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路上没有“休止符”

——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西部新区胜利物探
西部公司2114队党支部书记房立群

  在浩瀚无垠的新疆西部大漠,在巍峨高耸的天山南北,活跃着一支战绩卓着的石油勘探队伍——胜利油田物探公司2114地震队。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就是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房立群。当集团公司将资源战略接替的坐标圈定在西部新区的时候,2114队也融入了进军西部找油大军的行列之中。自2001年以来,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他率领队伍迎难创业,摸爬滚打,带领职工爬天山,越戈壁,趟大漠,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奉献之歌,创造了新区震源工作量之最和市场占有份额连年递增的佳绩。
   

  1990年毕业于胜利油田物探技校的房立群,参加工作后干过勘探工、放线班长、安全员、副队长,1999年起担任了2114队政治指导员。曾多次获得管理局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双文明职工,并荣立三等功两次。2003年被评为中国石化西部勘探指挥部“四十佳”双文明职工,2004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一个队伍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确立长远的目标。”房立群将队伍未来目标定位在创建国际一流地震队上。

   

  要想成为国际一流,必须首先成为国内一流的地震队。房立群和队班子成员树立了“永远学习,永远创新,永远争先”的团队精神,制订了队伍三年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在班子建设、职工素质培养以及队伍创建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

  领导管理水平的提高与队伍进步有着紧密联系。房立群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强对自身进行充电,务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讨论研究,并要求班子成员加强自身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树立与时代同步发展思想观念。施工中,三名副队长分头带领不同班组以“小分队”模式独立生产,配合默契,使施工运作保持了最佳状态。面对队伍新的思想变化,他下班组、到宿舍和职工促膝谈心,正确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出于促使队伍向高层次迈进考虑,在他的带动下,开展了“查摆找”活动,抛开成绩,只寻找不足,带动了队伍奋进的整体活力。

  职工素质提高才能保证队伍持续发展。房立群积极倡导在职工中开展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掌握一门精湛技术,承担一个攻关项目,自选一个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研(革新)成果,争当一名岗位能手”的“六个一”活动。他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在他的鼓励和积极培养下,不少同志成为业务上的多面手,许多职工在几个工作岗位干起活来都能游刃有余,职工素质明显提高。2000年,2114队6名职工代表胜利油田参加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包括第一、三、六、十名在内的4个名次,有2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人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技术能手。

  房立群带领队伍在西部市场创先争优。针对胜利西部党工委开展的“三创三争”活动,他组织制定了《2114队“三创三争”活动实施细则》和《员工考核细则》,落实责任,奖罚分明,大大调动了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他重视培养队伍的创名牌意识,无论在任何工区,都坚持创一流工程、建一流业绩,促进了队伍高起点、高目标的实现,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几年来,队伍连续多次被管理局评为“双文明先进集体”、优秀基层队、行业一强、名牌基层队,并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02~2003年被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评为名牌基层队,成为一支东西部双名牌地震队伍,2004年获得“中国石化石油工程银牌队”称号。

  “一支队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胜仗,党支部和党员发挥着巨大的‘堡垒’和‘引擎’作用。”这是多年来房立群带领队伍征战市场屡获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身为党支部书记,房立群下大力气,花大工夫扎实做好党务工作。针对西部多变的环境,定时召开党小组会,学习新形势,传达新任务。开展了“三好三新”活动,三新即:新技术、新管理、新气象;三好即:好团队、好班组、好职工。使先进班组、先进个人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这一方法从抓好先进评比的中间环节入手,将先进评选融入到全年开展的各项工作过程中,促进了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西部施工人员分散,党员流动性大的特殊环境,房立群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建工作创新。采取成立临时党小组方法,暂时打破原有党小组人员编制,分片成立临时党小组和负责人,党员就近编入各个小组,由小组负责党员组织生活的召开和各种文件精神的传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档案》和《临时党小组组织生活备忘录》,活动开展情况由支部进行考核。这较好解决了外部市场党员分散难以教育管理的问题。并通过党员承包岗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疆工地,党员们就近承包临时工帐篷,协助队里掌握临时工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及时汇报讨论解决,保持了生产正常运行。

   

