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国资青年  >  读书活动 > 正文
[2005]三等奖:努力成为自己可能成为的人才——读《钟鼓楼》想到的—中国工业报杨纯

文章来源: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发布时间:2008-04-23

中国工业报  杨纯 

    两周时间,读完了刘心武的《钟鼓楼》。难得的一本好书,平实、质朴,于简单之中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真实,又在细微之间引起对社会的思考,实在写得妙。

    欣赏之中,不禁惊叹:作者对生活如此的细心,居然能把一群普通百姓一天的生活写成一本书;对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竟然如此体察入微,使你惊奇的发现书中的人物原来都活生生的在你周围。惊叹之余,也难免对书中人物念念不忘:张奇林的明智刚正,薛纪微的厚道沉稳,詹台智珠的朴实敬业,荀磊的锐意敢为,甚至是慕樱激进爱情观的执著追求……

    然而,最值得回味的还是荀大爷平凡人生的那种扎扎实实。这个在战场上是个普通士兵,在工厂里是个普通工人,退休后成为个普通修鞋匠,留着正当的血和汗,用了心为国家和自己出了力,生活越来越好,也从来没为亏心事睡不着觉,看重自己也得到周围的人看中的老头,一辈子都过得自在和坦荡。我忍不住感概,这种扎扎实实,这是多么睿智的自我定位!如今社会,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在极力憧憬并渴望成功,决心成才但却不切实际,在社会中总也找不到合适自己位子,不正是缺乏这样的自我定位吗?

    曾经有种说法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一个人的使命。依照这种说法,每个人都是人才,都是在某方面擅长和有用的人。倘若每个人皆以一己特有之才而立身行事,整个社会则应该是人才济济,佳贤云集。然而,让人纳闷儿的是,如今我们的社会偏偏就存在人才稀缺,哀叹未尽其才的抱怨之声也往往不绝于耳,这又做何解释呢?

    我认为,这个现象背后一个关键症结就在于没有太多的人真正懂得合理的自我定位。很多人都想有幸成为所有人都愿意成为的那种人才,想拼命成为自己不可能成就的那种人才,而就是不愿意成为自己可能成为的人才,于是就有万马齐喑之状。龚自珍曾经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龚大学士实在是冤枉天公了,其实,选择不在上天,而在于个人,天公本降多格才,无奈此才欲彼才罢了。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抱着“少年壮志当拿云”的慷慨,没有更好的在自我岗位上历练和积累,朝三暮四浮浮躁躁,没有掌握到一种自己能够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领,也没有给社会创造出自己可以贡献的最大价值,换来的却是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

    俗话说的好,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想,人才更需要自我定位。子曰:“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西方谚语说得就更是简单直白:猪也可能会飞,但肯定不如鸟飞得漂亮。当然,话也可以倒过来说:鸟也可能脚踏实地,但肯定没有猪来得自然。

    所以,我想到的是,个人的成长,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关键在于明智的自我定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堪称道的只是奋发努力的精神境界罢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建功立业贵在人才的尽情施展,知其所能,专其所长,精其所专才能成功。因此,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人生和职业设计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先仔细看看自己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长,在哪方面有竞争优势。尽早认识和发现自己是首位的,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推销自己,以及施展和发挥自己。

    清华校训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可能成为的人才,才能成为自己能够成就的最佳人才。

    一部《钟鼓楼》想到了上面这些,可能有点远,但愿能有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