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宣传工作局 发布时间:2016-05-11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和广大的网友们,透过刚才的短片,相信大家对预警机以及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孕育出的预警机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精神总是抽象的,而故事却是鲜活的。
作为预警机研制团中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我身边有太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感动。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重温三个最普通的故事,他们都和预警机精神有关。
【第一个故事是关键时刻的坚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的老师、中国电科的王小谟,一生都和预警机为伴。这位老院士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国产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代际传承,他功不可没。
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它被誉为“空中帅府”,是现代化战争的空中指挥所和力量倍增器,是信息化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曾经,中国试图走预警机引进的道路,却最终受阻止步。预警机事业徘徊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关键时刻,是王小谟联合十几位老专家上书国家,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但是,当时这一主动请缨之举,却被很多人看成是痴人说梦。确实,预警机的研制太过复杂了,放眼全球,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只有4个。加之,当时国内各方面的基础又十分薄弱,我们甚至连符合条件的研制场所都不具备。这就有如角斗士赤手空拳去与猛兽搏斗,要想获胜,是何等艰难?但是,搞了半辈子雷达的王小谟清楚,条件确实是差一些,但努努力还是有把握的,并非绝不可为。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判断,王小谟立下军令状:“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正是这种坚定与坚持,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与信心,也正式拉开了国产预警机研制的序幕,点燃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燎原之火!
【第二个故事是直面牺牲的壮举】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牺牲”一词也许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是,对我们预警机研制团队而言,“牺牲”却是刻骨铭心的!就是为了预警机事业,在一场始料未及的事故中,中国电科失去了10位年轻的生命。
我的战友李正权,牺牲时只有31岁。他是个地道的农民的孩子。在通知烈士家属时,由于不知道详细的地址,我们辗转通过当地派出所才找到他偏僻的家。当被问及有何要求时,他大字不识一个的老母亲因为看见了随行的警车,含着泪说:“孩子是为国家走的,我们没啥要求,能不能让政府给乡里、村里打个证明,别让乡亲们误会,以为是孩子犯了什么事…”这便是烈士的亲人提出的唯一的要求。望着强忍着泪水、满是皱纹的脸庞,望着低矮窄小、简陋破败的土屋,望着烈士那懵懂不知的弟弟妹妹,在场的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十年了,祖国没有忘记,中国电科没有忘记,英烈们“一定要争口气”的志愿早以实现,中国的预警机事业在继承中快速前行。
【第三个故事是空中编队的宣示】
空警-2000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中国预警机从“0”到“1”的跨越,解决了“掐脖子”的问题,为国争了气。但是,好事必定多磨。受制于多方约束,空警2000的载机平台引进再次受阻,在技术体制上世界领先的“空中帅府”即将面临失去翅膀的危机。
临危受命,中国电科的预警机研制团队再次整装出发。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
技术攻关的故事总是枯燥而雷同的。为适应新型国产载机轻量化的需求,我们一次又一次通宵达旦论证,一次又一次全状态仿真实验,一次又一次长周期驻守外场。在汗水与泪水的交织中,我们突破了更加先进的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在更小的平台上实现了更加强大的性能。中国的预警机事业掀开了崭新一页,空警-500呼之欲出。
2015年9月3日,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率领着庞大的战斗机群,呼啸着飞越了天安门上空。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首秀”的空警500预警机,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已经实现代际化、谱系化发展的中国预警机事业。
从20多年前关于中国是否有能力研制预警机的纷争,到一锤定音后一步一个脚印,实现预警机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国电科人用生命和汗水,沉淀并传承着“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我们用脚踏实地的努力,推动着“安全与智慧”事业的发展,护佑国家安全,助力治理能力提升,科技精忠报国。
精神驻,基业青。作为国企精神合奏曲中的一个音符,预警机精神正随着新时代的脉搏律动。他必将在共同书写共和国血脉传奇的伟大事业中更加遒劲!更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