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经济参考报:连续42年盈利是如何炼成的——中铁宝桥“内功”修炼记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12-15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港珠澳大桥。

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连续盈利42年——这是中铁宝桥之于外界的形象。这家偏居西北小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大型国企,何以能炼成如此骄人的成绩?

紧抓机遇 与中国基建同频

“企业能持续盈利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多次抓住了市场机遇,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成长。”中铁宝桥党委书记、董事长洪军表示。

钢桥梁产品是中铁宝桥的主打产品。在这一领域,中铁宝桥几乎参与了国内所有主要桥梁的建设,及时抓住每次机遇,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1981年,中国第一座斜腿刚构薄壁箱型钢梁桥——汉江大桥的钢箱梁诞生于中铁宝桥;1994年,中国第一座采用整体节点焊接技术的钢桁梁桥——京九铁路孙口黄河特大桥的钢梁诞生于中铁宝桥;1998年,中铁宝桥打造出跨海钢梁桥——汕头跨海大桥的钢梁,标志着中国桥梁“海洋时代”的开端;2002年,中国第一座整体意义上的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的钢箱梁在中铁宝桥诞生;2013年,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最大跨度三塔两跨悬索桥——马鞍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18年,中铁宝桥参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不夸张地说,中铁宝桥的历史,也是见证中国桥梁飞速发展的历史。大家熟悉的港珠澳大桥,就有中铁宝桥的心血。”中铁宝桥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赵辉说。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型桥梁工程,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有挑战性的交通集群项目。中铁宝桥承担的部分包括九洲航道桥及浅水区非通航孔桥,长约2.7公里,重约4万吨。企业在紧张的工期内保证了超大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提升了项目整体水平。

“我们有位职工休假时,专门去了一次港珠澳大桥,自拍了一张和大桥的合照,发在朋友圈,满脸都是骄傲。”赵辉说。

铁路道岔是中铁宝桥另一大拳头产品。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铁路部门开始实施主要干线提速战略,此后高速铁路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中铁宝桥乘势而起,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道岔制造商。

1996年,中铁宝桥率先研制出直向通过速度160km/h的60kg/m-12号、9号、18号提速道岔;2006年4月21日,我国首组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60kg/m-18号单开道岔在中铁宝桥诞生;2007年10月,在充分吸收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道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首组时速350公里60kg/m-18号高速铁路道岔在中铁宝桥研制成功;2018年,中铁宝桥顺利完成世界首组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俄罗斯莫喀高铁道岔的技术开发工作,预示着世界铁路“超高速时代”浮出水面。

在掌握铁路道岔技术的基础上,中桥宝桥公司还顺势进军城轨交通,在中国磁浮轨道交通、跨坐式单轨交通、空中轨道交通领域等占有了一席之地。

今年国庆前,由中铁宝桥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在宝鸡顺利通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出厂验收。中铁宝桥总工程师吉敏廷说:“时速600公里青岛高速磁浮道岔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研究内容之一,中铁宝桥承担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任务。该道岔为单开可挠型右开道岔,全长近80米,宽近3米,转辙距近4米,直向通过速度达600公里/小时,是目前世界上通过速度最高的高速磁悬浮道岔。”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时期,中铁宝桥紧跟市场变化,总部虽在陕西宝鸡,但产品和服务早已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全球。据统计,公司目前具备年产钢桥梁钢结构40万吨、铁路道岔1万组、高锰钢辙叉和合金钢辙叉2万组、门(桥)式起重机50台的生产能力,是中国100家最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之一。

倾斜资源 产学研深度联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基建的快速发展为交通运输设备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同时,这一行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异常残酷。如此环境下,企业自身“造血”“输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市场洗礼,中铁宝桥深谙“强身健体”的根本所在——践行“三个转变”、加力持续创新,实施产学研良性互动,全面推动“宝桥制造向宝桥创造转变、宝桥速度向宝桥质量转变、宝桥产品向宝桥品牌转变”。

洪军介绍,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中铁宝桥于2007年7月成立了技术中心,2014年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如今,该技术中心已成为支撑中铁宝桥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成果从这里走向生产一线、走出国门。

据了解,中铁宝桥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初步形成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研发机构、试验支撑机构、子公司研发机构和合作开发联盟组成的完整架构。技术中心下属的三个科研研究院,拥有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59人、工程师130人,是企业名副其实实现“科技兴企”战略的“制高点”和“头脑风暴中心”。

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十分重视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多年来,由于技术中心部分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理论水平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研发的水平。为解决这一难题,中铁宝桥与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的专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展开协同合作,不断突破“瓶颈”,让企业少走了不少弯路。

在产学研合作中,技术中心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用两方或多方合作的模式,将各方利益与成果转化的水平和取得的收益挂钩,确保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速350公里高速道岔、250公里客专道岔、高中低速磁浮道岔等一大批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产品,就是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智慧结晶。

如今,科技创新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在中铁宝桥已成共识,企业资源不断地向这里倾斜。中铁宝桥技术中心主任李军平表示,本部和各子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多年来都在3%以上。同时,企业还大幅度提高公司科学技术奖的奖励标准,使公司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尊重人才 收入晋升双激励

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中铁宝桥参与的重点工程或科研项目先后七次问鼎国家科学技术奖,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近80项,而这都源于企业“以人为本,汇聚天下英才为我所有”的战略。

中铁宝桥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彼时,人才统一由国家调配,来自五湖四海。但到上世纪末时,由于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秦岭脚下,人员构成越来越局限于陕西及周边省份。更严重的是,员工因是“孔雀”而“东南飞”。那一段时间,研发某产品的核心人员一下流失四五人,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震动,也让管理层陷入深深的思索。

基于人才外流的惨痛教训,中铁宝桥着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学习、使用、激励机制,通过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真金白银”投入,使科技人才、技术工人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爱。

洪军说:“我们这儿首席专家的收入相当于大学教授的收入。”目前,中铁宝桥聘任的科技专家总数为21人。这一政策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2003年进厂的李文博是中铁宝桥聘任的科技专家之一,现为中铁宝桥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部长。李文博介绍,对技术人员来说,上升空间有“双通道”可选择,既能走行政上升序列,也能走技术人才上升序列。若是一心一意想搞技术,在中铁宝桥的各种福利待遇并不吃亏,“正是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我们有一大批技术人员都能沉下心来做科研,并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现在企业的主打产品,如铁路道岔,技术水平接近法国、德国等欧洲老牌工业国家水平,基本没有‘卡脖子’的地方。”

除科技人才外,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储备也一直是中铁宝桥“以人为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铁宝桥为国家累计建造各型钢桥梁1000多座,跻身我国最大的钢桥梁制造企业行列。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工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中铁宝桥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 “大国工匠”。

王汝运,中铁宝桥集团钢结构车间电焊特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多年来,他参建的10多项桥梁工程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中铁宝桥成立了以他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除承担技术攻关、焊接试验等任务外,先后培养高级技师5人、技师12人,高级工25人,俨然是孵化高素质高技能职工队伍的“大学”。

出生于1966年的老工人石伟表示,中铁宝桥在培养工人方面已经形成了从学徒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上升台阶,工人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要多赚钱就要多学技术,让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技术好的工人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中铁宝桥不是问题。”石伟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洪军说,中铁宝桥要成为百年强企,必须汇聚天下英才,让事业在一代又一代的英才手里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