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央企联播 > 正文
航天科工再度打造“神九”太空之家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发布时间:2012-06-25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中国的空间站梦想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的饮食起居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继神舟八号飞船之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太空厨房”、“太空空调”和“太空医院”等医监医保、环控生保产品再度随神舟九号飞上太空,为三名航天员打造完美太空生活。

  迷你“太空厨房”

  只要将分装好的大米放入一个银白色的立体容器内,轻轻按下电源开关,再耐心地等上30分钟,一份香喷喷的米饭便冒着热气新鲜出炉。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口味需求,只需同样的步骤,再花上5-30分钟的时间,一份份诸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水煮鱼片”等热气腾腾的美味菜肴便做好了。将来如果航天员需要,还可以增加液体加热装置,为航天员热上一杯苹果汁、果粒橙或纯净水……

  这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一日三餐享用的部分菜谱。而这些丰富佳肴的烹饪,既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更不必航天员亲自“下厨”,只需在这个长、宽、高均不足30厘米,重量仅仅4.4千克的容器内全自动地完成,这就是航天科工为载人航天量身定制的迷你“太空厨房”——食品加热装置。

  看似简单的食品加热装置,却凝结了四院红峰厂第四研究室全体成员的心血。

  与神八相比,神舟九号上用的食品加热装置器件实现国产化,全面升级到中国宇航级标准,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然而器件升级并不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器件等级、要求可靠性高,大多都是特殊订制,能达到标准的生产厂家极少。有时为了一个器件,设计师要调研十几个厂家,好不容易器件到厂,还要做更为严格的考核试验,器件都是千锤百炼,万无一失。器件升级之后的太空厨房外表没有变化,而“心”却是全新的。

  现年66岁的该产品研制负责人亓鑫柱早就到了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一片赤诚的航天情结,却让他的心一直停留在工作岗位上。

  为了防止食品加热过程中不产生有害气体、耐150℃的高温,且寿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亓鑫柱常常在全国各地来回奔波,选择高可靠器件和特种材料,项目组更是投入全部经历,一次次进行各种验证试验。“一次单项试验就要200个小时,而一次连续完整的试验少则20天,多则一个月,中间还不能停顿。”亓鑫柱介绍道,“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光荣使命,再多艰辛我们都能应对。”

  特殊“太空空调”

  飞船内空气流量的大小、冷热气体的交换、温度和湿度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且还对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气体流量调节装置、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等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护分系统产品,犹如一部“太空空调”,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太空环境的差异,这部“空调”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与我们日常家用空调大不相同。

  气体流量调节装置用于飞船轨道舱及返回舱的空气调节,可以通过电动舱外控制器远距离控制飞船内的气体流量大小,保证舱中具有适当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了方便航天员进行操作,项目组经过艰苦攻关,设置了自动电控和手动触屏输入两种模式,同时,还设置了微风、大风、强风等5个挡,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以及环境变化,选择操作模式和适合的风速。

  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则能够调节航天服内的温度,确保航天服能够适应太空骤冷、骤热的环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舒适,该产品已为我国载人航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型“太空医院”

  自1993年为“神舟一号”研制医监医保系统产品伊始,航天科工四院经过近20年,先后研制了15种产品,在天地间架设起一座能对航天员的各项身体性能指标进行适时“体检”的全自动化微型“太空医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宇航事业在我心中,航天员的生命在我手中”的庄严承诺,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

  此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对航天科工四院医监医保系统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进行了全面考核,为改进完善产品设计生产积累了更为完备的技术数据,为下一步配套研制生产航天员进入空间站进行科学试验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院红峰公司产品陈列室,10余种小至烟盒大小、最大不过成人巴掌大的银灰色长方体装置依次排列,这种外形规则、看似简单的产品,却能适时监测航天员的心电、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并将数据自动分析后传送至地面设备,以便地面人员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施监控。这些装置就是该厂研制生产的医监医保系统配套产品。

  医监生化检测装置是该系统配套产品之一,主要功能是将收集到的航天员尿液与生化试剂充分混合后,通过SPR技术检测航天员尿液中的生化指标,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医学信息管理主机,为航天员医监医保提供依据。

  该装置的研制在国内属于技术空白,无可借鉴技术,项目组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专家,通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技术方案。生化试验从早8点凌晨3点,每隔几分钟就要操作一次,最长的时间间隔是8分钟。在试验的十几个小时中,试验人员薛东峡吃饭、上厕所都要在这8分钟内完成。一个生化试验往往要做一个月,打地铺、吃盒饭、战通宵,薛东峡说:“产品合格了,我也炼成了铁人。”

  2007年,四院险峰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质量测量仪,用于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实时监控航天员人体质量。此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拥有类似质测仪。

  接到任务之初,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出现在项目组面前:如何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项目组创造性地采用气浮方式模拟微重力环境,进行高精度质量测量和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意料之外的故障也不断考验着项目组。一次,质测仪弹簧发生谐振造成测量误差变大,项目组连夜分析原因,与用户方协商解决方案。对方要求一个星期内拿出归零方案来。时间不等人,项目组一起连续奋战两天一夜完成故障定位,又在接下来的三天内完成了归零报告的编制。这三天他们不知往北京打了多少电话,发了多少传真,单是草稿纸的厚度,摞起来足足有10cm厚,这种拼命精神让用户方赞叹不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