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中华鲟保护研究在三峡总公司获重大技术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发布时间:2009-10-10

  2009年10月4日14时58分,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在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破膜而出,标志着人类对中华鲟的保护研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海河洄游性珍稀鱼类,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一亿四千万年,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以及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参照物。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中华鲟野生资源急剧减少,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此前,国内对中华鲟的保护主要依靠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以补充野生中华鲟资源的下降。198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向长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达500多万尾,并有计划、分梯次精心蓄养了一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开展全人工繁殖研究。2006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项目进入攻关阶段,四年来中华鲟研究所联合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先后攻克了中华鲟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2009年9月29日至30日分别对一组同步成熟的雌雄子一代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授精,受精率达70%,经过91个小时孵化,终于在10月4日下午成功出苗。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是中华鲟保护研究历史上重大技术突破,这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人类可以摆脱长期以来中华鲟增殖保护过程中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攻克了国内水产学术界关于海河洄游鱼类在淡水条件下养殖成熟并繁殖的重大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