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扶摇凌云志 借助东风九万里

——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总设计师 赵民

  1987年的夏季,在湖南长沙开往北京的一趟列车上,一个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幻想。自己将要工作的叫做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的那个地方始终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后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心里也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从未来过北京的他的心里,对第一研究院全部的概念就是地图上天坛附近的一个“小黑点”,还有当初招聘老师那意味深长的话,那是一个英雄辈出、能够让大家建功立业、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地方……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当年的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历经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时代,已变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前的毛头小伙也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的设计员、小组长、室主任成长为今天的某重点型号副总设计师。时间在一院第一设计部的发展史上刻下了他的名字——赵民。

  选择

  小的时候,我对农业很感兴趣,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农业学家,种出好吃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却对宇航越来越感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18岁我就选择了从事航天事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1983年,18岁的赵民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面对着高考志愿表,他有些茫然无措了——自己的成绩很好,考上任何学校应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什么行业才是自己心中最爱的、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想起了父亲。

  作为西安飞机制造公司603所的一名设计人员,赵民的父亲参与了我国第一代轰炸机的制造。1972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全家移居青岛。在青岛,父亲继续从事航空领域的教学工作。家庭的耳濡目染使赵民从小就对武器装备很感兴趣,父亲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无限热爱也深深感染着他。终于,在高考志愿表上,赵民填上了这样一行字——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飞行力学专业,迈出了他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在大学,赵民先后接触到了许多着名的教授学者。他们严于律己、全心全意钻研学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任宣教授是我国轨道动力学的着名教授,那时兼带赵民《弹道学》课程。任教授曾给赵民推荐过一本书——《宇航之路》,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弟子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的心愿。于是,左有亲朋恩师的殷切期盼,右有自己投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1987年夏季,大学即将毕业的赵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攻读一院第一设计部研究生。从此,伴着数不尽的汗水与艰辛、荣耀与骄傲,赵民17年如一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航天之路上。

  敬业

  1999年,我因为高血压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月,那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惬意的时光。有时,我真是感到太累了,真想再尝尝住院的滋味。但是,真要生病了,肯定又要耽误很多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想,我还是更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我把这个叫做“累并快乐着”……

  在一部,赵民有个人人皆知的绰号“拼命三郎”。说到这个绰号的由来,他身边的同志总能举出一系列证据——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身体力行,总能挤出时间来,这是因为他能熬夜,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他的知识结构跨度很大,对许多领域都有过研究,这是因为他追求完美,总希望对自己的工作了解得越深越好;他35岁就患上高血压,每天都必须用药物控制,这是因为他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规律,一做起试验来,不吃不睡是常有的事。所以嘛,“拼命三郎”这个称号非他莫属。

  1991年,赵民结婚了。按理说,小两口新婚蜜月,他肯定得多腾出些时间陪陪爱人。可是在那几年,赵民基本上没有几个晚上是在家度过的。1991、1992、1993年,一部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很到位,赵民所在的小组只有两台计算机,由于大家工作的计算量都很大,这两台计算机常常处于被“争抢”状态。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上班时间做工作,又不耽误计算,赵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工作表:白天上班时间,作理论分析,预研设计,晚上8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利用休息时间来进行计算工作。那几年的冬夜,黎明时分,黑色的天空中依然闪烁着星星,那时赵民才忙完了一夜的工作,骑着自行车回到安在筒子楼里的家。天气很冷,寒风凛冽,可是赵民心里的那个美呀:嗨,又一项计算被我攻下来了。

  和赵民共事多年的同事大多对他有这么一个印象:他非常好强,对待工作,他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同样的事情,别人做得好,他一定要做得更好。某重点型号总指挥毕作滨和另一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方心虎是他非常敬佩的两位长者,两位老师不但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有着深厚的功底,对相关专业也都见解颇深。从他们的身上,赵民认识到“博学”是一个设计师必须拥有的素质。在他任一部十室副主任的两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十室29个专业的知识,虽然不能说门门精通,但是作为一个搞总体的设计师,这些分系统的知识确实让他受益匪浅。

  在北京生活的十几年里,如果要问赵民哪里的风景最迷人、哪里的小吃最特别,他肯定回答不出来。但如果要问他各大图书馆怎么走、哪里的总体设计方面的书籍最多最全、哪家出版社的译文翻译的又准又好,他肯定回答得头头是道。因为,这些年只要他有空,除了图书馆别的地方很难找到他。因此,他也就成了大家的“图书查询系统”,常常有同事向他询问:“赵总,哪里能借到××书”,“赵总,××图书馆最近有没有进些好书呀”,每当这个时候,他俨然一幅图书馆管理员的模样,总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

  1995年,时任一院一部副主任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交给了赵民一项任务,要他作为自己的副手参与一部信息化集成系统的设计。此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离家仅仅一步之遥的一座小楼里,赵民把全部的身心放到了工作中,没有回过一次家。也就是在那一年,儿子出生了,而立之年的赵民身上又多了一个身份——父亲。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却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家人,护理儿子的重担全部都压到了爱人一个人身上。由于过度的劳累,妻子在月子里就落下了病根,严重到非手术治疗不可。但是,连续的两次手术他都没有到场,手术签字都是由同事代签。在妻子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他依然忙碌在电脑旁、忙碌在试验场。其实,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但是,有更重要的东西放在他的心里:工作干得不好,觉得对不起国家,工作干得好,心里也过意不去,因为手底下的人干得太苦了。所以,他只能对自己严格严格再严格,要不然,很难心安呀。

