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概况  >  委内直属机构  >  研究中心  >  中心发布 > 正文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企业子报告二:
以非凡成就刷新航天历史 以更多突破续写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圆满完成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加快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不断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各项需求,圆满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及各项军队演习保障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综合运用航天独特优势,以11个项目有力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

在“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获中国专利金奖7项,共申请专利3.5万余件,有效专利量中发明专利占比达75%,2020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11项奖励。在过去三年,集团公司新增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重有升,实现净利润增长25.2%,年均增长7.8%,营业收入增长12.7%,年均增长4.1%,圆满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18年、连续6个任期获得A级,特别是2020、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央企第一,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扎实推进,连续3年保持在世界500强。集团公司取得如此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党的领导把舵定向,是航天系统工程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创新,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走向深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喜人成效,是干部人才队伍集聚力量迸发活力的有效成果,是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

一、党的领导确保航天事业稳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十年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行星探测等重大工程屡获突破,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战略支撑力量。时代更迭,历史进程加速推进,航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近年来,集团公司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26”重要批示为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事业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加强谋划部署、强化督促检查,以最严的标准确保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最有力的行动为国家军队建设贡献一流的战略武器装备,以最贴近人民的态度实现航天科技成果全民共享。

党的领导为航天事业把握前行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支持航天事业发展,作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心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事业有序推进,领导着航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奋勇前行。当前,航天重大工程任务更加复杂,探月工程直接和间接参与单位近2000家,每一次重大工程任务都蕴含“全国一盘棋”的强大合力,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为集团公司筑牢发展基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集团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筑牢改革和发展的基石。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集团公司在第七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发展目标,并在第八次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形成“三高”发展新局面。近年来,集团公司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立足新发展阶段,秉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三高”发展模式,为确保2030年航天强国建设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实现、为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夯实重要基础,充分发挥中央企业主力军国家队作用。

党的领导为事业发展汇聚栋梁之材。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航天人才,涌现出以钱学森、孙家栋、叶培建、陆元九、包为民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打造了一支信念如磐、意志如铁、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不断发展壮大的航天铁军。随着一大批航天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航天人才群英荟萃,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二、系统工程实践规律演绎航天事业发展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系统观念时强调,“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庞大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也离不开“系统”二字。生于实践、成于应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起步,在钱学森等一代代航天人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孕育完善,是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及航天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是我国航天事业当前及未来发展中不变的主旋律,奠定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基础,为集团公司圆满完成型号任务和取得优秀业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年来,集团公司在航天重大工程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战略武器试验接续成功,经营业绩稳中向好,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这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特有的航天系统工程实践规律。

系统工程理论生于实践成于应用。航天工程系统复杂、技术密集、风险性大、研制周期长,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科学方法帮助工程任务有序实施。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创造性地将系统工程方法应用到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中,随后航天工程型号研制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奠定了航天系统工程的基础架构。在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理论的指导下,集团公司以高效协同的组织管理机制,用新的思想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和运用,灵活调动了成千上万名研制人员、数量众多的协同单位、难以计数的生产设备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

系统工程理论体系随航天发展日趋完善。多年来,基于型号研制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低水平、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集团公司对原有的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总结、调整和创新,制定了“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质量归零“双五条”标准,体现了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此后,在总结以往经验及研究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体制的基础上,集团公司不断总结经验、应用创新,从顶层高度对型号研制生产管理的理念、体制、模式与要求等做出了规定,既对历史上航天系统工程进行继承、完善和发展,又适应了时代的任务、要求与特点,有力促进了航天事业在新时代快速、健康发展。

系统工程方法保障航天管理高效创新。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的深入运用,确保航天工程不断取得胜利,航天事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跨越发展。顶层设计是航天管理与治理的重要举措,追根溯源、统揽全局,通过统筹考虑系统各层次和各要素,选择正确发展方向,确定可行技术路线,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整体最优是航天管理与治理的基本原则,从系统整体出发研究各个组成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各要素相互关系上,努力寻求系统的整体性能、水平总和大于各组成部分孤立状态下各指标总和,实现“1+1>2”的整体最优效果。

“三高”发展理念传承创新系统工程思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对表中央部署,结合航天当前实际有针对性地落细落实的具体实践,集团公司创新提出了“三高”发展理念,在总结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承创新系统工程思想,强调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创新性、协调性,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有力举措,是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的必然要求,是集团公司无惧挑战、抓住机遇、蓬勃发展的关键密钥。

按系统工程规律办事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跨越发展。最近三年,集团公司高质量保证成功能力大幅提升,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战略武器飞行试验连续成功,宇航发射连续成功次数再创新高;高效率完成任务能力显著提升,宇航型号年发射次数从27次增长至48次,产品型谱化率达到80%以上,新立项型号产品化率达到85%以上;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净利润平均增速超过营业收入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2%,提高了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率下降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处于央企前列。

