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十四五·央企惠民生】从赋能到共生:央企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答卷十四五·央企惠民生】从赋能到共生:央企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文章来源:国资小新 发布时间:2025-10-17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肩负国计民生,中央企业的“十四五”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即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答卷十四五・央企惠民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青海湖北岸的广袤草原上,阳光洒向连绵的光伏板海,照亮了牧民们迈向现代生活的幸福之路。“通过‘十四五’期间的持续投入,我们实施了光伏发电、教育基建、产业振兴等五大类重点项目,其中扎苏合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为当地创造稳定收益;建成的民族中学将惠及1200余名师生;特色商品体验中心已带动200余户牧民增收。”国家能源集团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任悦表示。
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精准助力青海曲麻莱县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亦是众多央企深入广袤乡野、共绘振兴画卷的时代注脚。
国家能源集团在青海曲麻莱全县一镇五乡共建设15套阳光幼儿园 国家能源集团供图
从新疆麦盖提的红枣研究院,到内蒙古的MAP现代农业,再到贵州印江的“乡村振兴中煤班”传奇……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所见,一支支肩负着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央企力量,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注入田间地头、山村牧区,不仅显著改善了帮扶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更有效激活了当地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出一条条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振兴路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业造血 夯实振兴稳固根基
深秋的麦盖提,一片片枣园宛如红云落霞,空气里浸润着枣果的甜香。在这里,优质红枣都拥有了一张独特的“身份证”,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可追溯。
中国中检为麦盖提县红枣产业提供全程溯源、质量提升等服务 中国中检供图
“麦盖提县嵌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无病虫害,适宜红枣生长,中国中检深入调研后,将红枣确定为核心突破口,并充分发挥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技术优势,从科研、种植、储运、追溯四个维度,为红枣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陈文宇介绍,集团与当地共建红枣研究院和食品实验室、建立红枣基因库、推动品种优选与标准化种植、精准匹配销售渠道、构建全程可溯源体系,27款优质红枣拥有了“身份证”,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
不止在麦盖提,多家央企正以科技为引擎、以产业为纽带,持续为乡村注入内生动力。
在云南怒江米俄洛村,中交集团培育的村级建筑企业,承接项目合同额近7000万元,带动超1.12万人次就业,累计为村集体贡献利润283万元。
在内蒙古,中国中化打造“MAP现代农业帮扶模式”,集成现代农业技术,提供全程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帮扶地区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2018年以来,在内蒙古阿旗、林西,甘肃古浪,河北平山等地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8亿元,现代农业服务面积约45万亩,联农带农5259户,助农年均增产8%-10%、增收约9%。
中国中化在阿鲁科尔沁旗建设MAP服务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中国中化供图
在海南保亭,中国海油通过品牌、科技与消费帮扶“三管齐下”,打造“保亭柒鲜” 农业公用品牌,推动红毛丹地头价最高达每斤20元,带动全县种植面积扩至5.14万亩,年产值达5.8亿元,带动数千农户增收。
海南保亭红毛丹搭上“保亭柒鲜”的品牌快车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海油供图
此外,中国五矿在贵州沿河县黑水镇打造“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园,盘活2000亩荒坡荒地,带动16个村产业升级,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中国五矿贵州沿河县黑水镇“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园 中国五矿供图
中国一汽以全链发展做强广西文里村桑蚕产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3万元,全村桑蚕产业产值今年将突破800万元;东方电气集团在四川凉山打造发电“阳光银行”,利用滩涂荒地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综合能源示范村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
中国一汽在广西凤山县文里村支持建设种桑养蚕基地,文里村工作人员正在将收购的蚕茧装箱 中国一汽供图
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承担了我国256个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占全国脱贫县的31%,“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帮扶资金1200多亿元,购买和帮销脱贫地区农产品600多亿元。
中央企业正以多元路径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帮扶从“输血”到“造血”,厚植乡村发展新动能。
