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为140多万亩荒漠缝制“绿风衣”

文章来源: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4-30

不尽黄沙卷地起,无边瀚海接天际。地处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腾格里大沙漠,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自然条件最恶劣、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年均蒸发量最高达4200毫米,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50余天,沙尘暴频发,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米。

腾格里沙漠深处,机械打坑机正在进行打坑作业。刘玉才 摄.jpg

为了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数十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治理活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2024年3月,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工程。其中,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四局承担了共计140.36万亩荒漠综合治理任务,占项目总量的25.44%。

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中铁四局的作业人员面临着施工战线长、物料运输难、生态修复周期短等困境,沙漠腹地巨大的昼夜温差与随时爆发的沙尘暴也时刻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腾格里沙漠深处,机械打坑机正在进行打坑作业。刘玉才 摄(1).jpg

四月的白天,沙漠上就已经成了一个蒸烤箱。上午刚刚十点左右,炙热的阳光就逼得人眯起双眼。放线、打坑、栽植、浇水、填沙,作业人员分工明确,苗木种植在连片的草方格中逐渐铺向沙漠深处。来自甘肃武威的种植作业人员苟三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干的是为娃娃谋福的活,苦点也值得!”

真正的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唤醒沙漠沉睡的生命力。项目负责人介绍道,“针对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流动沙丘的特点,我们采用‘机械压沙+网格沙障’模式,累计投入4000余名作业人员、800余台机械,通过规模化部署手扶式双轮固沙机、履带式压沙机、机械打坑机、六驱洒水车等设备,将耐旱抗风沙的花棒、梭梭种植在用稻草压制的草方格中,形成了特色的‘沙漠格子衫’。”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实践证明是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的“治沙神器”。

苗木种植后,工人们对坑穴进行压实。史家民 摄.JPG

通过对固沙治理区域实施网格化管理,采用“沙障先行、分区推进、立体防护”策略,日均铺设草方格可达5000余亩。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工程固沙40.42万亩、人工种草34.16万亩。工程固沙完成后将显著提升流动沙丘固定率,结合人工种草可有效降低沙尘暴频次,遏制沙漠东扩南移,形成锁边防护带。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机械打坑机正顺着直线隆隆驶过,黄沙如浪花般翻涌,瞬间开出整齐划一的种植坑槽,作业人员随后把花棒、梭梭苗木放进坑槽内。5个月种植期开始以来,作业人员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每天种植20万棵绿植,逐渐成片成网。当前,项目部已累计种植沙拐枣480余万株、花棒1685余万株、梭梭800余万株,完成退化林修复31.93万亩、人工种草34.16万亩,其中阿拉善左旗片区退化林修复工程15万亩已全部完成,并于2024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成为西部荒漠治理二期项目中首个通过验收的种植类施工片区。

夕阳下,项目管理人员对种植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刘玉才 摄(1).jpg

为了让绿色的“希望”茁壮成长,建设者呵护眼前的新绿无比细致耐心、严谨专业。中铁四局的作业人员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精准监测退化林分布与生长状况,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制定施工顺序,提前做好各项工序筹备和施工组织工作。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通过“选苗验苗—假植保活—灌溉养护”技术链,充分把握春种、秋植的黄金施工时期,将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超过设计要求的70%。

【责任编辑:韩梦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