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媒体观察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一片荒芜中抢建“生命之舟”——记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建设者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2-04-08

图为3月21日,建设者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施工现场忙碌。

一片空地,30天时间,建成5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两栋办公楼、1485平方米的仓库、1592间宿舍……

4月7日,随着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仪式的举行,位于深港边境的落马洲河套地区由一片荒滩变成了“生命之舟”。2万多名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完成了这一令他们永生难忘的壮举。

援港抗疫,义不容辞:

“国家有需要,我们不能退”

在香港抗疫形势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决定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中央援港同心抗疫”的号角吹响,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河套地区。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工总承包,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等单位主承建,中建各工程局及专业公司驰援,200余家单位参与,援建项目如同一场“大会战”,总用工达18万余人次,高峰期1.4万余人同步施工。

在铆工师傅严文宝的微信朋友圈,3月3日这一天写着“出征,到站”,配图是武汉站与深圳北站。作为中建钢构武汉厂一车间的组立班长,严文宝拥有近20年的铆工经验,曾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在铆工团队中,42岁的他已经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2月底,公司召集我们有经验的铆工师傅开会,说了这个援建项目,我就报名过来了。”严文宝自认算是比较“恋家”的人,全家在武汉定居后,就很少干外地的工程。“但这次不一样”,“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工期紧、任务重,我们‘80后’有自己的担当,国家有需要,我们不能退,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文宝说。

来自中建一局的周野,担任应急医院项目一期A3工区标段2装饰段质量总监。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他常被家人调侃,“军人世家到了他这里就断了”。这次临危受命,周野终于也可以和家人说,“我现在也是一个‘兵’,响应祖国号召,支援香港同胞”。3月10日,他告别妻子和两个女儿,到达河套项目工地起就坚持带病工作,为每一处施工的质量把关。

在这片工地上,有人暂别亲人千里驰援,也有人携亲带友并肩奋战。

中建装饰劳务工友吴节堂、吴节军,是来自湖南永州的—对瑶族亲兄弟,此次主动报名来到河套,为援港抗疫奉献自己的力量。就在两兄弟所在的班组,一共有8名同乡瑶族务工人员,他们入场以来密切配合,争分夺秒搞建设,高效优质完成了施工任务。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来自湖北洪湖的鲁红学父子三人,在得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急招工人的消息后,立刻动身前往河套工程一线。入场以来,三人主动加班到深夜,相互扶持、默契配合,保证施工任务按期完成。在这里,他们是相伴相亲的家人,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不怕苦累,迎难而上:

“职业生涯最大挑战”

万事开头难。在河套项目工地,建设者们首先面临的困难是“一无所有”。

一般情况下,大规模施工前需具备“三通一平”的基本条件,即平整场地和水通、电通、排污通。应急医院项目工期紧张,在水、电、排污基本没有的情况下,率先进场的建设者们不得不“先生产后生活”,逾万人一度只能住帐篷、打地铺。中建科工西部大区设计中心经理郭金池来到工地第四天才洗上脸。

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共划分为4个工区,郭金池担任A2工区的工区长。这位来自成都的“80后”,全权负责A2工区156个普通病房和32个ICU病房的建设。要在30天内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特殊医院,没有先例可循,“可以说是职业生涯最大挑战”。有些困难虽已在郭金池的预料之中,但进场之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还是让他焦头烂额。

“前段时间深圳疫情严重,很多工厂停工,拿钱也买不到材料。”郭金池说,疫情对物资供应和人员往来都造成很大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需要深圳、广东乃至中央有关部门出面协调解决。

为了确保尽早完工交付,河套工地24小时高速运转。

“一般的项目是流水作业,做完这个做那个,我们这个项目是各项工程同时进行,所以统筹协调的工作量非常大。”郭金池解释道,以现场施工的“说明书”——施工总平面图为例,一项为期两年的高层建筑项目只需调整五六次,而河套工地的施工总平面图却几乎天天都要调整。

在这里,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犹如家常便饭。来自中建二局的吕梦圆是河套工地唯一的女博士,为了攻克项目最大技术难点,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超危大工程——污水处理集群,她伏案工作30个小时,从263页的地质勘查报告中翻译项目所需资料。彭华进所在的深圳安星建设集团负责项目一期B工区鱼骨装饰、办公楼、宿舍楼及医疗配套用房的装修施工,公司管理人员及班组长24小时到岗,进场一周即完成外场装修安装,18天完成内场装饰安装及收口……

齐心协力,成就壮举:

“论抢速度干工程,我们是最牛的”

为了赶工期,河套项目工地上平行作业多、交叉作业多,一线施工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要主动配合其他工种的作业。

“所有涉及钢结构的施工几乎都与铆工有关,我们作业时要考虑、调整的地方就更多了。”严文宝表示,工地工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原本并不认识,但沟通起来也很顺畅,有时还会相互帮忙,“大家的想法都很一致,就是齐心协力,让项目尽快完工”。

“论抢速度干工程,我们是最牛的。”24岁的新疆维吾尔族小伙买买提艾力·吾买尔江去年刚加入中建桥梁有限公司,先参与临时钢栈桥建设,后又在河套工地担任工程测量员。

休息时,艾力有时会拿出手机刷新闻,每当看到河套工地施工被媒体报道时,便更觉得有干劲。他说,过去是其他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现在他有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意义非凡的事,很有成就感,父母也很为自己骄傲,“在这里经受的锻炼,将会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虽然任务很苦很累,大部分工友还是很让人感动的,明事理、顾大局。”郭金池说,高强度的施工节奏和全封闭的环境,让建设者们的身心面临较大压力,但大家很清楚这个项目的意义,给了总承包方和承建方很大的支持与配合。他介绍,中建科工制作了一批中央援港抗疫的纪念品送给工友,向他们致敬,“一次援港行,一生战友情”。

参与援建期间,周野恰好错过了大女儿的三岁生日和小女儿的一岁生日。他说:“等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我也会和她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那一年,你们过生日的时候,我正在香港……”

【责任编辑:温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