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期)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好做法(七)
(第147期)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好做法(七)

文章来源: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08-16
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工 作 简 报
第147期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8月12日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好做法(七)
【按】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管理提升活动中,针对特高拱坝建设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数字大坝”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探索构建了“123”项目管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管理效率,为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现将做法专刊登出,供中央企业学习借鉴。
“数字大坝”搭台 产学研结合
三峡集团开创特高拱坝项目管理新模式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积极应对特高拱坝建设管理面临的挑战,为适应“溪洛渡”工程特高拱坝建设管理需要,依托“数字大坝”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发挥业务单位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应用科研单位和咨询单位的科研成果,充分调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套特高坝建设管理新模式。
一、特高拱坝项目建设管理的挑战
特高拱坝一般建设在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坝区空间资源有限,加上混凝土高拱坝应力状态调整及施工建设过程极其复杂,施工组织、计划安排及进度控制难度较大,对高拱坝施工的动态优化设计和实时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搜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各类基础信息和实时信息,保证各参建单位做到协同工作,快速反应;二是如何实时监控拱坝状态,做到精细化管理,保证拱坝工作性态时时刻刻均能满足质量要求;三是如何建立真实、准确、全面、全过程的工程信息数据库,从而做好施工期、后续长时间运行期拱坝工作性态的仿真和安全评价。
二、“一个中心、两个支撑、三个支柱”的项目管理模式
为解决特高拱坝项目管理难点,三峡集团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支撑、三个支柱”的特高拱坝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以下简称“123”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参与各方的优势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个中心,即业主单位。充分发挥业主单位(三峡集团)的主导作用,一是组织专业软件开发机构和项目参建单位共同开发建设覆盖拱坝施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平台,并推动其实践应用和不断完善。二是依托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建设管理中心作用,一方面,针对常规管理问题,分阶段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另一方面,针对超常规管理问题,提前研究大坝建设施工计划和技术难题,使工程进展和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两个支撑,即内部科研单位和外部咨询机构。科研单位和咨询单位对施工现场保持全过程跟踪,并及时开展仿真分析,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根据施工计划预测可能面临的困难提出预控措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三峡集团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技术中心,由集团内拱坝建设一流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与决策团队,及时进行决策设计及调整,推进科研成果在拱坝建设中的应用。
三个支柱,即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监理、设计按照业主单位在信息化平台提出的要求,落实施工措施,加强过程控制,开展动态优化设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及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质量和安全。
三、以“数字大坝”为依托,保障“123”管理模式高效运转
“123”管理模式主要依托于三峡集团自主开发建设的信息化平台——“数字大坝”。“数字大坝”是服务于特高拱坝建设管理的一系列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施工监测系统、仿真分析系统和预报警信息发布与决策支持系统。三大系统的协同运转带动了“123”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
第一步:系统搭建,为“123”管理模式运转提供平台。三峡集团组织参建单位根据项目施工实际需要,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专业化软件公司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大坝”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并进行硬件设备采购、安装。
第二步:数据录入,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海量基础数据。施工监测系统通过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的方式,将现场设计信息、进度信息、质量信息、施工监测信息等录入系统,并根据管理要求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输出展示,为参建各方提供施工管理决策支持信息。
第三步:仿真分析与预报预警,为施工优化出具深度分析报告。参建各方和科研团队跟踪施工进展,通过仿真分析系统对大坝的整体安全状态、应力状态、开裂风险、施工技术难题等进行分析;预报警信息发布与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设计指标、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等阈值自动发布预警和报警信息,参建各方据此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步:施工决策。针对重大技术问题,结合施工监测信息和仿真分析结果,由三峡集团组织“123”管理模式各相关方召开专题会商会,提出施工优化建议或重大设计变更,落实改进措施。
四、应用效果
通过依托“数字大坝”,实施“123”管理模式,三峡集团提高了特高拱坝参建各方主观能动性,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一方面,为特高拱坝建设施工现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依托各专业、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信息模块,对施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掌握更加及时、精准,促进了各项施工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切实保障了拱坝全寿命周期的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