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激发直属机关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专刊》将推出“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将重点宣传各单位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记宗旨,恪尽职守,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展示直属机关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崇高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请各单位将表现突出的党员事迹材料及时推荐我们,以便我们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老有所为奉献社会 桑榆暮景抒写华章
----记优秀共产党员张矛同志的先进事迹
张矛,女,1921年5月9日出生于山西沁县上官村,193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毕业后受党组织的委派,先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晋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从事党的宣传组织工作等。解放后,她先后在哈尔滨市委、沈阳市商业局、中央财政部、第二汽车制造厂、商业部等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1988年5月离休,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张矛同志从15岁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她努力钻研业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部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她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离休后,仍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注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到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本色。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信念坚定、奋斗不息,艰苦朴素、永葆本色,克已奉公、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革命品质。
严于律己 永葆党员本色
张矛同志始终坚持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常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她克服年事己高、行动不便等困难定期到活动站阅读文件,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央精神,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策理论水平。她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严于律己,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老伴饶斌同志是原机械部部长,自己是一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并且多位中央领导同志都曾经是她老战友、老同事,但她从不利用自身的特殊关系谋取任何私利,她五个儿子都是从事普通工作,她宠爱的小儿子因为单位效益不景气面临下岗,儿子想请她出面给有关部门打打招呼,调整一下工作岗位,她不但没有满足儿子的要求,而且还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今儿子仍然内退在家,从她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高尚品质;她因病住院或外出办事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车,从不向单位要车;她家里的家具仍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家具,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几十元钱一件的化纤衣服,破了补一下再穿,甚至连袜子都是补了又补;她义务担任辅导员,多次应邀给有关单位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今年“七一”前夕,在她病重期间还向党组织交了1000元党费,作为党诞生83周年的生日礼物。在她生命的最后时期,她想着的还是要节省国家的医药费,她不顾大夫的要求、子女的请求、单位领导的劝阻,坚决不做透析,她说:做透析一个月要好几千元,我现在为党做不了多少事了,还要给国家浪费这么多钱,没有必要,我回家吃中药花不了多少钱,也照样能治病。张矛同志时刻想的是国家的利益,始终保持的是克已奉公的革命本色,永远闪烁着一种奉献精神。
离而不休 续写辉煌人生
张矛同志离休后,不贪图安逸享受,而是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她说:“我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不能在岗为党工作了,但我的脑子还好,手也还能写,我应该拿起笔写点东西”。她为全面介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业史的资料较少而感到遗憾,于是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用于撰写革命回忆录《饶斌传记》(饶斌系张矛同志的老伴,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1987年去世)。张矛同志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克服了年老体弱、身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想方设法搜集资料。她亲自去图书馆及有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汽车工业文件资料,利用出席和参加有关汽车行业的专题会议等机会收集资料,由于没有经费支持,她还发动自己的儿子利用出差的机会搜集有关材料,她写书用的稿纸都是一些废纸,旧挂历、旧报纸都成了她的写书的稿纸。她从1994年开始除参加活动站的学习等活动外,把全部时间用于写回忆录,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终于完成了84万字的《饶斌传记》,并于2003年12月在全国出版发行。江泽民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饶斌传记》,李岚清同志作了序,王兆国同志写了的回忆文章。李岚清同志对这本书作了高度的评价,他在书中写到“张矛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我们党的一名优秀女战士,这本传记就是张矛同志根据日记和有关同志的回忆历时9年多时间写成的,资料翔实,很值得一读。正当张矛同志着手写自己的革命回忆录时,此时她病倒了。
情系教育 再显高尚情操
张矛同志对自己生活是那样的苛刻,但她看到失学的儿童、看到灾区的群众、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却是那样的慷慨大方,十多年来她累计为社会捐款24.6万元,其中大部分捐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1984年她作为中纪委委员前往太原调查烂菜事件时,了解到家乡教育的落后情况,得知有不少儿童因经济困难失学在家,由此产生捐助家乡教育的念头。不久,她便给沁县政协副主席杨在渊同志写信联系,委托县政协把她积攒的5000元转赠老家上官村搞教育,希望政协把钱用好。县政协深感这是张老对政协的信任,专门召开了会议,决定把这笔款项存入银行,每年用利息奖励上官小学优秀师生,由县政协、教委、册村乡政府、上官村委和学校领导组成了“张矛教育赠金奖励委员会”。
1991年5月杨在渊同志因公赴京,见到了张矛同志,张矛同志说:“我家并不富裕,前些年五个孩子上大学要花钱,现在他们立了业,而老伴饶斌已走,我离休后有工资,就想到了老家的孩子们,他们读书更需要钱。子女们都同意我的做法。我感谢你们,你们处理得很好!”不久,张老又将老伴的抚恤金6000元全部捐给了家乡。
在上官村村委的来信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您老如此节衣缩食地俭省为了家乡的教育,使我们万分感动,我们上官人,还有沁县人都感谢您,因为,您寄来的不仅是钱,还有金钱买不到的乡情,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们表示,“您寄来的钱是您的血汗钱,我们一定不会胡花乱支,一定给上官人民办些实事,一定花在振兴教育事业上来”。
1994年,张矛同志又将3000元钱捐给希望工程,安排一些失学儿童重返学校,后被安排给了山西沁县册村中学。张矛得知后,又经过两年的积攒,加上儿子们给的孝顺钱,凑足15000元捐给了册村中学。县政协用张矛捐来的钱又专门设立了“张矛助学基金”,以此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有用人才,97年,册村中学毕业成绩一举名列全县第一,教学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册村乡党委和政府为了感谢这位大公无私的老人,为张矛同志树立了一个“张矛捐资助教”纪念碑,她得知后多次拒绝,但是家乡人民表示还是要树立纪念碑,代代传下去,载入史册。
2000年初,张矛同志得知孩子们想读书可又读不到书的情况,又捐款20000元购买了2500册图书,在册村中学设立了“张矛图书阅览室”,使同学们看到了新图书,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就这样,张矛同志先后为家乡教育事业捐款14.2万元。同学们来信说:“我们一直以为能捐款的人都是大款、富户,可您既不是大款,也不是富户,更不是大企业家。虽然您身在异地,远离家乡,但您的心永远和人民连在一起。”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的深情意愿”。
张矛同志的事迹先后在中国老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商报沁卅报等报刊进行过报道,中央电视二台对张矛同志进行过专访。
张矛同志1997年被中组部等六部门联合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2000年被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10月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