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报: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 “绿地模式”探路提速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08-06

日前,绿地控股(600606.SH)开启新一轮深度混改。

业内认为,绿地本轮混改将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深度释放政策红利,加速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混改启动 市场化持续加码

7月26日,因国资股东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停牌的绿地控股发布公告,揭开了绿地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序幕。

公告称,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完善绿地股权结构,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0%。本次拟转让股份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两者之中的较高者:提示性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拟聘请中金公司作为本次股份转让的财务顾问,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本次股份转让的具体方案。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1.42亿股,持股比例25.82%,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上海城投持有25亿股,占比20.55%,为第三大股东;两者相加股权占比逾46%。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据悉,此次绿地引入金融央企的战略投资可能性较大。一位接近绿地集团的人士认为,地方国资混改步伐趋慢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本推动,因而地方国企通过引入战投获得资金注入是混改的上佳选项。“5年前绿地引入中国平安,获100多亿元资金,推动其全国化战略布局。”

“混改解决了所有制这个体制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推进企业机制变革。绿地要以混改为契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运行、决策、薪酬、激励、约束等充分市场化。此外,还要建立股权进退机制,激发活力,避免持股变成一潭死水。”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绿地过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改革同步”“与时代同行”,并善于抓住每个历史阶段中结构性、趋势性机遇。“虽然绿地每次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内涵,推动企业股权更加多元化,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公众化、国际化。”

“下一步,绿地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绿地将激发‘活力’,进一步以市场化为导向,大胆地探索、优化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动力’,持续优化员工持股机制,推进战略合伙人制,充分激发员工动力;提升‘实力’,提升企业的资本实力、战略视野、治理水平等多方面的软硬实力。”张玉良说。

优化股权结构 释放改革活力

绿地混改将“混”到什么程度?在张玉良看来,核心问题在于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最好将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即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从而让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保持一个相当的比例,否则容易‘一股独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功能性国企。“此次国资持股调整,将推动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张玉良表示,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

作为上海国企“混改样板”,绿地集团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在国资国企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再度扮演国资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的角色,率先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绿地控股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将使该企业在继续保有国资核心财务投资者的同时,通过引入综合实力优异的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资本实力和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根据绿地控股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快报,该公司已形成了“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值得关注的是,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已成为进博会“6+365”的主要平台,将在“买全球、卖全球”、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中发挥更大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地贸易港集团已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52%,全年国际贸易业务交易额、收入和利润等业绩指标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在绿地集团内部看来,引入新的战投方后,后续绿地与之在产业等更多层面的深度合作更值得期待。“绿地与新的战投方要促进产业协同。混改企业与社会资本股东,应该在产业上形成协同效应,且最好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从而提升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我们不主张社会资本游离在外,搞所谓的‘财务投资’;更不主张社会资本把混改企业仅仅当作平台,脱离产业发展大搞所谓‘资本运作’。”张玉良说。

混改进入深水区 彰显改革新思路

据张玉良介绍,此次绿地新一轮深度混改,意味着企业步入了自创立以来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五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绿地集团先后进行了多轮体制改革:1992年-1997年,在纯国有体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市场化基因自成立之初就深植其中;1997年-2013年,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年-201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通过整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同时,绿地也积极发挥改革先行优势、复制改革成功经验,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国企,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张玉良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并形成了“1+N”的改革文件体系。中央明确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资监管转型,同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标志着国资国企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纵观1978年以来的改革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与我国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相一致的。总体呈现了从‘管企业’,到‘管资产’,再到‘管资本’的重心转移。”张玉良表示,国企应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透明、阳光地推进混改。“如果具备条件,最好通过混改推动企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这样既能使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又能使国有资产真正做到‘进退有序、合理流动’。”

“今年是绿地实现整体上市的第5年,恰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绿地将借助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契机,再次把握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张玉良说。

“绿地诞生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大规模启动的1992年。我们始终紧跟国资国企改革步伐,努力成为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目前,绿地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走在上海乃至全国国企的前列。”张玉良表示,此次上海率先启动绿地新一轮深度混改,有利于绿地吸引优质资本集聚,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上海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绿地将紧紧抓住当前内外部有利时机,为国资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探路,再造深化国资混改的新标杆。”

上海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绿地新一轮混改是上海加速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