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高原上的叉车“竞技场”

文章来源: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30

青藏高原是赵亮憧憬和向往的圣地,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幸福”会降临得如此之快。正值辛丑牛年伊始,他和他的“战友”齐朝荣、张泰山突然接到了机械总院中机检测的叉车高原试验任务。高原腹地,巍巍昆仑。一月极寒的气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但同时也为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设置了未知的挑战。海拔4500米,零下30℃的昆仑山口,是他们奋战的“主战场”,更是检验叉车项目的“竞技场”。

2021年1月6日,赵亮带领试验组全体成员到达了青海省格尔木。为保证试验按期完成,他们在还没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试验准备工作中。试验一开始,这里的复杂情况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由于地形复杂、路途坎坷,每天单路上往返就需要6个小时。

此次进行试验的叉车往返都需要由重型车运输,路途复杂且遥远,如何保障运输车辆及试验车辆的安全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若保障不利,试验样车受损,就会直接影响该企业在项目中的经济效益。为此,试验组想方设法、多方联系,在中途提前预约了检查车辆停靠所,行驶一段路程后便到车辆停靠所检查车况,确保车况无误后再继续行驶。

此次试验样车大多是蓄电池驱动车辆,需要返回驻地进行充电,每天的试验样车、备用电瓶和随车工具等设备都要装满四辆平板运输车。而为了避免车辆超载,再加上车辆尺寸不同,合理摆放货物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尽管提前装车,可近百吨的货物每天都要装到半夜两点多。虽然过程繁琐、冗杂,但没有任何人懈怠、抱怨。在前期的实践摸索中,队员们沉下心,仔细分析问题与障碍,不断完善工作方案,为后续试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月10日,赵亮带领全员正式向试验区“进军”。当日装车后赵亮凌晨三点才睡下,头刚挨枕头,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保障公司五点半打电话告知下大雪了,让试验团队决定是否依然上山开展试验。赵亮拉开窗帘,看到地上厚厚的一层积雪,顿时犹豫了:一边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一边是成本的考量,若保障试验的全部车辆同时休息一天,就要产生数万元的成本浪费;但贸然上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经过试验组与保障公司综合考虑,,路上车少,暂时雪还没有被压实,也没有结冰,保障车辆较重,危险系数相对较小;其次是山路有风,路面上的积雪不断被风吹散,积雪也许不会特别多。

事实证明大家的决策是正确的,上路后的路面状况与之前预测的基本一致。试验组顺利安全抵达试验区后,并没有一丝懈怠,立刻开始了一天的试验工作。

1月11日,雪停了,但却又遇到了罕见的极寒天气,气温骤降将近零下40℃,在上山途中,接连行驶的运输车的供油管被冻住了,这是他们在平原地区无法想象的事情,队员们边扎入寒风中拿着柴油喷灯烤管路。三双棉袜、保鲜膜捆成“木乃伊”成了他们的防寒标配。两天的试验下来,实验组的斗志却在不断的磨练中愈来愈强。

车辆行驶到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地,试验组成员们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与冰天雪地的极寒天气形成了鲜明对比,检查车辆、功能性验证、问题分析、开会讨论……每天高强度、长时间工作下来,严重缺氧是最大挑战,待上4个小时后做什么都感到不舒服。

即使准备了高原常备药品葡萄糖、高原安、氧气罐等,还有很多队员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为了防止血液过多流向胃部导致头部缺氧头晕,大家午饭都不敢多吃,基本上只吃七成饱,但试验任务又需要大量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再加上寒冷大量消耗人体热量,队员们的“饿感”已成了家常便饭。

高原天气多变,经常“光临”试验区的还有8级大风。风一来大家完全不敢张嘴说话,因为一开口就是满嘴沙子。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验着大家的意志,但队员们不畏艰难,尤其是队员同志更是冲锋在前,带领全队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试验组完成了叉车高原试验的各项指标,获得了叉车性能的关键数据,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此次高原试验为叉车后续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再次诠释了中机检测人“敢为人先、砥砺奋进、善打硬仗、团结协作”的优良精神。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