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核工业往事】荒原之上筑核城

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1-27

在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在曾经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岭,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奔赴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石——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

其中,202厂位于内蒙古包头,创建于1958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核工业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新中国决定兴建核燃料元件厂。1957年初,选厂委员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选定了厂址。1958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该厂的建设。1958年初,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陆续到达包头,并成为建厂初期的骨干力量。党中央对202厂的建设高度重视,选派国内名牌大学和回国留学生中最好的人才到这里。

荒原筑起核城

“当你初次来到荒原,寒冷会使你寂寞惆怅,如果你真正投入她的怀抱,她会变成你温暖的家。”这首古老的民谣,吟唱的仿佛就是创业者的心声。

刚来这儿的时候,这里只有一棵歪脖子树和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全是荒草和漫天的沙土,那时出去后经常找不到回来的路,空旷的厂址上只散落着一些创业者的帐篷,一点标记都没有。因为害怕迷路,大家就把几根木杆立起来,上面绑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这样远处的人们透过昏暗的黄沙还是能看到那抹不屈的红色,就能找得到回来的方向。

创业者们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己动手捡砖头、盘烘炉,锻制了第一把火钳,用这把火钳起家,锻制了成千上万件基建和农副业生产用的零件和工具。隆冬季节,包头滴水成冰,刚盖起的小平房,许多房间连床都没有,有些就是用砖头垒起来两个垛子,上面放上木板,再铺些苇子之类就算是床。当时运输车辆有限,许多钢筋、沙子、铁杆等建筑材料都是由先到厂的职工用肩扛到厂区的。

“安下心,扎下根,荒沙滩上献青春;不怕苦,不怕累,大青山下埋忠骨。”这是创业者们的口号,也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的信仰。

“仓库精神”的诞生地

如今,“627仓库”孤零零地立在荒草之中,它的破败简陋已于这个现代化的企业格格不入,而它就那样一直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之下,仿佛一直在诉说着当年岁月的艰辛与辉煌……

由于当时处于建厂初期,各个厂房都在施工之中,没有场地可用。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当时就利用车间外边一个原来锻工组用木板搭的工棚子作锻造试验用地。

为了摸清一个工艺参数,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人员们经常在简易仓库里连续工作三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尤其是冬天,仓库里面零下三十几度,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就这样一直干了两年多,创业者们凭借着对核事业的忠诚和数年如一日的努力弥补了仪器设备欠缺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在较短的时间内试制出合格的产品,为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巨大贡献。

就是在这个仓库中,孕育出了被罗瑞卿总参谋长批示的团结协助、勇克技术关的“仓库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被202人传承着、践行着……

原上的“大食堂”

60年代末,202厂刚刚建厂完毕,科研生产任务正处于初级阶段,中央有关领导做出批示:温饱一定要得到保证。每到饭点,厂里的干部、职工、医生、老师齐聚一堂,谈笑风生,忘了当时的艰难,也忘了身上的疲惫和劳累……

赵师傅是当年202厂食堂里的一名厨师,同时也负责采购食材。国家资源紧张,许多地方人民正在经受着饥饿,一定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这座拔地而起的工厂,更要对得起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们,他们肩负着这样的重任,赵师傅在挑选食材的时候格外的用心。

当时在食堂吃饭的员工们没有一个会浪费粮食的,无论是地上还是餐桌上都是干干净净的,每人吃完都用白开水冲汤就着免费咸菜,把碗上的油水都冲起来,喝掉,没有一丁点的浪费。赵师傅说:“粮食,在那个年代就是命,珍惜粮食就是在珍惜自己的命。”

当年寸草不生的荒原,如今已是花团锦簇,厂房林立,一个集聚多种燃料元件研发与生产的花园式企业在新世纪焕发着勃勃生机。202厂人正在这现代化的厂房里,用汗水描绘出核事业充满希望的明天。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