  忠诚

  我的生命已经和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到一起了,这一生,除了航天,我不会从事任何职业。

  航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合谋合力来搞。搞航天是一项很崇高的事业,但同时也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相信每位航天人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接触航天,觉得它很神秘、很伟大,为自己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而感到无比的自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澎湃激情被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所磨灭,一些耐不住寂寞和单调生活的人走了。航天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忠诚”是它最根本的保证。

  在刚到一部的几年里,年轻人中间刮起了一股“出国风”。赵民身边的好几个年轻人参加了托福、GRE的考试,希望借此出国。那时赵民也参加了GRE的考试,成绩不错,联系的几所美国、加拿大院校也答应给他奖学金。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项崭新的某重点型号中的精度评定工作摆在了他的面前,龙乐豪院士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一面是室里大部分的年轻人纷纷下海、出国,一面是可以让自己身展才华的型号工作,孰去孰留,赵民也有过短暂的迷茫。最终,对航天根植于心底的热爱让他无法割舍,他选择了留下,以一个航天人的无比忠诚抵制住了外面世界的无限诱惑。

  1996年,赵民出任一部十室主任。一上任就面临着人员新老交替、各种技术不断更新等棘手问题。那时退休的老同志绝大部分都没有拿到研究员职称,对于这些为航天事业贡献毕生心血的老人们来说,“研究员”的职称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效益,可以分到更大更好的房子,在他们心里,物质上的东西远不如一份肯定,一份荣誉。赵民深深明白老同志的心。但是,上级规定,到年龄的同志必须退休,赵民作为一室之主,必须执行这个规定。于是,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他的面前:老同志必须走,年轻人留不住,大批优秀人员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风言风语接踵而至,老同志的误会和不理解,赵民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和委屈。用他的话说:那真是几年炼狱般的生活。就在那个时候,他学会了喝酒,希望借此能够一醉解千愁。但就是在这种压力下,他也没有轻言放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大家,把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体现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上。

  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赵民的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当今的世界充满着太多的诱惑,在这些面前,他始终不忘党员本色,自觉地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在他的笔记本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手中的权力是广大职工赋予的,是用来为大家服务的,绝不是用来追求个人利益的。在繁忙的工作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切实完成好自己承担的各项科研生产任务,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尽上自己最大的力量。在自己的各项工作中,把握好思想方向,拒腐倡廉,决不做违法违纪的事,决不做损害国家的事。

  这就是一名工作在航天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的心声。

  奉献

  对于奉献,赵民有它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能够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奉献些东西是一件幸运且幸福的事情。他说,如果有一天,当航天事业不再需要我奉献的时候,那才是一件最可悲的事情。

  赵民的父母一直在青岛居住。平时由于工作的原因,三四年赵民都难得回家。隔一段时间,他会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上一些日子,尽尽孝心,但是一忙起来,父母常常连他的面都见不上。在某重点型号进行大型试验期间,母亲病重,医生诊断说这次恐怕是不行了。慈母育儿千日恩,此时的赵民恨不能马上飞回到母亲的身边,好好尽一尽孝心,报答这十几年来未曾报答的恩情。可是他不能,他是母亲的儿子,同时也是一名工作在航天战线上的战士,肩负着艰巨而崇高的国家使命。母亲最终走了,那时他没有伴在身边。

  2004年初,父亲又被确诊为骨癌,住进医院。此时,赵民正在基地执行任务,收到消息的他再一次把悲痛压在了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终于,某重点型号遥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副总设计师的他和大家一样充满了喜悦,可是在他的心灵最深处,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折磨得他夜不能寐。这种遗憾成为扎进他心头的一根刺,轻轻一碰,就会痛到永远。

  豆豆是赵民的儿子,今年九岁了。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的生活中有一些很特殊的地方。一日三餐在学校吃,晚上回到家,常常是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在加班,没办法,给爸爸打个电话吧,可电话那头的爸爸常常简短的只有一句话:“豆豆,今晚爸爸加班不能回来了,你到××叔叔家睡觉吧。”平时没办法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好容易等到了周末,爸爸妈妈又加班,午饭或者晚饭只好再到熟悉的叔叔阿姨家解决了。小小年纪,还真是吃过百家饭,睡过百家床。孩子上学以来,赵民从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即使是儿子生病住院了,他还是坚守在试验场上。作为父亲,他没有尽到责任。
其实,在豆豆的眼里,他家里的那些“亲戚”好像比爸爸还负责。你看,豆豆生病了,爸爸没来陪自己,但爸爸单位的叔叔阿姨们却都来医院看望自己,还给自己带来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家里有大事小事,这些叔叔阿姨们准来,帮妈妈解决困难,鼓励自己好好学习,因此,他认定了这些叔叔阿姨就是家里的“亲戚”,否则,他们怎么会那么关心自己,关心妈妈,还有豆豆的家。

  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志们热情贴心的帮助,在一部、一院所感受的家庭般的温暖,这一切带给赵民的是无穷无尽的动力,推着他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前进。

  如今,某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室里的年轻人也都表现出了踏实苦干的精神面貌。赵民说,他非常欣赏南宋名将岳飞的一句名言:“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他说,从入党的那天起,在心中,就一刻也不曾忘记在党旗前许下的庄严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久有扶摇凌云志,借助东风九万里。17年前的懵懂少年,经过岁月的磨砺,把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着的航天人一样,赵民身上没有笼罩着太多的光环,但是作为一名真正为航天事业呕心沥血的设计师,他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豪情万丈的诗篇会被永远记录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