富成为并称为“全民所有”或者“国有”?我国国有经济的积累和发展历程足以回答这一问题。

    国有经济首先是工人阶级艰苦创业的结果。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过渡时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工人阶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节衣缩食,提前超额完成了各项计划指标,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机床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高级合金钢冶炼等,在这一时期内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20多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当时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下,工人阶级以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源源不断的创造着社会财富,对国有资产的积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期间涌现了许多艰苦奋斗的工人楷模,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甘于奉献的工人队伍,我国就无法实现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

    国有经济也凝聚着农民阶级的劳动成果。为了快速实现经济腾飞,我国在经济建设起步阶段就确立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战略。为了筹集发展工业的巨额资金投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只有选择农业收入作为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几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税收为各项基本建设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大量粮油副食等基本生活用品由农村供应给城市,大量棉花林木等初级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支援着工业战线,虽然国家也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的办法,但毕竟还是较多地取之于农民。可见,农民对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讲,国有经济又称为“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名副其实的。

    国有经济的创业之难不仅包含条件的艰苦和巨大的付出,也包括在探索之路上遇到的沉重挫折。其一是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冒进思想。空前的生产积极性如果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规划,会造成“生产力暴动”,1959-1961年的困难时期,工人和农民都经历了一次生存的考验。其二是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过多地强调了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而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过多地强调了对经济主体的约束而忽略了激励机制,国有经济缺乏了充分的活力。以前提及这些挫折,我想到的是沉痛教训,带着痛惜和遗憾的心情;而此刻提及,我感到的是来之不易,带着珍惜和捍卫的想法。

    1976年一位不乏缺点的伟人逝世了,之后两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个人以为,“改革”并不仅是体制的变革、也包括观念的革新,“开放”不仅是对外的沟通、也包括思想的突破)。我国逐步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具备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不仅是量的增加,更表现在质的提升。

    国有资产是前一两代共和国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十分艰辛的努力创造和积累的,凝聚着他们的激情和血汗。创业之艰,让我更加觉得国有资产的来之不易,更加看重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在我看来,也是道义上的、良心上的。作为先辈们的继承者,我们必须精心守护好他们创造的财富,而没有任何理由让其以不正当的方式流入他人腰包。自从决定报考国资委公务员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决心尽力做好国有资产的“守护神”。在工作中,我时而会遇到一些负面因素,比如群众反映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领导腐败问题,从他们提供的材料来看,这些问题可能确实是存在的。每当此时,我的心也很痛,我会尽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所能,将这些情况反映给有关领导,转送给有关部门。

    当然,国有资产不仅要“保值”,更应当谋求“增值”。国资委是一个新机构,而它所从事的事业却是建国以来就开始的,就是为了国有资产的不断创造和积累。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现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国有资产的积累和增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先辈们是靠着热心和激情去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可仅仅凭着热情,似乎还难以长久地保持国有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还必须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保证;以前,国有经济是在封闭的计划体制下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也面临着国外的挑战。国有经济要实现竞争环境(而非垄断状态)下的良好发展,需要付出极大的智慧和努力,只有决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和很高的管理水平。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接触市场、研究市场的时间还比较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应对国内外市场开放竞争的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早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探索,并且目前已经较为成功地迈开了步伐,如中央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化招聘、业绩考核体系和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的建立、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试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都预示着国有企业向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奋力迈进,国有经济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增加。

    我将怀着对国有资产的深厚感情,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和新的形势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要求,守护好、发展好先辈们创造的财富。

    【点评】    

对《守护先辈们创造的财富》的点评

国资委信息中心总经济师   张铭

 

    沈成然同志《守护先辈们创造的财富》这篇对《毛泽东传(1949—1976)》的读后感,是一篇充满对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深厚感情的读后感。作者从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涉猎内容广泛的伟人传记中,抱着特有的情感,了解了国有资产产生和积累的艰辛历程。作为国资委一位普通的年轻干部,作者能够通过伟人传记,从浩渺的历史中用心审视国有资产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和历史作用,唤起了内心对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的感情,增强了对搞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仅从这一方面看,作者读这本书的价值和收获就足够了。

    在读后感中,作者还进一步认识到,与历史相比,国有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有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持续发展需要新思路、新机制和新能力。作者以其对国有经济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责任感,决心为做好国有资产“守护神”尽职尽责,守护好、发展好先辈们创造的财富。

    在我看来,读一本书能有这种感触,特别是对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实属难得。希望作者能进一步丛书中吸取国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国有经济的制度演变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国资委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深厚感情化成工作之能,为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