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故事 > 正文
逐梦蓝天
——记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团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5-12

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这一刻,发射中心指控大厅掌声雷动,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的长征六号火箭发射试验队员们欢呼雀跃。他们用矢志不渝的韧性、敢于担当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谱写了长征六号火箭不断跨越的新画卷。

胜利就是要坚持再坚持

4月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高空疾风呼啸。长六火箭发射准备工作进入起竖后的一周。这一周,每天最紧张、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是在数十米高的作业车上进行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既要确保车与箭体的距离,保证产品安全,又要克服高空风阻和空间受限等困难,不便于操作,难度系数很高。

在一次射前检查脱落试验中,风沙席卷而来,风速达到了16米/秒。天公不作美,但是工作不能停。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高空车很难精准定位到箭体附近,给脱插对接试验带来困难。“节点不能耽误,工作还要继续。”说着,大家争相承担这次任务。总装组长倪飞让大家在地面等候,他开起高空车便朝着高空位置移去。

此时,风依然没有减小,高空车晃动幅度太大,不能太靠近箭体。倪飞在接近作业位置时将车停下,走出高空升降车,一步一步慢慢走上起竖平台。地面人员手心里捏把汗。等倪飞走到操作位置慢慢蹲下时,对讲机传来他的声音,“我已到达指定位置,已准备好”。脱落试验圆满完成后,大家拥上去迎接他,就像迎接凯旋的英雄。

总装工作在别人眼中可能仅仅是拧几颗螺丝。拧螺丝不难,但拧一万次螺丝而不出一丝一毫差池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4月14日,八院149厂运载火箭总装4组进入卫星厂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星箭对接工作。卫星作为运载火箭最重要的“乘客”,造价昂贵和不可触性给星箭对接工作增加了难度。要把卫星精准安装到火箭支撑舱上,并且保证卫星之间互不干涉,这尤为重要。在此次发射任务中,火箭上下支撑舱共搭载9颗卫星。由于支撑舱尺寸的限制,再加上卫星数量众多,安装控件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对接标准件短小易脱手,电缆走线错综复杂,使得卫星吊装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胜利就是要坚持、再坚持。总装4组的试验队员们在困难面前保持“严慎细实、稳妥可靠”的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颗卫星平稳起吊下落,每一个标准件精准固定托板螺母,每一根错落有序的电缆走线不出一点差错。随着一颗颗卫星的精准落位,为期4天的星箭对接工作圆满结束。队员们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坚持下去,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把工作做到极致

提前识别问题、暴露问题,把问题机理彻底搞清楚,这是长六火箭试验队一直以来的传统。

自上次长六火箭发射任务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液氧连接器脱落可靠性,连接器团队开始技术攻关。八院805所4室组织连接器专业人员分成多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现场勘查、理论分析和摸底试验。

最终,他们找出了薄弱环节,从微末之处快速定位问题,并与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协力改进,有效地提高了液氧连接器的脱落可靠性,为发射成功增加了一份保障。

为了此次任务的成功,队员们与时间赛跑。办公室中,团队成员仔细分析产品设计细节,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排查薄弱环节,安静有序的办公室中时常传出激烈的讨论声;试验现场,团队成员紧盯产品,保证试验项目充分、试验状态正确、试验结果可靠。

如何将设计改进落到实处?因为改进设计涉及现有实物,所以必须兼顾改进有效和对实物状态影响小这两点。经过团队成员一个月不分昼夜的工作,改进图纸终于设计完成。接到改进图纸后,149厂立即投入生产。经过大家加班加点,大部分投产和改进工作在春节前完成,具备了进行验证试验的条件。为了保证试验进度,确保不影响后续任务,149厂的试验队员们大年初四就开展了试验。试验系统只能搭建在室外,当时的上海,寒风凛冽,气温时常在零摄氏度以下,为了赶进度,试验常常要进行到晚上10点,大家无怨无悔。最终,试验结果满足预期,有效验证了设计改进的可靠性。

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团队是一群追梦人。他们的目标,比蓝天更高远;他们的梦想,比阳光灿烂。在他们身上,时刻体现着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