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学霸”的科研路也没有“躺赢”

文章来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4-04

清华博士毕业进入中国海装之后,他参编中国工程院牵头专著3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2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国防企业工业协会、集团公司和重庆市表彰。2018年,他荣获中船重工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19年,他又斩获中国海装突出贡献个人一等奖,他就是中国海装研究院副院长董晔弘。

从学校到职场,他都在搞研究

2011年,董晔弘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在校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4篇,其中有2篇被EI收录,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刚到中国海装研究院,董晔弘就加入到公司重大科研项目5MW海上风电机组的开发中。他与同事们一起设计5MW风电机组机舱罩。2012年7月,两台“海装造”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屹立于江苏如东潮间带试验风场,并于12月实现并网满发。

“董博搞起科研来一坐就是半天,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同事们这样形容董晔弘,在公司,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董博”。

项目好难,他完成得很漂亮

2012年,中国海装启动了以风能为基础的智能孤岛电网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作为雅丹智能孤岛微电网供电示范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开始了此次科研攻坚。

“当时国内以风电为主的微电网技术完全是空白的,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而且在微电网中对风电进行控制难度极大。”面对困难,董晔弘毫不退缩,全身心投入到项目攻坚中。在项目初期,他与团队有效解决了对系统架构、切换模式、储能单元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系统具备更高的稳定性。

2015年3月,微电网项目进入调试阶段,董晔弘带领团队工程师驻守敦煌雅丹。经过5个月调试攻坚,他们完成了3台风电机组、2台柴油机的系统大联调,实现了微电网自动切换和储能单元的正常运转。

7月,雅丹智能孤岛微电网顺利下线,标志着在以风能为主要能源微电网上首次做到了无缝切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掀开了中国海装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微电网技术获得了2018年集团公司技术发明三等奖,形成1项发明专利授权,专用于孤岛微电网的200kW风电机组获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同时董晔弘撰写的学术论文 《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孤岛微电网》在2015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年会上获评优秀学术论文。

成就很大,他继续勇攀高峰

2018年,是董晔弘的丰收年,他主笔申报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获得工信部7980万元的科研经费,是我国风电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单个最高金额政府科研补助项目。该项目的成功申报,将引领着我国海上风电的战略方向,将实现海上风电技术从浅海向深海的探索。

在2019年中国海装工作会上,董晔弘以《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申报主要执笔人的身份获得了全公司唯一一个个人突出贡献奖,同时该项目还荣获了公司突出贡献奖一等奖。

面对这份荣誉,他说,自己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勇攀技术高峰,实现更大的突破,作出更多贡献。“投身风电,装备报国,这就是我的梦想!”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