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共建“一带一路”】“我们都享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10-1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建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派出了一批批人才、承建了一个个项目,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一起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构建起便利当地群众的民生服务网络。 

“水厂建成后,再也没停过水”

在位于非洲的博茨瓦纳国,一条奥卡万戈河穿流而过。再往南走,当地则以干旱地貌闻名,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降雨和地下水,村民们常年受到缺水困扰。

风华镇高.jpg

图为中国建筑博茨瓦纳有限公司马哈拉佩水厂项目建设现场

马哈拉佩就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以北约200公里。2000年,当地一座水厂建成投用,设计水处理能力约为每天1.6万立方米,除了马哈拉佩镇外,水厂还要满足周边绍雄镇等地区的用水需求。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到了2018年前后,旧水厂的供水能力已经退化至每天8000立方米左右,当地居民用水难的问题愈发突出。

“以前村子里停水是常事,一停水就是两三个星期,有时候甚至会停上一个月,只能等政府的送水车供水或到邻村取水。”家住绍雄镇的蒂斯特·奥莱克勒回忆,为了到邻村水井取水,村民们得步行或者赶驴车20多公里,往返路程、排队打水都得花上大量时间。

解决“用水难”成了当地大事。为了保障居民用水,2018年,当地政府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标,计划扩建马哈拉佩水厂。2019年6月,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博茨瓦纳公司承建的马哈拉佩水厂升级项目正式开工。2022年2月,项目顺利竣工,扩建后的新水厂投入运营。

“马哈拉佩水厂扩建工程新建了一套供水处理设备,供水处理能力可达到每天1.8万立方米。”中国建筑博茨瓦纳公司马哈拉佩水厂扩建工程原项目经理姚立志说,水厂扩建后,基本可以满足周边70公里范围内7个村庄居民的用水需求。“扩建水厂时,我们对澄清池、砂滤池、蓄水池等重点部分都进行了升级处理。为了进一步提升水质,新水厂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相比原来用氯气消毒效果更好,消毒后的水也更清澈。新水厂还用上了活性炭过滤工艺,能更好地除去水中杂质,让水的气味和口感得到改善。”

在马哈拉佩水厂工程建设现场,有近300名雇佣员工,其中260多名员工是博茨瓦纳当地人,项目员工属地化程度超八成。最让姚立志印象深刻的,正是蒂斯特·奥莱克勒。

“奥莱克勒勤学肯干,一开始是项目现场工人,后来因为工作出色,成了项目上一名工长。”姚立志回忆,无论在项目建设现场还是平日相处,奥莱克勒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正是在此过程中,双方结下了深厚友谊。水厂建成投用后,奥莱克勒专门邀请姚立志等一群中国朋友去自己家里做客,看看村里的用水变化。他高兴地对中国朋友们说:“水厂建成后,村里再也没停过水。”

这样的民生工程,得到马哈拉佩酋长采佩·采佩的点赞:“我们长期面临缺水问题,水资源对当地人民来说非常宝贵。新水厂的建成解决了当地饮用水短缺问题,感谢中国企业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项目。”

目前,马哈拉佩水厂旧设备升级改造项目进入到筹备阶段。“等到旧水厂水处理设备更新升级完成,马哈拉佩水厂的水处理能力大约能达到每天3.4万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当地未来20年的用水需求。”姚立志说。

“一声声感谢最珍贵”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罗燕琴加入保利中轻下属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第二十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承办的中国政府援外培训班,通过分享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理念,介绍中国食品产业的最新业态和先进技术,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直接借鉴的发展经验,帮助学员厘清本国发展的难题和挑战。目前已累计培训了来自老挝、柬埔寨、泰国、巴基斯坦、尼泊尔、赞比亚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名学员。

职业生涯中,作为中国食品院总经理助理的罗燕琴参与了211期援外培训班的管理工作,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工作成就无数,但她始终认为“一声声感谢最珍贵”。

风华正茂2.jpg

图为罗燕琴(右二)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食品营养海外班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2019年,罗燕琴赴卢旺达组织卢旺达农产品加工及保藏技术海外培训班。其间,一位往届学员瑞吉斯·乌姆吉兰尼兹跑来与罗燕琴分享了他这几年的创业情况。