  房立群推行了党员管理“六先”工作法,即上级精神对党员先传达,先进技术让党员先掌握,生产形势让党员先了解,重大决策让党员先参与,重大部署让党员先知道,重要任务让党员先行动。每天出工前,他都要嘱咐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要走到普通职工的前面,和职工比着干,给职工作表率。他提出的“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战斗口号赢得全体党员的赞同。整个施工期间,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哪里的活最累,哪里就飘洒着党员辛勤的汗水。

  “一支队伍只有坚持锐意创新,科学运筹,才能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品牌价值。”房立群率领队伍勇攀高峰乐此不疲。

  作为基层班子的班长,房立群坚持党务工作与队伍管理并重,同班子一起大力开展工作创新。几年来针对新疆工区复杂条件,在HSE、质量、成本、设备等一系列管理方面勇争一流,在胜利西部工委和西部公司历次检查和评比中各项工作均名列前茅。针对职工自身工作特点和岗位需要,他坚持开展“选题立项”、QC小组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充分挖掘职工最大的潜能,使职工认识到自身在团体中的价值。生产中,成立了7个QC小组和技术革新小组,针对施工难题大搞技术革新,完成了“活结式下药器”、改进流沙地层打井工艺等多项技术革新成果。2002年,他参加的钻井激发QC小组使野外生产补炮率由9.14%降低到3.94%。在“石油工业2002年优秀QC小组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小组被推荐为全国优秀QC小组。

  房立群大力推行团队文化。在提炼鲜明特色的团队精神的基础上,依靠过硬的队伍实力塑造了队伍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队伍的美誉度。在他的指导下,通过制定详细具体的《2114队职工行为准则》,并贯彻融合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中,形成了整齐划一、文明守纪的队伍风貌。在中三施工时,当地一名团长带领连级以上干部专门到队上参观学习。他针对职工长期在外施工,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实尊重、关心每一名职工。建立了职工生日档案,每逢职工过生日,都由他亲自填写祝词卡,送上蛋糕和祝福。高层次的品牌文化提升了队伍的市场竞争力,使队伍拥有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

  柴窝堡工区被国内各油田称为“难啃的骨头”,四级风以上天气一年之中占到280天以上的时间,山地面积占到50%,有“两路一道”,平均每十几分钟就有一辆火车通过。他带领队委成员每束线提前进行多次实地踏勘,确定施工难点,根据实际提出了“单线设计,分段施工,全面总结”的总体思路,在其他油田地震队伍认为不可思议的眼光中,提前一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中4区块施工,一万余炮的生产任务和仅2个多月的工期,让一些同志怀疑了,动摇了。为打消同志们的忧虑,鼓舞队伍的士气,房立群对工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采取“指标分摊到点”的方式,应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施工任务,使职工们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调动起了队伍士气。523.22测线小试牛刀,仅用2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试验段495炮的施工任务。初战的胜利激发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增加了全队职工提前完成任务的信心,于是整个生产运作步入了良性循环。2003年6月,他寄托着全体职工的愿望,代表队伍参加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先进事迹报告团,进京到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作先进事迹报告,并到北京炼化、胜利、中原等石化单位作巡回报告,充分展现了胜利队伍品牌风采。

  “一支队伍在艰难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才能够实现西部找油人的夙愿。”在超越人体极限的考验面前,房立群始终是事业第一,找油为重。

   
  在无情的大漠风沙和地形异常复杂山区戈壁施工,艰苦程度是难以想像的。2003年6月,房立群带领队伍在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施工时,正午的沙漠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为了降温,他们把手套和工鞋浸满水,身上的工衣湿了干,干了又湿,几天下来,汗碱把工服变成了僵硬的“盔甲”。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房立群带领职工创出了日打井750余口的探区最高记录。在中3工区,气温在零下40多度,由于季节工忍受不了严寒,纷纷走人,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他在没膝深的雪地里一干就是一天,队上配发的长筒棉靴因雪太厚,加之他活动频繁,起不了很大作用,雪灌在鞋子里化了又进,进了又化。就这样,房立群带领队伍硬是在严重缺人的情况下,保持了生产的顺利运行。
   
  2003年9月和2004年8月,经2114队勘探的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董一井和3区块永1井相继发现工业油流,昭示了新区美好的勘探前景,为新区勘探开发注入了强劲的工作动力,因此队伍获得中国石化新区勘探突破奖。进入西部市场至今,房立群带领队伍共完成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一区、准中3、准中4、柴窝堡等8期工程,生产任务80000余炮,创产值2.7亿多元。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新区市场,树立起胜利名牌队伍高高的旗帜,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