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地方扫描 > 正文
吉林国企改革记实(上)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7-07-17

吉林国企改革记实(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声势浩大的吉林国企改革最真实的写照。去年5月,在经过一年半的攻坚战后,全省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悄然告捷,先声夺人,与此同时,各类国企的改制也在同时推进,势如破竹。截至去年底,全省完成改制的国企已达到3228户。今天,改制后的老国企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最强劲的有生力量。

  回顾两年来国企改革雄宏壮阔的风雨历程,吉林人民无不骄傲和自豪,无不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振兴充满信心。实践让勤劳智慧的吉林人民再次认识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能点燃希望的火炬,才能开辟发展振兴的康庄大道。

  全力以赴,为国企改革铺平道路

  2005年,吉林再次站在改革发展的关节点上。机遇与挑战同时考验着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勇气。

  其时,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人民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东北,投向吉林这片黑土地。而吉林还有很多国企尚未改制,正在计划经济的重负下艰难喘息,仅国有工业企业就达816户。破解难题、甩掉包袱,振兴才有希望。

  面对机遇与挑战,省委、省政府当机立断:把国企改革作为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一场攻坚战,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并全面推进各领域的国企改革,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然而,要用一年多的时间解决如此繁多棘手的难题,谈何容易!仅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就涉及在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80多万人,企业账面资产900多亿元,负债760多亿元,需要筹集改革成本高达160多亿元。

  促成国企转制的顺利推进,横在吉林干部群众面前的难关何止千重万重。

  省委、省政府为给国企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措施保障,采取了一连串重大举措:针对改革成本、吸引外来资本参与改制重组、职工安置等难点问题,迅速出台了《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定了企业整体改制、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债权债务处置、国有资本退出等“四个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旨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改革政策、方案、职工安置、补偿金标准与群众“四个见面”的操作程序公之于众,依法、部门、市场、群众“四个监督”开始实施,资产审计评估、改制方案审批、产权交易、债务处置、职工参与、案件查处“六大关口”同时设立。

  同时,省几大班子领导挂帅出征,哪里有难题就奔赴哪里;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和督查推进组会同由1420名中青年干部组成的141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群众,和企业协力攻关;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目的的打造“平安吉林”、“和谐吉林”、“阳光政务”、“服务型政府”等活动在全省扎实推进。

  正是这一系列旋风般的行动,为全省国企改革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创新思路,破解“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的难题“钱从哪来,人往哪去。”这对吉林如此沉重的国企转制来说,无疑最大的难题,就像两座横在面前无法躲避的大山。

  面对严峻的现实,吉林的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硬是靠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踏出一条路来。

  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的工作紧锣密鼓:5月,“中国·吉林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转让暨项目招商大会”如期举办,80多个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项目签约金额达91亿元;9月,首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隆重举行,共签订投资类项目248个,吸引外来投资855亿元。其间,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的经贸洽谈团队,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远涉重洋直抵日、韩、美、英、法等亚欧美许多国家。精诚所至,一批批参与国企改革的投资者纷至沓来。同时,采取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资产变现、国有股权转让、减免税费等办法,先后共筹措支付改革成本达223亿元。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性破产进行呆账核销,对严重资不抵债企业实施依法破产,并按照“政府主导,搭建平台,区分情况,逐户落实,分批处置”的总体思路,省国资委和各市州都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化解债务的平台,省政府筹集4.9亿元作为资本金,各市州也相应匹配部分资金,同时争取了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10亿元,全力化解企业金融债务。截至2006年底,共对47.5亿元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了回购处置。

  各地、各部门抓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政策机遇,基本完成了职工劳动关系的转换。全省816户重点工业企业中,改制前处于下离岗的28万多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保并轨试点;在岗职工都按照标准采取现金、股权、债权等方式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转换了劳动关系;改制前23.5万名企业在岗职工,改制后有22.5万人重新上岗,与改制企业建立了新型劳动关系。未上岗人员和离退休职工,通过各种措施清偿了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实行社会化管理,进入社保程序。同时通过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全省共有383所企业办中小学和12个公安机构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分离移交了3万余名教师和公安干警,省财政为此拨付移交资金5亿元。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措施,赢得了广大职工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至此,国企改革的难题一个个被破解,障碍一个个被跨越,改制工作在艰难中得以快速推进。

  大刀阔斧,在创新中推进改制重组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通过改制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吉林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投资合作者纷至沓来的时候,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推进改革,进行国企的改制重组,才能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利益、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于是,各改制企业因企制宜,多种改制形式脱颖而出。

  通钢是省内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果断采取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扩股的改制形式,依托自身拥有的矿藏资源和市场资源,与民营企业建龙集团进行重组,使重组后的企业总资产比重组前一下增加70亿元。一举解决了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解决了发展问题,实现了省内的资源和产业整合。

  吉林炭素集团虽然基础较好,但债务沉重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选择了资产与债务重组相结合的形式,与中钢集团进行重组。最终通过向中钢转让上市公司股权,解决了6亿元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通过资产抵债和打折回购方式化解了10多亿元的巨额不良金融债务,并用债务重组收益支付了股改对价,使吉炭集团的重组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地将资产、债务重组及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的国企改制案例。

  省属各建筑企业资产状况差、无力支付改制成本,主动采取了战略投资者承债收购的形式,促成省内民营企业吉林江城路桥公司出资4000万元,承债重组了净资产为负3000多万元的省属21户建筑施工企业,而且在承担了全部改制成本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发展资金,带来了新建项目,使21户建筑企业起死回生。

  天景食品公司、粮油进出口公司等一些处在一般竞争领域、生产比较稳定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了经营者收购或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形式。而一些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则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和关闭注销等形式退出市场,并通过债务回购、土地收储、资产置换变现等办法,妥善解决了企业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置问题。

  截至去年底,包括816户工业企业在内的全省3228户国企完成改制,近100万职工得到安置。通过改制,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本比重降低,企业资产总量扩大,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国有股比重由80%下降到36%,而资产总量增加了400多亿元,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以优化。

  至此,吉林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一批骨干企业轻装上阵,迅速做大做强;一批特困企业冲破困境,开始发展壮大,老工业基地吉林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