他原是卢旺达青年农业企业论坛农业加工主管,通过中国食品院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了用红薯粉加工面包的技术,还参观了相关的食品加工设备企业。回到卢旺达后,他购买了中国生产的面包食品加工机,开了一个红薯面包家庭作坊。由于当地原料价格低廉,独特的技术和工艺使红薯面包口感好、成型漂亮、卫生安全,很快打开了市场。经过2年发展,他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郊买了地,将家庭作坊扩建为面包加工厂,不仅为卢旺达各超市、食品店供货,也成为当地企业和学校采购食品的供货商。

“感谢中国提供的培训机会,感谢中国食品院传授的实用技术,这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卢旺达农产品加工及保藏技术海外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瑞吉斯·乌姆吉兰尼兹分享了自己的红薯面包加工厂案例,并鼓励其他学员也要将培训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2021年,一封给中国食品院的感谢信同时送到了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牙买加农村女性生产者联盟感谢中方为牙买加农村女性生产者提供了参加食品安全和保障体系国际培训的机会。信中这样写道:“培训课程很好地促进了人员互动,让女性生产者学习了在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农业层面推动食品安全和保障的知识。这种高水平的培训,让我们的学习成果能够在农业价值链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我们期待在农业加工、温室农业、有机农业和研究等专业领域进一步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持续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以格鲁吉亚为例,通过援外培训班搭建的桥梁,2015年中国食品院与格鲁吉亚农业部国家葡萄酒局成立了格鲁吉亚葡萄酒(中国)推广中心。罗燕琴说:“我们组织了4期格鲁吉亚酒类流通与推广研修班,为格鲁吉亚葡萄酒行业培训了100多名学员。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格鲁吉亚葡萄酒受到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参与出口中国的格鲁吉亚酒庄从100家发展到441家,出口中国的葡萄酒数量从26万瓶增长到约900万瓶,给格鲁吉亚农业领域和葡萄酒领域创造了持续增长的就业岗位。”

格鲁吉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格鲁吉亚对华出口7.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格鲁吉亚最大出口市场。

“我和我身边的人就是受益者”

作为中建二局越南籍员工,卢润燕22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建筑,至今已20多年。她先后投入到中建二局在越南承建的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见证这些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阮文灵大道全长17.8公里、12条车道、10座桥,是越南胡志明市最宽的道路,也是中国建筑在越南承建的重要工程。

卢润燕还记得,刚开工时,由于场地条件不足,只能采取流动办公的方式,道路修一段,临时办公地便往前挪一段。桥下地势低洼,雨季来临,整个办公区几乎都陷在泥泞地里,寸步难行。

风华正茂3.jpg

卢润燕在越南一项目现场为同事讲解工地标识布置规范。

道路建成前,当地人得花1个多小时从拥挤不堪的双车道绕行,而如今通行只需20分钟。这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涌入,带动了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2010年,在公司安排下,卢润燕与同事来到中国参观学习。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脚下,仰望着高楼直耸云霄,她抓着同事的肩膀说:“我以为30多层的楼房就已经很高了,但你看看这里!什么时候越南能像中国一样高楼林立啊!”不仅见识了“中国高度”,她还体验了一把“中国速度”,在去机场的路上第一次体验了磁悬浮列车。这一趟旅程,更加坚定了她努力工作、建设家乡的信念。

回到越南后,她又投身越南茶荣省沿海市的沿海发电厂一期项目。沿海市是位于湄公河两支流入海口滨海地带的一个县级市,距离胡志明市约250公里。

“又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卢润燕说,项目地处偏远,各种资源匮乏,“我记得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前几天,海边的风浪特别大,因为担心白天搭建的场地被海风破坏,大家只能凌晨两三点摸黑搭建。”在卢润燕的印象中,那段时期,大家只能租住偏远的民房,楼下办公、楼上住宿,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很难配备齐全,水电供应不足更是常有的事。

除了资源匮乏,人手也紧缺。建电厂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当地的劳动力满足不了需求,只能花大价钱到胡志明市招工。卢润燕说:“考虑到成本,项目便采取搭配模式,技术要求低的工种采用当地员工,稍高一点的工种按比例搭配。这种模式也极大提升了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几乎每个项目都能为当地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卢润燕说,这正是中国建筑一直强调的“属地化”经营,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优势,带动当地技术革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说这10年的变化,不用说那么远,我和我身边的人就是受益者,我们都享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卢润燕说,每天上班,她都要经过阮文灵大道和顺桥广场,“看着这些我参建的项目,望着那些高耸的楼宇,看着周边完备的各项配套设施,我感觉拓宽的不仅仅是道路,还有我们的幸福空间。”

【责任编辑:俞昭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