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强军强国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复兴、承担国际义务的必然要求。集团公司树牢以国为重的核心价值观,牢记强军首责,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不断完善协同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以高水平的前沿科技和接续不断的创新突破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责任,充分发挥大国重器的“顶梁柱”作用。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集团公司始终牢记强军首责,深入研判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深刻认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聚焦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不断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和导弹武器装备的实战化、体系化、智能化发展,确保导弹武器装备的高水平创新、高质量研制、高效率生产交付。十年来,集团公司一大批武器型号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抓总的重点武器型号进展顺利,圆满完成武器型号产品交付任务和重大军事演练及武器装备保障任务,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与我国国防实力。尤其在最近三年,集团公司积极推动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批复立项,有效提升了固体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等生产能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多型武器装备震撼亮相,包括洲际战略核导弹在内的“国之重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第十三届珠海航展上,集团公司170余项航天科技成果亮相,在地地打击武器系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空地武器系统、无人机4个子展区“各显所长”,展现了集团公司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整体优势。

创新高地逐渐崛起。集团公司着力构建新时期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协同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机制,发布了《关于新时期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举措》,推动形成体系完整、定位清楚、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组建成立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加快产出一批航天领域原创性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引领带动和支撑航天技术发展;建立差异化的项目管理方式,实现研发资源高效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与高等院校、中科院,以及其他社会科研力量的合作对接,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应用创新,以培育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重要抓手,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集团公司拥有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十三五”期间共申请专利近3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近25000项,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重大工程取得突破进展。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宇航发射能力不断攀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跨越400次发射,仅用33个月就实现了第四个100次发射周期,并且不断打破连续成功发射的新记录,2021年成功完成宇航发射48次,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宇航企业首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天和”“问天”遨游星辰,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长征十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长征八号首飞成功,长征七号甲成功发射,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500吨)、可工程化应用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我国后续运载能力再次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图1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图2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图3 天问探火

图4 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产业链供应链力求自主可控。集团公司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发挥“链长”安全基石和协同牵引作用,加大与社会优势资源的协作配套和联合创新力度,提升链条关键环节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管理能力,实现集团内部、内部与外部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加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化研究制造能力升级,不断增强航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开创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观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集团公司坚决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统、整体、协同地推进改革工作。在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上,集团公司提出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要求,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3+1”顶层架构部署和《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目前,集团公司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适应市场化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改革活力持续释放、体系效能不断强化,高质量保证成功能力大幅提升,高效率完成任务能力显著提高,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差异化战略管控模式高效运作。通过深化改革,集团公司完善了本级法人治理机制,调整优化集团公司总部机构和职责;系统全面地明确各级单位的定位职责,以及各级单位之间的管控界面;针对各级单位组织定位、发展阶段、主业业务、型号项目的不同特点,建立差异化管控模式;出台主业管理办法,完成各级单位航天技术应用与服务产业的主业核定;建立法人单位总量和层级双控机制。实现从行政化管理模式向集团管控模式加速转变,各级单位之间的管控界面从模糊向清晰加速转变,以经验为主的粗放管理向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细管理加速转变。

科研生产管理体系日趋完备。通过深化改革,集团公司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上下贯通,军地一体机构靠前保障;持续强化全型号、全周期、全要素的项目管理和计划、资源、技术、质量综合统筹管理;持续深化产品化工作,深入推进运载火箭去任务化、通用单机/部组件去型号化、系统总体单位与专业配套单位“结对子”;实施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构建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建设“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大幅提升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适应高密度发射新需求,构建了需求导向、资源统筹、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形成。通过深化改革,集团公司推动符合条件的162家子企业全部建立董事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推进产业聚焦,精准绘制8个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专项工程,11家“双百行动”“科改示范”企业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深化三项制度改革,433家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针对核心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骨干,大力推进中长期激励,形成了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了企业活力和效率。

质量管理工作狠抓落实。通过深化改革,集团公司狠抓质量管理工作,逐级压紧压实责任,每年年初下发党组工作要点、召开型号工作会,对全年型号工作进行部署,并向每位型号责任人颁发责任令;建立航天质量工作月度例会制度,持续开展“三个面向”质量分析,及时分析质量形势、逐一解决每一问题;落实“三个压紧压实”,调整优化型号评审和产品验收工作模式,全面推行宇航型号发射场质量确认制,实施航天型号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专项工作;积极推进夯实航天质量根基工作,针对质量基础管理薄弱环节,全力实施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航天精益产品保证工作,大力推进企业标准体系和先进制造工艺体系建设。

数字航天战略加速推进。通过深化改革,集团公司遵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路线,全面推进数字航天建设,从转意识、转路径、转方法、转组织4个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通过构建模型和数据驱动的科研生产数字化体系,提升型号协同研制水平;构建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数字化体系,提升战略管控水平;开创“互联网+航天应用”商业模式,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和业务运营平台将提供移动通信运营服务,支撑百万用户终端接入;逐渐完善数字化“新基建”,既提高跨地域、跨组织的型号协同研制效率,又保障重要型号数据的信息安全。

