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航天科技“星天地”创客空间让航天技术“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5-08-17

“在这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火热时代’,有一群拥有‘火热激情’的创客,在航天这一‘火热领域’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传递梦想。” 近日,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Let’s 勇闯‘星’天地——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意创客”第一阶段创意大赛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连续说了三个“火”字。此次大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805所、上海市空间飞行器机构重点实验室主办,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中国首家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创客空间。

全国推广 众“星”云集

此次大赛自6月10日启动以来,主办方就顶着炎炎烈日,马不停蹄奔赴上海和深圳两大创客文化圈进行定点现场推广。首站在中国首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完成推广后,又将航天高科技微课堂带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和深圳大学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同时,借助《中国航天报》、《科技日报》、《解放日报》、凤凰网、中国青年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最终,吸引了来自创客空间、高校、中学和航天系统等不同单位的47件参赛作品入围评选。

高校学生团队是本次大赛的主力军。比赛过程中,一对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姐妹花”用说唱乐展示了超级“SPIDER”爬行机器人的设计创意。当大多数人还在“拼爹”的时候,本次大赛已经发展到了“拼儿子”的时代,“小小孩童点燃创意灵感、草根父亲坚持创客梦想”是对邱世新、邱天豪父子创客历程的最好阐述。还有由12岁至60岁年龄不等的多名成员组成的蘑菇云创客团队;学习法学,却心系创客的齐齐哈尔大学生等,都是本次大赛的主要成员。

创意灵感 天马行空

比赛过程中各种创意“天马行空”。在外形设计上,本次参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仿生学在探测星球车上的应用。哈工大研究生常庆凯将“蚂蚁”与“蛇”组成搭档,使其在崎岖的星球表面进行联合作业,共同完成探测任务。蘑菇云创客空间的郭昊乐,在大赛的创意阶段提前完成了实物制造,希望自己的“螃蟹”机器人能够帮助实现“地月物流系统”的能源输送问题——采集和输送月球上的氦3到地球。还有通过观察“壁虎”,从“壁虎”身上得到灵感的空间灵巧机器人,实现机器人在微重力环境下行走。

在机器人功能方面,就地取材、资源利用与运输也是此次比赛的一大亮点。利用月面温差提供动力、电力,制备感温蜘蛛侠;对星球表面岩石进行熔融滴落,在太空实现3D制造,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航天器使用寿命;机器人组成探月科考团,既可整体科考,又能单兵作战。多个团队就产品的可行性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其中,MoonV团队的空中飞行服务器Ivan与月表巡视探测器Wall-E相互配合的创意与可实现性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创意大赛特等奖。

快乐创客 探秘航天

创客们在赛前参观月貌试验室时,当所有人都被模拟月面和“玉兔”月球车样机深深吸引时,有个人轻轻地在眼前的模拟月面上压下一个脚印,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也是中国创客的一大步。”立刻引发了在场创客的一片笑声。这不仅是一句玩笑,科技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王春认为,通过这次活动让航天高精尖技术“落地”,让创客的奇思妙想“上天”,是一次航天与创客的交融。院研究员陶建中表示,参赛的创意设计即使现在看起来不成熟,实现起来有困难,但一百个里面只要有一个创意可用、能够实现,就非常了不起。

“星天地”创客空间运营总监邱宝贵博士表示,作为我国第一家具有航天特色的创客空间,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策略,即:近期为创客的奇思妙想产品提供技术支持、为航天事业汇集公众智慧、建立航天创意智慧库;中期将开拓航天教育创意市场,以培养小小科学家和宇航员为目标,通过航天课程教育、模块化航天器DIY、模拟探测场景体验等方式,将科普教育、娱乐体验和商业开发相结合;成熟之后将进一步引入风投、孵化市场,深化航天事业的商业化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