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时间愚公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9-06-14

苏远清和村民查看食用菌“菌棒”培育情况。

“我是一个平凡人,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我有我的坚持和理想信念。”55岁的苏远清有着2年村长、8年村支书、15年供电所所长、4年驻村干部的经历。床头62本工作日记,字里行间透着苏远清38年来为民服务的情怀,彰显一名共产党员严谨细实、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被誉为有情怀、有思路、有举措、有成效的“四有”村干部。

苏远清与村民们在食用菌基地大棚内采摘香菇。目前14个大棚里的20多万根菌棒长势喜人,农户们抢抓时机,采摘香菇上市,以供应市场需求。

  奔走 只为那片土地拔掉穷根

“老苏,今天到我家吃个饭。”76岁的包安贵老人乐滋滋地站在伞水村食用菌厂的分红现场,一手攥着刚分到的红利钱,一手拽着老苏不容分说就准备朝家走。

这一天是2018年的5月10日。这是南方电网贵州遵义绥阳供电局党员苏远清到伞水村村驻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为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好事。

“老苏,去我家新房坐坐吧。”涂雨宇边说边凑上来,接着梁安华也凑了上来,谢兴全也凑了上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都在向老苏表达谢意,不一会苏远清被大家围了个紧。

“这些年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其实我为大家做的也正弥补了我多年的遗憾。”苏远清说着说着难掩感慨,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竹林村。

1978年的冬天,一个14岁的少年告别了学校,告别他立志读书改变命运的人生规划。因为穷,不得不让他选择辍学。然而穷则思变,立志改变穷,成为了这位少年的梦想。

这个少年就是苏远清。

辍学后的苏远清,发现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养猪养牛,而猪和牛生病是常事,村里没有一个兽医,导致猪和牛的存活力很低。于是他决定离开家外出学习兽医,正是兽医这个职业,让他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正是兽医这门手艺,苏远清让竹林村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多添一碗菜。

1979年的大年三十的早晨,苏远清拉开门准备去给村民的猪看病,发现年迈而又行走不便的姚大娘坐在门口,她对苏远清医好了她家的牛万般感激。

1980年清明过后,年仅16岁的苏远清通过大家的一致推举当上竹林村星源组的生产队长,群众满满的信任让这位还未成年的少年辗转了一夜未眠。

大集体生产方式让竹林村的生活一直在不饥不饱的状态挣扎,“这样不是办法,我必须要让他们吃得饱。”苏远清在日记里写道。苏远清开始搞小分工、大合作,三家人分为一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自己小组的生产,年底成绩好的组队里会有奖励,群众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种植量上去了,有些小组的日子自然好起来了。但很快问题出来了,成绩不好的小组开始互相埋怨,杨正权和杨正超两兄弟开始吵架。这让苏远清苦恼万分,不得不重新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正在苏远清一筹莫展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联产到劳,包产包干到户、到组。这下苏远清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撸起袖子说干就干,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竹林村的老百姓热情高涨,玉米从原来的每亩350斤增收到每亩850斤,水稻从原来的每亩500斤增收到每亩1200斤,粮食成倍翻番。那一年,苏远清的包产到户成了各个村学习的样本。

“今天,余星扬书记说大家都想推荐我来当村长,我听了心里既高兴又忐忑,我愿意为竹林村的父老乡亲们尽绵薄之力。”苏远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1986年,年仅22岁的苏远清成了历届竹林村最年轻的村长。

“余星扬书记反复给我讲共产党员不是一个头衔,而是要做好为老百姓奉献终生的准备,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我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苏远清在1988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天,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两年后,苏远清当选为竹林村的书记。那一天,他又失眠了。这一次失眠,是因为竹林村12个组修路的问题。

“历经八个月,十个组的公路已经全部修完了,唯一遗憾的是茨沟组、大保组还是没能纳入这次的修路计划。”苏远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村里的困难一桩接一桩,缺水越来越严重,有两个村民组为抢水差点打起来。

“苏远清,你真的不用再往我这跑了,那个引水工程的款这个周就可以拿下来了。”青杠塘镇水利站的站长王书章还没有等苏远清走近忙迎上去说。他知道苏远清为了农村饮水这个工程已经来“纠缠”他无数次了,他是真服了苏远清,最后把这件事也当成了自己的事来做了。农村饮水工程、烤烟种植在苏远清的带领下漂亮完成了,得到了绥阳县政府的肯定。

“你眼中的苏远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笔者这样问当年在竹林村和苏远清的搭档、如今已76岁的老支书余星扬。

