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立群推行了党员管理“六先”工作法,即上级精神对党员先传达,先进技术让党员先掌握,生产形势让党员先了解,重大决策让党员先参与,重大部署让党员先知道,重要任务让党员先行动。每天出工前,他都要嘱咐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要走到普通职工的前面,和职工比着干,给职工作表率。他提出的“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战斗口号赢得全体党员的赞同。整个施工期间,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哪里的活最累,哪里就飘洒着党员辛勤的汗水。
“一支队伍只有坚持锐意创新,科学运筹,才能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品牌价值。”房立群率领队伍勇攀高峰乐此不疲。
作为基层班子的班长,房立群坚持党务工作与队伍管理并重,同班子一起大力开展工作创新。几年来针对新疆工区复杂条件,在HSE、质量、成本、设备等一系列管理方面勇争一流,在胜利西部工委和西部公司历次检查和评比中各项工作均名列前茅。针对职工自身工作特点和岗位需要,他坚持开展“选题立项”、QC小组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充分挖掘职工最大的潜能,使职工认识到自身在团体中的价值。生产中,成立了7个QC小组和技术革新小组,针对施工难题大搞技术革新,完成了“活结式下药器”、改进流沙地层打井工艺等多项技术革新成果。2002年,他参加的钻井激发QC小组使野外生产补炮率由9.14%降低到3.94%。在“石油工业2002年优秀QC小组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小组被推荐为全国优秀QC小组。
房立群大力推行团队文化。在提炼鲜明特色的团队精神的基础上,依靠过硬的队伍实力塑造了队伍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队伍的美誉度。在他的指导下,通过制定详细具体的《2114队职工行为准则》,并贯彻融合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中,形成了整齐划一、文明守纪的队伍风貌。在中三施工时,当地一名团长带领连级以上干部专门到队上参观学习。他针对职工长期在外施工,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实尊重、关心每一名职工。建立了职工生日档案,每逢职工过生日,都由他亲自填写祝词卡,送上蛋糕和祝福。高层次的品牌文化提升了队伍的市场竞争力,使队伍拥有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
柴窝堡工区被国内各油田称为“难啃的骨头”,四级风以上天气一年之中占到280天以上的时间,山地面积占到50%,有“两路一道”,平均每十几分钟就有一辆火车通过。他带领队委成员每束线提前进行多次实地踏勘,确定施工难点,根据实际提出了“单线设计,分段施工,全面总结”的总体思路,在其他油田地震队伍认为不可思议的眼光中,提前一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中4区块施工,一万余炮的生产任务和仅2个多月的工期,让一些同志怀疑了,动摇了。为打消同志们的忧虑,鼓舞队伍的士气,房立群对工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采取“指标分摊到点”的方式,应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施工任务,使职工们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调动起了队伍士气。523.22测线小试牛刀,仅用2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试验段495炮的施工任务。初战的胜利激发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增加了全队职工提前完成任务的信心,于是整个生产运作步入了良性循环。2003年6月,他寄托着全体职工的愿望,代表队伍参加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先进事迹报告团,进京到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作先进事迹报告,并到北京炼化、胜利、中原等石化单位作巡回报告,充分展现了胜利队伍品牌风采。
“一支队伍在艰难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才能够实现西部找油人的夙愿。”在超越人体极限的考验面前,房立群始终是事业第一,找油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