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那以后,白天,他拿着图纸,对照设备一项项地分解、校对工艺流程;晚上,在对照专业书籍和外文词典,一点一点地做笔记。他家14平方米的房间里,能利用的空间都被他带回的充满“铸造味”的图纸占满了。
李黄玺是个勤俭的人,工友们用一个“抠”字来形容他。但他“抠”的不是金钱,而是技术,为了攻克外语关和设备知识的难关,他一生中头一次奢侈了一回,在北京买回了一台中华学习机。这花去了他和妻子攒了5年、准备买冰箱的2100元钱。李黄玺把它和家里的录音机、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连接起来,构建起了“汽车城”第一个专门为解决设备维修问题而设立的组合式“家庭计算机系统”。
此后的每天夜里,李黄玺家的电视机总是闪着谁也看不懂的“奇形怪状”的外文符号。由于缺少打印机,他不得不一边抄录数字、密码,一边破译。由于速度太慢,他就让上学的儿子帮着读,儿子累了,忙完家务活的妻子再来“接班”,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为了李黄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多年来,妻子已经养成了晚上不看电视的习惯。9岁的儿子,每天想看动画片,可只要父亲用电视,这个过早懂事的孩子总是悄悄地走开。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转眼两月过去了,就这样,经过一家人的努力,那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型线全部程序的16000多个机器码,就是在这样原始、笨拙的操作、读写过程中被破译完成了。由于李黄玺的努力,2070造型线提前正常运转了,大家不再担心它的心脏发生停跳,因为我们掌握了它的每一次脉动。
辛苦的工作虽然就此告一段落,但李黄玺的心中又瞄上了新的目标。厂里为了表彰他和他的那台“家庭计算机系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别嘉奖他一台“586”计算机。有了真正的计算机,李黄玺更是如虎添翼,在破译完2070造型线后,他又相继破译了气冲线、伺服造型线程序……李黄玺也成了娴熟驾驭计算机系统的专家,成了熟知进口设备、诊治进口设备的“神医”。车间主任说:“车间里没有我可以,没有李黄玺不行。”
1995年,正值二铸厂保装车生产十分紧张的关口,2070线浇注机的意大利原装变频器突然坏了,浇铸机发生掉包故障。眼看全线将面临停产,动力科点名请李黄玺帮助解决。可随机主机同时进口的变频器只有3个,都已损坏,而进口一个变频器要22万人民币,订货周期3个月。请国内专家帮助修复,对方认为短期内可能性不大。李黄玺琢磨开了,他想,能不能用国产变频器替代?李黄玺提出了这一大胆的设想。他反复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开始绘图、测试,最后确定最佳方案。经过几天的连续攻关,价值仅1万元的国产变频器奇迹般地运转了起来。
有一次,造型线机械手上一个精密的手柄坏了,大家都着急没有这样的备件,不料李黄玺却拿出了一个。车间主任问他是从哪儿弄来的,李黄玺的徒弟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李黄玺常到电子一条街去,只要看到造型线上用得上的小元件就买来备用,用他自己的话说,用着方便。当车间主任嘱咐他以后买零件要开发票时,他一再说:没多少钱,真的没多少钱。而实际上,他究竟为这样“用着方便”搭进了多少钱,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