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一带一路建设者】喀汗河谷的点灯人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4-12

2018年8月,在“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系列纪录片开播仪式上,讲述巴基斯坦SK水电站项目故事的纪录片《喀汗河谷点灯人》作为样片播出。片中,项目经理邓思文就是那位喀汗河谷的点灯人。这座建设中的SK水电站,被当地媒体称为巴基斯坦的“新三峡”。

邓思文人如其名,外貌文质彬彬,谦和有礼。然而,作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境外绿地投资“第一单”的项目负责人,雷厉风行的不苟言笑的邓思文,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更像一个冷峻的“霸道总裁”。

长年累月穿梭于各种工作面,经受各种气候以及复杂的地质地形的考验,对于现场管理,邓思文信心满怀。他说:“目前项目部的所有信息,都在掌控之中,每天投入了多少人力、多少物力,完成了多少工作量,甚至每道工序的工作时间,我都非常清楚。”

但施工进展和预期相差甚远,交通洞掘进速度滞后,使邓思文压力倍增。水电项目施工,就是与时间赛跑。当时,巴基斯坦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小,不到广东省的五分之一,长期缺电。即使是在首都伊斯兰堡,一天的发电量也只够维持10来个小时,因为缺电无法使用大型隧道掘进机,正在施工中的交通洞,国内3个月可以挖完,在这儿已经拖了大半年。比缺电更拖延施工进度的是“缺人”。巴基斯坦有近2亿人口,30岁以下的青壮年虽然超过了1个亿,但由于当地职业技能教育相对落后,却很难招到熟练的技术工人,这让邓思文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

而此时,开斋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抢抓工期,邓思文开出3倍的工资,试图说服这些本地工人加班,但遭到了工人们的拒绝。工期延误又面临人手不足,如何改变现状,成为邓思文的头号问题。其实,在异国他乡,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施工理念的冲突,他早在10年前就领会过。2008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两年的邓思文被公司派到巴基斯坦,参与中巴最大合作项目N-J水电项目的商务谈判。

在N-J项目施工的前三年,工程进度只相当于国内一年的速度。两条鸿沟横亘在中国工程建设者的面前:一是文化差异,当地工人每天要礼拜5次,每次半个小时;二是制度差异,巴基斯坦是英联邦国家,在工程建设上也遵循英国标准,重程序,轻效率。

邓思文与当地居民交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只能靠文化解决。随着施工的进行,中国工程人员的实力逐渐使业主折服,双方建立了信任之后,效率与程序之争也随之解决。跟着中国工人热火朝天地干活,巴基斯坦员工们也渐渐树立了企业责任感,他们把一天5次的礼拜改为集中在中午进行,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大为提升。

“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邓思文在巴基斯坦的10年里学到了管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他相信,这一次在SK水电项目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在SK项目部表彰先进员工时,邓思文把从国内带来的礼物——中国三峡工程的浮雕,送给了一位获奖代表那扎尔,并相继开展了羽毛球赛等活动,力求精神支持和勉励这些巴基斯坦员工。

开斋节前一天,邓思文再次召开了动员大会。这一次,有将近一半的巴基斯坦员工选择留下来。第一个答应加班的,正是头天晚上邓思文送给他浮雕礼物的小伙子那扎尔,他说:“我9年来一直和中国人一起工作,中国的一些节日,中国人也没有回去,在这里留守加班,在这里过节。”

由于人力补充及时,交通洞在斋月期间掘进到了450米,顺利突破了技术上最为困难的地质断裂带,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入夜,昆哈河静静流淌,开伯尔山口上的夜空繁星点点。一场篝火晚会在这里热闹举办,一首《水手》将晚会推向高潮,围着篝火,建设者们诉说衷肠,有人想家落泪,有人豪情满怀。

“青春就是永远行在路上,永远面向未来。”邓思文也在勾画着自己的职业路径,过去,中国企业在境外主要做承包商,他自己在这一波“走出去”浪潮中成长为一名项目经理。现在,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扮演起投资、建设、经营等多种角色。

现在,邓思文开始看金融类书籍。“或许,下一个十年,我的职业是‘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投资人。”在这广袤辽阔的大峡谷里,熊熊的篝火变成了地面上的星光,远处的水电站工地,就像给这片土地点上了一盏夜灯。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我想在这里说,作为我本人,作为我们水电建设者,我们的青春意味着,就是一份坚守,就是一份执着。意味着与山河为伴,意味着与泥土为伍。我想说我的青春不迷茫。”邓思文感慨道。

四年半后,SK水电站建设完工,将填补巴基斯坦近五分之一的电力缺口。许许多多像邓思文这样的建设者,正在用奋斗的青春,点亮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