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  >  工作简报 > 正文
(第60期)上海市国资委突出管理重点稳步优化提升

文章来源: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1-23

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工 作 简 报

60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122


上海市国资委突出管理重点稳步优化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市场挑战,上海市国资委通过政策引导、工作指导、专项治理等方式,聚焦管理提升,重点推进监管企业重点抓好资金集中管理等工作,努力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不断推动企业做强做专做持续。

  一、以“五个统一”为抓手,推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把推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范风险,作为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重点在“统一账户管理要求、统一资金管理规章制度、统一筹资安排、统一支付流程、统一信息平台”等五方面进行规范。

  一是推动企业从统一银行账户开户着手,对集团内部各子企业的银行账户设立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清理计划,提高开户销户的审批权限,对新设、注销银行账户进行严格管控。

  二是推动企业在原有资金管理制度基础上,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修订与完善,超过六成企业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企业还通过实行子公司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有效加强了对子公司的资金管控。

  三是推动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建设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截至目前,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该项工作,预计今年底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企业总体资金集中度可达35%,其中10家重点企业的资金集中度达到80%。

  四是推进企业依托信息化工作,推进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财务信息平台上,建立起预算、核算、资金、报表、风险预警等财务信息网络,动态监控下属企业的财务情况,控制财务风险。

  二、以政策为引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政策引领,注重基础,分类推进,促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突破瓶颈,切实发挥政策支持的引领效应。结合全国和上海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上海国资委聚焦企业科技创新瓶颈问题,出台《关于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了战略、资金、资源、考核、激励等七方面政策措施,并细化为20项具体工作。

  二是注重基础,着力构建开放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技术开发机制,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加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三是规划引领,分类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围绕主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制造企业突出技术创新,形成聚焦关键领域突破创新的合力机制。建筑企业突出成套技术集成创新,按照“总设计”、“总承包”的要求,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策划能力。投资企业突出投融资模式创新,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孵化作用,等等。

  三、以风险预警为突破口,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推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以关键财务风险为起点,以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量化的预警指标和区间,结合相应的应对程序,实现对重大财务风险的预警管理。

  一是循序渐进实现全覆盖,从部分重点企业开始,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边探索边完善。目前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已经覆盖了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对企业债务、现金流、盈利能力和投资等4大类风险实现了定期监测。

  二是强化风险预警指标监测结果的应用,编制季度风险预警运行情况分析,加强风险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管理,并建立季度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反馈机制,向企业反馈预警结果。将风险预警亮灯的企业和事项,划分为“特别关注”、“重点关注”和“一般关注”三大类,提醒和帮助企业做好风险应对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以风险预警工作带动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提升。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内涵不断拓展,很多企业主动将风险预警体系延伸到下属重点子公司。在部分企业推动风险预警工作试点。风险量化等比较前沿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被部分企业探索运用到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从整体上推动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四、以完善法人治理为重点,规范企业投资决策管理

  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动企业规范投资决策,把握主业方向,形成投资闭环管理。

  一是强化出资人导向,突出主业发展。确定企业主业目录,明确对主业投资实行备案管理,对企业非主业投资实行核准,促使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业,控制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加大资源整合,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非主业企业清理和中小企业改革,压缩企业管理层级。

  二是强化董事会在投资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在11家主要产业类企业集团实行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落实董事会投资决策、选人用人、考核分配等权责。对第一批董事会试点企业推行任期目标责任书管理,强化了董事会围绕任期目标科学决策、谨慎投资的责任。

  三是发挥监事会监督检查作用。推动监事会对企业年度战略执行、重大投融资等项目进行专项检查、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企业投资形成决策—执行—评估—问责的闭环管理。

  五、以集成管控、转型发展为目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实现集成管控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推进建设与应用并重,积极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推进信息化融入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通过国资监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提高信息化管控水平。通过落实“制度加科技”工作,用信息技术固化“资金运行、财务管理、土地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保障管理制度落实,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在集团范围内的推广实施。

  二是推进信息化嵌入企业业务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配合制定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协同考虑信息化规划,推动企业立足行业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加强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创新,助力企业整合资源,革新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升级。

  三是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每年对系统企业组织实施信息化水平测评,在各企业自评自测基础上,组成专家组对企业进行调研,运用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得出测评结果。测评结果予以公布,并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有效推动信息化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