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地方扫描 > 正文
上海华谊集团:节能减排驱动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上海国资委  发布时间:2013-05-20

  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创新突破、转型发展,是近年来华谊集团改革创新实践的“关键词”和“主抓手”。面对城市布局不断调整、安全环保更趋严厉、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等一系列挑战,华谊集团坚持以绿色化工为追求,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助推转型升级的跨越轨迹。因为节能减排实绩突出,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华谊集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自觉推进节能减排

  历史的沿革和传承,形成了华谊集团以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十一五”以来,转型升级就一直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党政领导班子认识到:想要在上海立足生存,必须做到节能减排、安全环保,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经过集团上下广泛讨论,集团确立了“与生态环境相容,与上海产业发展导向相符,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相联,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相称”的发展原则。

  为增强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集团紧扣宣传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从最初的政策解读,到形势任务宣传;从节能减排与企业长期发展的关联度及重要性分析,到生存意识、危机意识教育;从“绿色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愿景激励,到节能减排自觉性和紧迫性的激发,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逐步增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意识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

  “十一五”以来,集团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投入超过41亿元,环保投入30亿元,其产生的效应是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9.7%,折合标煤130万吨。经过环境综合整治,集团减排废水36.3%,减排二氧化硫75.8%,节能减排总量占上海市总量的3.6%。

  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节能减排势必要“伤筋动骨”,而华谊集团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加压,敢于作为。2006年以来,集团先后关闭淘汰了焦炉、合成氨、烧碱等60余套高能耗装置,主动从高污染、低附加值领域退出。由此,集团减少综合能耗超过130万吨标煤,涉足子行业从31个收缩到22个,企业数从786户降到目前的200多户。

  在上海化工区,集团以氯碱公司华胜工厂为龙头,深化氯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每年集团有超过50万吨的氯气供应给下游的巴斯夫、联恒、拜耳等企业,从而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排放。不仅如此,这些公司的尾气氯化氢还可再次返回华胜厂,用作二氯乙烷的生产。

  除了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业和产品实施大力度调整外,集团还面向全国敞开胸怀,充分运用集团的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优势,与有资源、有市场的地区联动发展,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置和产品的产业化。近年来,集团已在江苏、安徽、重庆、内蒙古、山东、新疆等地投资建设了20多家工厂和大型生产基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实体经济、化工制造的集团型企业,抢占创新制高点是华谊集团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集团坚持将高端发展、循环发展、一体化发展作为转型的“跳板”,围绕煤基多联产、绿色轮胎、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核心业务,推进产业链升级。2012年,集团实现产值460.4亿元,其中五大核心业务占90%以上。

  近3年来,集团投入23.5亿元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端升级。在煤基多联产领域,集团位于安徽华谊生态产业园的煤基多联产一期60万吨甲醇、50万吨醋酸、30万吨醋酸乙酯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实现规模化运营。在绿色轮胎领域,自主研发的FE轮胎通过了美国环保署认证,成为进入绿色轮胎领域的“先行者”。安徽回力年产1500万条高性能乘用胎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打破了国际品牌一统国内乘用胎市场的局面。在精细化工领域,自主开发出整套丙烯酸产业化技术、高吸水性树脂(SAP)工艺技术,目前2万吨/年SAP产业化项目已开工运行。在新材料领域,集团与杜邦合作的6000吨/年四氟丙烯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

  主动节能减排,大力转型升级,使华谊集团初步实现从单一的上海制造基地,转向全国多个生产基地,“走出去”战略由构想变为现实;从单项产品生产,转向产业链两端,使产品链实现“补缺联线”;从单个企业调整,转向“一体化、区域化”整合,使调整凸现“一体化”增值;从单纯制造业,转向制造和生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构筑企业优势资源集中、核心业务产业链集聚、集团一体化集约发展的可喜局面。

  在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同时,华谊集团正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打造“中国的巴斯夫”、“中国的杜邦”,朝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企业集团的目标大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