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大国工匠”炼成记
——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林学斌

文章来源: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3-01

■30多年来,林学斌解决生产难题200余项,有50项在厂和公司获奖,多项技术发明填补钢铁行业技术空白,累计综合创效3亿多元。

■近3年来,林学斌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创新成果320多项,创效1亿多元,先后获得国际、全国发明展奖项9项,完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9项。

■30多年来,林学斌解决生产难题200余项,有50项在厂和公司获奖,多项技术发明填补钢铁行业技术空白,累计综合创效3亿多元。

■近3年来,林学斌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创新成果320多项,创效1亿多元,先后获得国际、全国发明展奖项9项,完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9项。

1月17日,在全国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鞍钢集团鞍钢股份炼钢总厂三分厂连检三作业区连检电气点检组长林学斌走上领奖台,获得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荣誉中华技能大奖。从扎根一线的工人到“大国工匠”,林学斌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走上这光荣的殿堂。

林学斌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益求精、务实严谨的品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实”精神,以及默默付出、孜孜不倦的奉献情怀。多年来,林学斌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知识型职工、辽宁省功勋高技能人才、辽宁省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辽宁工匠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林,厉害!”

白皙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眼角的鱼尾纹仿佛镌刻了林学斌创新奋斗的艰辛历程。30多年来,林学斌凭借敬业与奉献、执著与专注的精神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为技能的传承和发展默默奉献,为匠心筑梦,一直奔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

说起林学斌解难题的技术,很多人都翘起大拇指。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一些外方专家都处理不了的设备技术难题,他都能顺利解决,并研发了世界上领先的新技术,让国外专家都十分折服。1992年,炼钢总厂从日本引进的中包喷补装置在试车时出现了“喷补过程自动停止”现象,负责现场调试的两名日方专家,多次打电话、发传真向本部寻求技术支持,却始终没能解决问题。林学斌认真查看图纸、寻找漏洞,终于找到症结所在,通过改写程序,让问题迎刃而解,让两名日本专家由衷地佩服。这么难的问题被一名一线工人独立解决了,两名外方专家一同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林,厉害!”

“大连铸”设备是鞍钢生产精品钢的核心装备。多年来,在林学斌的精心维护下,这套设备冶炼生产的高纯净度、无缺陷的连铸钢坯,为后续生产高强汽车钢、全系列高速铁路钢轨、高端集装箱用钢等重点产品提供了重要保障,支撑“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享誉世界。林学斌成为设备的“卫士”。说起练就精湛技术的秘诀,林学斌用“钻研”二字来概括。

长期从事点检工作,林学斌深深体会到电气设备要想少出故障,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隐患。为此,他总结了“三勤、三精、三准”点检理念和“清、紧、调、控”点检模式,指导设备点检人员走在事故的前面,目前该成果已在全厂推广。林学斌的工作也从设备点检拓展到了程序改进,这也正是他能够保持17年无事故的根本原因。

30多年来,林学斌扎根炼钢连铸生产一线岗位,以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高超的精湛技能,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00余项,有50项在厂和公司获奖,多项技术发明填补钢铁行业技术空白,累计综合创效3亿多元,为炼钢连铸技术迈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人学霸,我的榜样”

2016年6月28日下午,东北大学逸夫教学楼207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200名学生正在上一堂特殊的课。站在讲台上为他们上课的人既不是该校老师,也不是教授学者,而是一名产业工人——被誉为“技能大师”的鞍钢职工林学斌。

作为东北大学聘任的首批12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中唯一的一位产业工人,林学斌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以及他对待工作、困难和荣誉的看法和态度。林学斌真诚、谦虚的态度,平实、质朴的表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名学生。

从钢铁工人到大学客座教授,林学斌是公认的“工人学霸”。多年来,他紧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脉动,坚守匠心勤学不辍,先后攻读了计算机应用、日语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三个大专文凭,并经过实践的点滴积累,练就精湛技能。那时,林学斌的时间常常掰成两半用,白天在单位忙着生产,下班后以及节假日,他要么到学校、要么在家里苦心研读。说起十几年孜孜不倦钻研学习的动力,林学斌总是说:“我的学历不高,要想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就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行。”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对企业的无比热爱、对精湛技艺的执著追求。

在林学斌的眼中,学习无处不在。每天记录下工作的新体会是林学斌几十年不变的习惯。为驾驭从日本引进的设备,他精学深学日语,把唯一的一份日文资料和电气图纸全部变成“手抄本”“手抄图”,把几十万字的资料记在10多个笔记本以及便于携带的图纸卡片上,随时翻阅。随着时代的发展,林学斌渐渐用笔记本电脑代替了手抄笔记,记录习惯依然不变。如今,这部笔记本电脑更像是一个“档案库”,里面保存了30多年来经他手处理的几百个典型设备故障事例,汇集了连铸机、精炼系统所有的程序图和电子图纸。这部笔记本电脑也成了他解决现场电气设备故障的一个重要武器。

林学斌学习成长之路,让那些具有高知识水平的莘莘学子也深感震撼。“林老师三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企业生产一线,他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产业工人有了新的认识。”东北大学学生彭梦月说,今后我们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要成为像林学斌那样的人。

“骄傲,咱们的技术领路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林学斌还勤于传授自身技能。他三十几年如一日,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想传授给身边的工友,尤其是培养青年人成长成才,言传身教、从不推脱,直接快速地为钢厂培养高技能人才,坚定有力地踏响了离梦想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电气故障处理与查找四种方法》《PLC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这些教材教材凝聚了林学斌的心血,是他依据生产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此外,他还建立了大板坯连铸电气实验室,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快速入门的教学方法——模拟实践教学法,让广大一线职工受益颇深。

在炼钢总厂,以林学斌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成为一线职工创新的有效平台,被授予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这个创新工作室覆盖炼钢总厂炼钢、连铸、机械、电气、吊车、计算机等各专业领域,定期组织召开技术交流和创新研讨,共同发现问题、探讨解决办法,跨作业区、多专业的优势联合攻关,培养出一大批炼钢、连铸、机械、电气等领域蓝领技术人才,为擦亮“鞍钢制造”品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后劲。

刘铁、王喆是勤于钻研、善于动脑的青年人。5号线转炉投产后出现转炉蒸汽压力降低、RH生产中断,半自动与手动控制系统难以满足连续化、工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象。在林学斌的指导下,刘铁、王喆决心攻下这个难关。他们自主设计PLC电气柜配电图等,动手组装、调试电气柜,自主编程、做画面,成功实现调节阀自动调整,远程监控。该项创新成果成功地实现1号RH蓄热器站智能化自动控制,既解决了蒸汽消耗量大等问题,又实现了生产的长周期稳定,年创效达258万元。

近3年来,这个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创新成果320多项,创效1亿多元,先后获得国际、全国发明展奖项9项,完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9项,为炼钢总厂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