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新闻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牢记嘱托,为中国飞机装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9-13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2023年9月1日,一封饱含深情的重要回信,来到了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创始人李志强手中。

去年8月,“李志强班”8名职工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年来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到来信,我想起了十年前同大家在车间交流的情景。这些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航空发动机研制战线的同志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台先进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零件组成,数量众多、材料特殊、形态各异,遍布周身的外部管路就如同发动机的“血管”,装配的精密程度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差错。

中国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摇篮。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供图

中国航发黎明厂区

“李志强班”负责的正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总体装配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李志强班”职工,希望他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只有人人都是‘李志强’,才是名副其实的‘李志强班’。”这是“李志强班”班组共同的信念。

“就拿看似最简单的拧螺丝来说,既不能拧紧也不能拧松。”李志强说,紧了,超过它的疲劳强度,在飞行当中,可能就会震折或者脱落;松了,会造成固定的附件松动。一个螺丝虽小,装配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李志强在工作。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供图

李志强在工作

“装配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李志强不厌其烦地向徒弟们强调。

10多年来,虽然班组人员有不少变化,但“李志强班”的追求从未改变。

“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李志强班员工的身影。”“李志强班”现任班长温尚志说。

中国航发黎明供图

“李志强班”现任班长温尚志

遇到装配技术难题时,温尚志像师父李志强一样,带领班组骨干和技术人员一起查资料、摸原理、定思路,设计出既能减少人员劳动强度又能提升效率的装配方法,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军令”,展现出“李志强班”装配“铁军”的风采。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李志强班”弘扬传承,一批新生力量正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班组共培养出高级技师17名,技师12名,高级工25名,占班组员工总数90%。班组成员攻克了多项航空发动机装配关键技术,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00余件,完成创新项目3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解决装配技术难题50余项。

“自主创新”是总书记回信中的一大关键词。

创新,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也要承担风险。

面对保稳和求进的选择,中国航发黎明用实干给出答案:总书记有要求,我们就会有行动。

生产线升级换代成为发力点——

通过全链条周密论证,中国航发黎明大力改革传统生产线,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建立了多条数字化生产线。一台台AGV无人运货车穿梭行进在生产线上,机械手通过“智慧大脑”进行精准工作。零件安装、测量、加工、运输,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一气呵成,零件加工效率、加工一致性得到大幅提升。

从工序改革上要效率,要质量——

“过去,交付一台合格的航空发动机,需要整机磨合试车一次,试验合格后,还需要将航空发动机分解到最小零件状态,而后重新组装,再进行一次整机试车。”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党委书记范世新介绍说,生产周期长、装配工作量大、试车成本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

经过科学评估,中国航发决定在“李志强班”实施“一装一试”试点。

领受任务后,“李志强班”科学制定检查标准,优化装配试车流程,精心组织效果评估,“一装一试”不断取得新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检验了“一装一试”的可行性。

现在,一台航空发动机装配试车时间大幅缩短。

“李志强班”,正是我国航空事业千千万万科研技术人员默默奉献的缩影。在一代又一代“李志强班”的努力下,中国的飞机将会拥有一颗又一颗越发强劲的“中国心”。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