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海上一线解难题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26

工作12年,解决40余项生产难题,为公司增效近1.5亿元……这12年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有限湛江技能大师陈可营共获得市局级以上荣誉17项,编写各类培训教材15万字,海休期间共进行技能授课650余小时,培养的10名徒弟参加技能大赛全部获奖。

这些闪闪发光的数字背后,是陈可营多年来坚定、扎实的足迹。

“你是最了解这个平台的人,没有之一”

2009年陈可营毕业后就加入了我国最大的对外合作气田——崖城终端,刚入职的他拿着图纸顺着工艺流程,熟悉一个个管线,不到半月,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便熟记于心,指导师傅让徒弟们手工绘制生产系统工艺流程图,他总能第一个完成。

想有更大作为的陈可营却不满足于此,他将新项目作为勇挑重担、提升技能的“磨刀石”。2012年7月,陈可营从崖城13-1气田调入涠洲12-8W/6-12生产准备组任工艺主操,2012年底,项目建造进入冲刺阶段,然而遗留问题多、时间紧让按期投产变得几乎不可能。

要想按时完成试生产任务,必须先找到影响试生产的关键问题。于是陈可营主动请缨,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密如蛛网的管线中穿梭,磨烂了数十双手套,排查了一项又一项问题。

在查线完成后,生产监督拍着他的肩膀说:“现在你是最了解这个平台的人,没有之一”。

对问题分级梳理后,他们开始与施工方倒排工期倒逼整改。为克服调试期间人手不足的问题,他每天带领团队成员工作超过17个小时进行试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试生产当天更是21小时紧盯在现场。床铺紧张,他就带着几个兄弟在中控室打地铺。

有了这次“磨刀石”的锋芒砥砺,他又主动承担了其他6个海上装置的建造、安装,均按工期实现试生产。

播撒人才培养“金种子”

陈可营海洋油气开采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在海上采油、采气、油气水集输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陈可营为带头人、17名海上一线技能骨干为主体创办。

工作室成立后,陈可营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准备、工程建造以及油气田现场出现的难题,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课题收集、研究、验收及考核制度,不仅确保工作室规范运转,也充分发挥了成员的技术特长。

2019年8月,涠洲油田部分平台6英寸注水软管出现压差增大、注水量下降的现象,工作室成员詹智杰敏锐地捕捉到异常工况,立即组织检查,最终确认原因为注水软管内部存在结垢导致严重缩颈,进而制约油气产量的释放,但这一问题却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通过与油田开展协作,工作室通过“化学+机械”的组合方案,注水软管实现精准清垢。该技术在海上平台成功应用后,实现增产超20000立方米/年,折算经济效益超4000万元,获得有限湛江“技术革新一等奖”。

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开花。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共培养出技师及以上人员20余名,高级工23名,在工作室辅导下,有30余人在技能大赛中获奖。

“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实现技能攻关突破45项,在智能油气田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成果。”陈可营说,未来,工作室将继续立足海上一线,推进油气田长期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