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文化 > 正文
中国铁建“一站一景”打造最美站房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6-01

秦代考古重大发现——里耶秦简的出土,让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湘西北边陲的小城龙山。而随着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的开通,人们可以便捷地走进武陵山深处,近距离感受“活”的秦历史。当游客乘动车踏上龙山的土地时,由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城建建设的黔张常铁路龙山北站,以其融合现代铁路站房特色与土家族风情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成为“首当其冲”的文化景观。

不只是龙山北站,由该集团建设的桑植站、来凤站、咸丰站等站房,都把现代铁路站房标准与沿线少数民族风俗完美结合起来,一站一景,站城融合,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黔张常铁路线上和当地文化中,成为崇山峻岭的一处处靓丽风景。

标准化管理升级品质

中铁城建承建的4座站房,零散分布在120公里的黔张常铁路线上。站房与站房之间相距甚远,管理半径长,协调难度大。为此,该集团大力推行标准化,构建以“可复制性”为核心的“多站点”管理模式,着力打造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精品车站。

针对重难点工程,该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攻坚,然后将成熟技术、创新成果在其他工点推广运用。面对站房喀斯特地貌、水文地质极其复杂等难题,他们在地基处理时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达到加固地基与止水防渗的目的;混凝土浇筑采用铝模板工艺,有效解决传统木模板施工易跑模等问题。这些施工技术、工艺成果经过总结提升后,“粘贴”到同类工点成熟运用,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工程质量。

信息化是解决“点多线广”难题的核心手段。该集团广泛应用“互联网+”、BIM等技术,延长管理半径,打造“智慧站房”。他们通过BIM技术,将主体结构浇筑、机电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专业融入信息化模型中,模拟施工、精细管控,使施工过程透明化、智能化。

黔张常铁路龙山北站。

该集团秉承“样板引路”的思路,将龙山北站打造成示范工点,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将其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工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不仅提高了标准化程度,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投入、降低了成本。

在管理架构上,该集团采用“项目部+工区”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线路居中位置设立项目部,负责总体指挥、协调督导和资源整合;下面4座站房设为4个工区,每个工区配备工区长、安全员、技术员等,在项目部统一管理下,既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又可以畅通无阻地与其他工点共享资源、无缝对接,改变了单一项目经理负责制下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的弊端,为“多站点”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站一景”精雕细刻

走进龙山北站,浓浓的土家族气息扑面而来。

进站口正门的织锦造型窗饰,与分列两侧的吊脚楼木墙装饰遥相呼应;候车大厅内,土家族吊脚楼特有的屋顶样式融合现代元素演变而成的天花吊顶,配以大厅立柱上古朴温和的龙身秦简壁灯,营造出极具湘西地域特色的室内空间,将土家族传统的三角形建筑元素、抬梁式的构造做法、底层的架空柱等提炼并应用于车站施工中,将土家族“西兰卡普”样式融入各个立面,车站处处蕴含着浓郁的湘西特色。

黔张常铁路咸丰站。

把每一座站房打造成一处民族文化风景,这是中铁城建建设者共同的理念。在咸丰站施工中,他们巧妙地结合了鄂西南唐崖土司城的建筑元素,以三段式庑殿顶来体现当地“荆南雄镇、楚属屏翰”的历史传承。而结合当地白族建筑屋脊、和檐口特点、呈现飞檐翘角蝴蝶意向的桑植车站和寓意“凤舞九天”的来凤车站也兼具时尚特色和当地民族风情,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下动车,就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当地文化韵味。

为了打造一处处精雕细琢的风景,建设者把“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墙面背栓大理石完成后,施工人员进行二次切缝抛光,使大理石分缝更加均匀、顺直和美观。在艺术处理方面,龙山北站外墙上雕刻的1000余幅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西兰卡普图案,均是施工者手工雕刻而成,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助力脱贫“破茧成蝶”

桑植,以地产桑名其地。

桑植车站的设计借用了蝴蝶造型,屋面采用钢网架结构并呈现出双曲面流线。远远望去,如同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寓意为铁路带动当地经济破茧成蝶、展翅高飞。

铁路车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建筑和文化地标,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见证者。桑植、龙山、来凤、咸丰等城市地处武陵山脉深处,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是两湖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铁路的建成,打破了重峦叠嶂的阻隔,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注入新的动力。

黔张常铁路来凤站。

在施工过程中,中铁城建注重把脱贫攻坚理念融入施工和管理过程中。他们特意在车站出站通道开辟“扶贫专窗”,或摆放当地百姓手工捏制的民族特色泥塑,致力于推介和打造当地旅游文化品牌;或展示当地龙山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推广当地绿色、有机、富硒的特产资源。

中铁城建以带动铁路沿线脱贫为己任,倡导和组织当地企业、商户和百姓积极参与铁路建设,共同谱写共建共赢的和谐之歌:施工过程中的物资材料采购优先考虑当地供应商;坚持“永临结合”的原则,工程竣工后,各类临时道路、水电通信等临时设备均留给当地继续使用;坚持“属地用工”原则,4个站点共聘用当地劳务工1000余人,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注重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技能。

【责任编辑:龙静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