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间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02-08-10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间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国家经贸委主任  李荣融

  提要

  13年来,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振兴之路,殚精竭虑,运筹谋划,倾注了很大心血,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国企广大干部职工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取得重大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奠定了微观基础。当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继续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国有企业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13年,是国有企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13年,是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迈出前所未有重大步伐的13年。

  (一)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9年到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13亿元增加到14652.05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从11102.13亿元增加到44443.52亿元,年均增长12.25%;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388.56亿元,年均增长10.22%;固定资产净值从7033.2亿元增加到39588.49亿元,年均增长15.49%。

  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一些工业产品产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53亿吨,原煤产量11.1亿吨,水泥产量6.4亿吨,化学纤维828.3万吨,平板玻璃2.04亿重量箱,均居世界第一;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家电行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长虹、海信、春兰等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和著名品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对进出口贸易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底,我国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903家,控制和带动的社会资本约6300亿元;境外国有控股H股公司52家,加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3户国有控股红筹股公司,控制和带动国外资本约380亿美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收缩战线,比重相对下降。在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优强企业。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认定的520户重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户,虽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户数的0.3%,但2001年其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9.2%,销售收入占41.9%,实现利税占47.6%,实现利润占49.4%。在一些重点行业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份量加重。1998年,我国内地国有大型企业有5户进入世界500强。2001年跻身世界500强的内地大型国有企业上升到11户,这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和企业总体实力的增强。

  一大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按销售额排序,2000年排在我国企业前10位的都是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此同时,国有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四)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九五”以来,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国有企业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二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13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14万亿元,形成新增固定资产3.17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更新过的装备。经过技术改造,重点国有企业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加工能力、加工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

  (五)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由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为主转向以制度创新为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许多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摆脱了对政府的附属与依赖,基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生产按国家计划组织、原材料靠国家计划调拨、产品靠国家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计划决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作为企业应该具备的生产经营权、产品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人事管理权、劳动用工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等已基本为企业所掌握。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转换了经营机制。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到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年来,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

  13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成就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艰难、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环,13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展开和推进的。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结果。

  为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振国有企业之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殚精竭虑,运筹谋划,倾注了很大心血。13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每年都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国有企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强决心,对全党全国人民起到了极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为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解决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经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大多数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各部门将200多项职能交给企业、中介组织或地方承担。1998年底,中央决定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全部移交地方,党政机关与其所办经济实体必须脱钩。经过艰苦的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有关部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9个委管国家局所属的科研院所进行了重大改革,242家科研机构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168所高等院校交由教育部或地方管理,101个勘察设计单位和84个地质勘查单位分别移交地方管理或进入大企业集团,这些科研院所的改革涉及职工45万多人。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1年下半年开始,以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在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拟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开展了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998年以来,以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成效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为推进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公司法》,1994年11月国务院确定了百户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各地也选择了一批企业进行试点,全国共有试点企业2500多家。试点企业大多数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普遍依法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构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近两年来,借鉴国外经验,境内外上市公司还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从1998年到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06家,到境外上市的有22家。

  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在政企分开后,如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来,一方面国务院批准了27户中央直接管理的、基础较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地方进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试点,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上海、广东等省市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府(国资委)授权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明确了政府对授权资产经营公司的监管方式,推进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累了经验。同时,中央和各地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建立了监事会制度。中组部、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还选择了一批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试点,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二)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走在前列,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拿出部分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新增发的国债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当年国家从增发的国债中拿出了90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超过了前十年企业技术改造贴息的总和。四年来共安排国债技改贴息资金355.4亿元,安排项目2175个,总投资4354亿元。通过国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使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缓解,一批我国不能自行生产、严重依赖进口的重要工业品基本上可以立足国内解决。通过国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使一批重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批老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办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而且从中长期看,将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调整结构、提高竞争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国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也为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做了技术准备。

  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把企业做大做强,国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目前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289家,省一级政府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000家,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建立了技术中心。对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率先建立有利于技术人才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政策措施。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活动。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了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化联合实体。围绕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组织开展了院士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实行科学管理是振企兴国之路,有关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积极推进企业加强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一是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近几年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中组部、中宣部先后宣传表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宣传了一批国有企业先进典型。各地也总结推广了在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一批国有企业典型经验,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搞好国有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是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普遍加大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调整力度,一大批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

  三是加大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全面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1996年到2001年底,共有65万各级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工商管理培训。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对20000多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世贸组织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的培训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在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方面,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垄断行业的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先后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十大军工集团、四大电信集团和六大航空集团等。二是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是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技术改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四是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五是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和跨国经营。六是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分流富余人员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在放开搞活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一是鼓励各地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国有小型企业改革面已到86.1%。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人才短缺、技术缺乏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已开展了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三是加强了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全国许多个省区市开展了此项工作。四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五是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继《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后,今年6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始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方面,国家加大了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的力度,用于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和关闭,为国有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创造了条件。

  (五)大力推进增资减债,努力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为了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国家对部分国有企业实施了债权转股权。初步匡算,实施债转股后,债转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由原来的70%以上降到50%以下,一年可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00亿元左右。在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同时,国家还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所得税返还、增提折旧等渠道,也增加了企业资本金,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六)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项改革不可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必须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

  一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近几年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进行部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破产关闭企业有关资产变现所得费用优先用于安置职工,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依法给以经济补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和监督检查,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再就业的政策,各级政府、广大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大了培训力度,加强了就业指导。1998年到2001年,先后有168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

  二是加大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打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骗取出口退税等专项斗争,特别是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斗争,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惩处了一批犯罪分子。

  三是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给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997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建立了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到2000年底,全国共取消各种基金和向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44602项,查处和纠正各种乱收费案件66547起,制止了向企业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部门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少地方把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广大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大胆革新,开拓进取,面向市场,苦练内功,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自身的艰苦努力,是国有企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内在因素和重要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中央作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是必要的、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贯彻中央决策是坚决的、有力的。

  三、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为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最艰苦的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几十年积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布局结构问题、社会负担问题、创新能力问题等,迫切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要看到: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绕不过去,也不能久拖,必须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作为我国企业中坚和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艰苦努力,切实解决好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多年来,能改、好改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这就需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继续坚持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共同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