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改革先锋国企人⑮】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

文章来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1-07

编者按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十五篇《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


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来到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从事潜水器设计工作。彼时正值7000米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接近立项,从此开启了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十余年历程。



2003年,24岁的叶聪被委以重任,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成为中国载人潜水器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规范和参考资料可借鉴,他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创性地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模块化和结构分块化的总体布置及性能优化技术”等两个课题研究,总结提炼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方法。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文件和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以及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手。

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一路伴随“蛟龙”号成长的叶聪,更是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大量的海上试验进行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2009年起,叶聪参与“蛟龙”号深潜试验和作业共计50次。“蛟龙”号第一次突破5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驾驶下完成的。海试期间,叶聪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作为当之无愧的首席潜航员,叶聪又指导培养了多位潜航学员,为中国第一批试航员和潜航员队伍的建立、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当叶聪代表“蛟龙”潜航员在7000米海底向距离地球343公里的航天员问好祝福之后,航天员们也在太空中向刚刚刷新纪录的“蛟龙”致以问候。相隔几百公里之间的海天互动,成了当天中国人最为难忘的一幕。


迈向多型潜水器总师路

伴随着“蛟龙”号成长,叶聪也逐渐成长为项目副总师、总设计师。担子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他将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蛟龙”号十年研制锤炼而成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我们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叶聪介绍说。

自2012年,叶聪同志开始担任863项目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副总设计师,全面负责总体设计工作。“对试验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他都会与大伙一道仔细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往往令我们茅塞顿开。”身边的同事常常被他强大的专业知识面和工作能力折服。对所有已解决的故障和问题,他会细致检查确认,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隐患。2018年,“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正式投入试验性应用科考,成功用于深海资源勘查、环境调查、科学探索和深海考古。

叶聪还承担了世界最大、国内首型自主研发的9座全通透观光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任务。他大胆创新采用全通透设计方案,带领团队克服全通透有机玻璃带来的密封、连接形式、变形协调等设计安装难题;面对“首吃螃蟹”带来的设计检验规范及营运管理法规的空白,他顶住压力组织团队对现行规范法规进行研究,协助中国海事局和中国船级社开展载客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的编订以及国内首批商用载客潜水器驾驶员理论与实操培训。如今两艘“孪生姐妹”全通透观光潜水器已投入商业试运营,促进了载人深潜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启国人看海观海的新维度。


向着万米深渊再出发

如今,中国人的蓝色梦想正在向更深处拓展。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作为总师,他全面谋划做好顶层策划,把握技术方向,协调数十家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同时大胆地为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们压担子,以身作则投入技术攻关中。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和作业性能。“协调地完成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设计的第一层次,经过优化,精准极致地完成是第二层次。”叶聪说,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创新。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叶聪形容,是骡子是马,要开始遛了。

作为总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在研制的每一个阶段,从方法、材料到部件、装置都需要像体检一样做评定。考核的多个指标里,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都需要总师综合平衡后拍板。”

叶聪说,“按照计划,将在2020年完成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未来科学家将随着它深潜万米海底进行科考,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

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