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金沙江畔的“七仙女”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24

白鹤滩,壁高谷深,金沙奔流。每至晨昏,气雾氤氲,萦绕峰峦。古老的造物美景中,一座彰显现代文明的大型建筑——在建世界最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12月1日,晨阳东现,浓雾未散,左岸千米高坡,有身着赤橙黄绿虹彩的大型设备,隐约其中,颇显神秘。陈师傅拿起手机,将自己和身后的美景“定格”。这张新照片,是他为自己从事水电工作十周年而留的特别“纪念”。

“你看到云雾中这些彩色的机械了吗?这是我们白鹤滩水电站的缆机群,是我们的‘七仙女。”

“它是七台由彩虹颜色标识的缆机组成,尤其是起雾天气,云雾环绕着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白鹤滩工地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整个宏大的工地,同排林如涌的混凝土拌和楼体、磅礴横空的拦河大坝等相较,“七仙女”确显婀娜。

但这个婀娜的“七仙女”可不简单。

7台缆机采用高、低线双层布置,高线3台、低线4台,左岸采用A字型刚性塔架结构+平衡车形式,右岸采用无塔架形式,塔架高度为75米,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塔架最高的缆索式起重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缆索式起重机群。

而且,“七仙女”织云穿锦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白鹤滩这个“大国重器”的成败。

“它是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浇筑的唯一运输手段。”曾担任缆机安装运行的负责人焦翔说。

作为电站大坝混凝土、材料吊运的“空中走廊”,81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12.6万吨的金属结构都得由“七仙女”来完成,是名副其实的白鹤滩大坝工程“生命线”,更是工程的“荣辱碑”。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操控这条“生命线”的是由36名以女工为主组成的“娘子军”。

“落、落、落,大钩两挡落、落、落……”“小车往主塔方向走……小车到位”“大钩一挡,落……大钩到位”在距缆机主塔500米开外的缆机操作室内,四五平米的封闭空间隔绝了室外的嘈杂,在报话机的指挥声中,操作台上,48岁一身素净工装的王小平沉稳专注,眼盯电脑上数据变动,手在熟练地上下左右移动操作杆……

从黄河李家峡水电站,到尼那水电站,再到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到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而今在白鹤滩水电站,王小平近30年的工作生涯,都从事着机械操作的专业,是这个“娘子军”团队中最年长、经验最丰富的操作手。

能在这条“生命线”上工作,建设在建世界最大工程,王小平说这是一种荣耀,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作为大型特种起重设备,缆机群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多设备交叉作业,联合运行,设备安全运行是关键。”这些对王小平来说,丰富的经验可以战胜,但在这里还有新的问题,“白鹤滩坝区年均有200多天的7级以上大风天气,坝面上的大风经常可达到10级,缆机在吊运过程中吊罐摆幅大,稳罐、落罐比较困难,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为保证缆机群的安全运行,操作班滚动培训持续不断,从基本的机械和运行常识、现场实际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安全常识,并逐步推进到操作人员相互交流操作心得、险情分析强化间接经验,推动操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水平双加强双提升。“师带徒”、不定期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技能考核等手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缆机操作还是一项强度大、枯燥乏味的重复性作业,要求操作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工作期间,必须聚精会神,不得离岗、如厕等。冬天,坐得长了,容易犯困,她们不得不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在寒风中清醒头脑。夏天,还要忍受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煎熬,“尤其是在生理期,对女职工来说非常不便……”至今,司机金志燕还能回想起来初到白鹤滩因压力太大,坐在缆机轨道上崩溃大哭的场景。

克服精准操作的技术难题,承受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动作,在“枯燥乏味”的日月交替中,这支“娘子军”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了不平凡的答卷。

自2017年4月12日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首仓浇筑以来,在这支“娘子军”的精心运行下,“七仙女”共完成大坝混凝土吊运786.53万立方米,设备完好率99.81%。她们开创了大型水电工程“四仓同浇”的施工先河,创造了单月混凝土浇筑27.1万方的世界纪录,将中国缆机运行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份傲人的答卷,为她们赢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两大殊荣。

“成绩是令人骄傲的,但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我们的团队。”从参加工作便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教育的王小平,在今天选择多元的社会氛围中,最担心的还是操作手后继无人的问题。

白鹤滩缆机群运行团队是从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工程刘家峡水电站诞生,一路走来,身披三峡水利枢纽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摆塔式”缆机,观音岩水电站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辐射式缆机,向家坝水电站当时亚洲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平移式缆机,小湾水电站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缆机群安装运行等诸多“光环”,是中国缆机安拆运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攀登世界高峰的见证者,是“中国电建”水电施工领域的一张“金字招牌”。

“大型机械的制造运行水平,是大国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在缆机安拆运行领域,我们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把这个‘金字招牌’传续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近些年,通过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工作待遇等等手段,很多年轻人开始认识、认可、热爱缆机操作职业。目前,这支奋战在金沙江畔的“娘子军”,平均年龄30岁,生机盎然。

25岁的李竹平,是云南大理高明村人,身材瘦小,皮肤黝黑,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爱笑,爱做鬼脸,是个活泼的小姑娘,4年前进入缆机班。

在她二十几年的岁月里,李竹平最忘不了的是父亲反复叮嘱的话:一定要走出大山。毕业后,家里欣喜地盼望着她能在城市扎下根来。李竹平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加入了水电四局,选择从一座山走向了另外一座山。

2016年6月,李竹平从云南巧家县转车,前往白鹤滩水电站。第一次见到“七仙女”,本就是起重机械专业的她,也不免了惊叹:“想不到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存在!能把这个‘大家伙’操作起来,那一定非常了不起。”。

“记不住东西,就反复背”“不会的事情,就赶紧问”“碰到熟练工,就抓住机会赶紧请教……”4年时间过去了,这里少了一个手忙脚乱的学员,多了一个灵活娴熟的熟练工,少了个寡言内敛的小女孩,多了个活泼爱笑的开心果。

期间,心疼女儿的父亲和朋友多次劝她离开“大山”,她始终不为所动。

“这条路,我没有选错!”

4年间,李竹平眼看“大国重器”在自己和姐妹的手中一米一米“长高”,心中充满自豪。

长风朔谷,匹练穿崖。“大国重器”白鹤滩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奋斗浪潮中,正在“七仙女”背后的“娘子军”和一大群“中国电建”水电人挥戟扬鞭下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