科技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正重塑中国乡村的发展轨迹。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多家央企将先进技术融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
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由中国电信支持建设的生物菌肥加工厂内,智能化生产场景正在上演。AI视觉检测设备正以每秒5个的速度分拣羊肚菌,5G专网将生产数据实时传输至成都研发中心,为优化分拣算法与工艺提供依据。
数字化转型的春风,同样吹向了当地的皱皮柑产业。通过智能化生产线与大数据分析,定向研发出酸甜适中的皱皮柑果酱。“该产品上线电商后,凭借独特风味与精准营销,3日内即获5000份订单。”中国电信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分公司总经理游建华表示,全流程数字化使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成功带动60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2万元。
类似的技术赋能故事,正在全国多个乡村同步书写。
中国电信天虎云商作为助农电商平台,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四川木里的皱皮柑产业 中国电信供图
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威远镇康平村日光温室大棚内,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的以煤基交联聚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储水装置,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灌溉方式,它重量轻、耐用、可吸收日光提升水温,配套的自动喷淋系统,能实现一键启停打药和浇水功能,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四川广元朝天区的连绵丘陵间,国机集团发挥农机优势,帮扶建设了三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下属中国农机院针对性研发并捐赠了核桃采摘机、清土机与山地玉米收获机等专用设备,带动朝天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由50%提升到65%以上,位居广元市前列。
国机集团帮扶朝天区建设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国机集团供图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刘合光认为,提升“三农”科技创新能力,要强化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推动“三农”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供需对接,并拓展多样化应用场景,提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落地效能。
民生为本 织就乡村幸福新图景
医疗健康是幸福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在鄂西连绵的群山间,一座崭新的白色建筑静静矗立,犹如点亮南坪乡百姓健康的“灯塔”——这正是中国国新援建的长乐院区。在375平方米的土地上,构筑起650平方米的医疗空间,让曾经遥不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如今在村民家门口触手可及。
南坪乡卫生院长乐院区 中国国新供图
“长乐院区自2024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总门诊量达16856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数十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拿上药,再也不用为一点小病小痛奔波远路。”中国国新定点帮扶挂职干部、利川市副市长王珍介绍,该院区门诊人均费用仅61.32元,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1058.38元,有效减轻了村民看病的经济负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教育帮扶这条赛道上,多家央企展现出长远视野与持续担当。
在贵州省印江县,中国中煤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中煤班”已成为当地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2025年高考,该班194名参考学子特控上线率达100%,全员被重点大学录取。
据悉,中国中煤已累计投入1450万元,承担三届近600名学生除生活费外的全部费用,捐赠200万元的智慧教学设备及图书,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旧貌。
“乡村振兴中煤班”的学生正在上课 中国中煤供图
中广核的“白鹭班”同样成绩斐然。截至2025年9月,“白鹭班”已拓展至5省12校31个班,在校生规模1717人,累计帮扶学生超过3947人,其中2025年新招白鹭班学生508人。高中“白鹭班”连续8年高考上线率均为100%。
中广核捐资1亿元建成投用内蒙古兴安盟革命老区白鹭学校 中广核供图
面对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与情感缺失的痛点,中国建材集团创新推出“善建”七彩课堂。八年来,项目通过540余名青年志愿者,为近4000名留守儿童构筑暑期家园,并融入碳纤维、特种水泥等特色材料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孩子心中播撒探索的种子。
中国建材集团志愿者到云南绥江县农业小学开展七彩课堂材料科普公益课 中国建材集团供图
此外,南方电网依托“南网知行书屋”平台,持续开展老科学家进校园、儿童读书节等教育帮扶行动,将优质资源送入乡村。预计2025年底,建成500间书屋,配置图书超174万册,惠及6省94县约51万乡村学生,点亮求知之路。
贵州省丹寨县扬武民族小学南网知行书屋 南方电网供图
修一条路、建一所医院、盖一间书屋,培养一名学生、带动一个产业、提升一种能力……央企的帮扶实践,着眼于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当下乡村面貌的改善,更是对乡村振兴未来图景的精心勾勒与扎实铺垫。
【责任编辑:韩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