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新华社:看国企“智”造如何激发“三个转变”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1-05-10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近日调研了解到,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国有企业作为排头兵身体力行。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用一系列发展成就表明,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打通了一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车道”,推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智能科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眼下,智能科技不断进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持续赋能,也为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湖南株洲,矗立着中国长城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在该基地看到,每台长城笔记本电脑的诞生,都需经过贴片、插件、测试、老化及网络灌软等近10余道工序,而70%工序操作是通过机械臂和指控设备完成的。

图为湖南长城整机生产车间正在作业的智能机械臂

中国长城株洲基地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运用机器人+长城自主开发的MES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并且达到工业3.0以上水平,让长城系列计算机标准化智造有了保障,湖南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安绍平说。

无独有偶,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内,正上演着“钢铁巨擘”的智能制造“好戏”。

作为港口岸桥门框的联系,箱梁过去的焊接工序繁琐,如今振华重工开创了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这犹如民间传统工艺“双面绣”,让箱梁拼板焊一面即可双面成形,整套工艺无须再打底焊、翻身和背面清根。

图为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

箱梁的智造只是振华重工拥抱“智”造的一个缩影。上海振华重工副总裁山建国表示,未来,振华重工将围绕过程智能、装备智能两大核心要素,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市场营销、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交付及售后服务等价值链流程的数据和信息,打造符合振华特色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中国制造”品质源于“匠心”

近些年,我国经济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快速发展,“中国速度”由此享誉世界。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问题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转向架是轨道客车的“腿脚”,复兴号之所以能跑出时速350公里的速度,离不开转向架焊接技术的支撑。中车长客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队艰苦攻关,最终突破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等多项技术难题,让复兴号转向架焊缝射线探伤检查“零缺陷”。

图为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

正是因为大国工匠成就的“中国品质”,让中车长客成功拿到美国纽约地铁转向架生产资质。

实际上,“工匠精神”绝不仅意味着精湛的技艺,而是包含着以创新为导向、以质量为追求的时代要求。

现在,中国长客正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柔性生产线,让转型架整体装配效率和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同样是出于对质量的坚守,中国长城产品开机合格率高达99.95%。“设计之初,中国长城就采用业界最高设计规格,很多器件采用电信级甚至更高等级,从‘胎’里为产品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中国长城市场宣传部总经理孙青表示,中国长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关键行业,长城将用如一的匠心,打造实力过硬的“国产计算机”。

聚焦市场发展擦亮“中国名片”

培育更多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品牌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弘扬“工匠精神”的一个初衷。如今加速“走出去”的中国品牌,正接受着世界全新目光打量。

建造城市地下隧道,一个核心机械设备不可或缺——盾构机。盾构机曾依赖进口,不仅遭到技术封锁,而且价格昂贵。中铁装备一路攻坚克难,2019年底由其研发的两台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反向出口至盾构机发源地法国。

图为中铁装备制造的两台隧道掘进机

数据显示,作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单项冠军企业,中铁装备盾构/TBM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8年位居中国第一。“我们将继续努力打造中国盾构世界品牌,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为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解决方案。”中铁装备副总经理张志国说。

不过,中国品牌“出海”也遭遇“幸福的烦恼”。上海振华重工岸桥已经连续二十多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也意味着再往上的空间越来越窄,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港机领域的确遇到发展瓶颈,但场桥市场、老码头自动化改造前景依然广阔。振华将‘多条腿走路’,逐步成为集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山建国说。

近年来,振华重工形成了港口机械、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及安装、电气产品、系统集成及总承包、投融资以及一体化服务八大业务板块。在工业4.0的新环境下,振华正通过持续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巩固好“ZPMC”这块中国品牌高地。

【责任编辑:赵艺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