五、干部人才凝聚合力迸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一项事业能不能干成,能不能干好,能不能干久。集团公司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理念,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培养打造技术精、作风硬、肯钻研、善攻关的铸剑队伍;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着力培养“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积极培育引导年轻干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至35名,国家级专家186人,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末在岗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提高到的27%,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比例提升到29.9%。在过去三年间,孙家栋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院士获得“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陆元九院士获得“七一勋章”,集团公司新增7名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3名全国技术能手,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稳居央企前列。集团公司干部人才队伍接续获得“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荣誉122项,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省部级荣誉410余项。

顶层设计推动形成干部人才培养共识。集团公司坚持系统施策成就干部人才,坚持完成国家任务与锻造培养干部人才队伍同频共振,在全集团范围内持续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干部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干部人才发展机制,持续推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使其在各自领域内深耕、专业上聚焦、学术上拓展、技术上钻研,并优化创新生态激励干部人才,精心组织实施干部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从集团总部到各院、公司、直属单位,均已形成重视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共识,有力保障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不断增强向前奔跑的动力之源。

制度优化保障人才发展空间。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例,集团公司坚持重大工程和重大研发项目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跟进一批、储备一批,按照“分层分类、差异培养、量化考核、动态管理”思路,建立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集团及院所级专家构成的专家队伍,打造了由型号“两总”、主任师、副主任师和主管师构成的型号研制骨干队伍,形成了以领军人才为引领、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纵向发展的“将才”和拥有宏观视野、较强管理能力的“帅才”。基于此,集团公司选才用才时努力做到打破论资排辈,做到大胆使用、信任支持,使其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充分地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图5 长征七号火箭团队

有效激励激发干部人才干事创业活力。集团公司面向科技创新建立了重大荣誉表彰机制,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航天系列荣誉奖项,重奖有功科技人员;坚持薪酬分配向科技骨干倾斜,型号两总和研发领军的年收入超过同级行政正职;大力实施股权、分红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受益对象中科技骨干人才占比85%以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集团公司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机制调整的应用,干部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状态,2019年至今,新提拔二级正职领导中提拔时50岁以下的占比39.1%,45岁左右占比17.4%,80后领导人员走上成员单位正职岗位。目前,“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等多支人才队伍年富力强、素质优良、能力突出,在国家重大工程中不断取得突破进展。

航天文化鼓舞干部人才奋发向前。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系列精神,其中,“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航天文化的引领下,集团公司一大批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科技大家、技能大师,以国为重、以新图强,敢想敢做,追求执着。新时代新征程,集团公司不断将弘扬航天系列精神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机结合,互促互进,丰富时代内涵,推动航天事业奔涌向前。

六、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高科技名片之一的航天科技,是打造国之重器改变国际格局的先行者,也是运用科技成果转化改变千家万户生活的贡献者。以需求为牵引,航天科技有力保障着国家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也潜移默化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增砖添瓦,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属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航天科技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圆满完成。为有力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工作,集团公司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要求,依托雄厚的航天科技实力和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组建了“两总”领导下的冬奥专项管理及技术团队,承担了地面舞台(含旗杆设备)、威亚、火炬、冰立方(含五环)、指挥监控、通信系统、地面显示系统、冰瀑、指挥中心、央视视频播放及VR、视频渲染机房等11个大项目,配合导演方共同完成了精彩绝伦且意义丰富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得到了导演方“我们负责精彩,航天负责成功”的高度评价,再一次刷新了公众对航天的认识,航天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图6 助力冬奥会开幕

航天科技成果全民共享。航天科技在追逐星辰大海中活跃进步,也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中贡献力量。如今,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年来,多项应用于航天的高科技技术已完成成熟的转化应用,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控制系统等相关技术带动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升级、解决人们生活垃圾,用火箭涂层超疏水材料制成可防水防尘防腐蚀的衣服,以航天冷冻脱水技术制成脱水蔬菜包来保鲜保质保营养,把航天员解决尿急的材料转化成家家都可见的婴儿“尿不湿”,打造“高效集成冷热源产品”将飞船的“中央空调”应用到地铁等等,用于探索星辰大海的航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用科技力量创美好生活,让全民共享。

图7 3500吨航天炉

航天科技赋予未来无限可能。航天不仅在重大工程任务中屡获突破,还实现了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正逐步构建未来生活的雏形。集团公司研发了航天北斗云综合服务平台,打通部门、行业、乡镇之间的数据网络,构建应用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城市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为数字政府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高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探索推动卫星技术应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有机融合,努力打造“航天+”产业形态,为多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及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提供了航天方案。目前,我国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偏远地区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高通量通信卫星实现万米高空百兆以上数据联网,民用遥感卫星2020年数据分发量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终端持有量达到400万余台。集团公司对月壤的研究、登月计划的有序推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正以最可靠的科技力量赋予人们可以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想象的信心。

十年来,集团公司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一个又一个新征程上重新出发,不断用非凡的成就刷新航天事业的历史,不断用更多的创新突破续写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以最大的努力回应党和人民的期待。如今,集团公司正全面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模式,正努力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新成就新面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占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