“苏远清对党忠诚。”这是老支书聊起苏远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苏远清与贫困户一起挑选香菇入市售卖。

苏远清将食用菌第一期分红发放给贫困户。

执着 只为青杠山上灯火通明

1998年2月9日,“梁华强书记说有另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现在急需我去完成,尽快结束青杠塘、太白两镇煤油灯时代,实现村村通电。我有不舍,但还好学校马上建成,我稍稍可以宽心。走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努力让这里灯火通明。”苏远清在离开竹林村的那一夜写道。

23000户老百姓分散在青杠塘和太白两个镇,山一家水一家,地理环境恶劣,海拔高,冬天比其它镇要低3℃以上,下雨天又容易遇洪,这样的施工条件可想而知是极其艰苦的。

“要想顺利完成村村通电,必须要有一支团结一心的队伍。”苏远清在日记里写道。

苏远清顶着压力,重新选聘了10多名人员,选聘条件就两个:忠诚踏实,懂电。在他的带领下,历时9个月实现了两个乡镇的村村通电。其间遇到的困难,苏远清还历历在目。

“最近出现无法收齐电费的矛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员工与群众缺少交流沟通,群众工作做得不到位。”苏远清在日记里写道。

苏远清始终觉得,不管是村里工作也好,在电力行业工作也好,都是一脉相通的,群众工作做好了,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苏远清再一次在电力行业运用上“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他带着同事们每天行走近20公里山路,一次次上门走访群众,一次次和群众真诚交谈并解决实际问题,协调所在村委会组织召开600多场群众会,最终解决了群众按时交电费的问题。看着青杠塘供电所的工作步入正轨,苏远清心里踏实了许多。

2008年大雪封山,半人深的雪让整个青杠塘供电所辖区的电力系统全部瘫痪,两万多户群众用电告急,苏远清第一时间带着所里员工登上“冰山”。“哪一天全部通电,我们就哪一天下山。”苏远清对他的员工说。“苏所就是一个拼命三郎。”老员工孙忠这样评价他。2008年的冰灾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青杠塘供电所强有力的担当和责任心。“那时候老百姓自发煮鸡蛋、蒸馒头给抢修员工送去。”苏远清回忆说。

当青杠塘这片土地上亮起最后一盏灯的时候,苏远清和他的员工却坐在地上,呼噜声一片。

“不容易啊,我当时去给他们送吃的,看到他们有的人坐在地上睡着了,当时我眼泪都涌上来了。”曾经的潘开怀村主任回忆说。

在苏远清在青杠塘供电所担任所长的15年里,实现了服务“零投诉”。

苏远清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民的情况。

苏远清通过组织召开新时代“村电共建”院坝会,面对面听取群众对供电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坚守 只为圆了群众致富梦

“恳请让苏远清同志留下来,伞水村4532名群众真的离不开他……”2018年春节将近,一封600余字的“挽留信”温暖了绥阳人的“朋友圈”,这已经是绥阳县郑场镇伞水村干部群众第二次集体挽留“第一书记”苏远清了。

这一次,苏远清是真想回家了。

两年来,家里全靠妻子一人支撑,最近妻子被查出肺癌晚期,年近八旬的父亲也查出肠癌。可是,伞水村的工作刚刚进入快车道,村民们的眼神里不仅有不舍,更饱含希望。他如何割舍得下?村民再一次按下的红手印让苏远清左右为难。

“爸爸,你放心去,伞水村那么多人更需要你,家里有我和妹妹照顾。”苏远清的儿子坚定地告诉父亲。 这一次,苏远清像孩子一样哭了。

当初绥阳供电局提议让他到伞水村驻村时,苏远清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今天郭航书记的提议打动了我,我愿意去伞水村,甚至有些渴望,也许是因为我对竹林村留有遗憾,不管如何,这次去了就不能再留遗憾。”苏远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同事提醒他,这是一个接近“原始”的村落,环境卫生差、生活条件很艰辛。朋友也对他的决定十分不能理解,而他的老婆和儿女了解他,他离不开群众,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支持,他感到欣慰。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他就马不停蹄地了解情况,把全村1047户人家的板凳坐了个遍,和村民们拉家常,和村支两委成员促膝谈心。一个月下来,他心里有了数,一份伞水村近期需落实和解决的计划出炉了。

一年的时间,通过苏远清多方协调申请,村里安装上了20盏太阳能路灯,添置了75个果皮箱,争取了80万元修建了2个人工湿地和11个垃圾池。同时,苏远清争取到50万元资金为伞水村增容变压器5台,更换、改造低电压线路近千米,彻底解决了村民用电问题。

伞水村的村民对苏远清的第一次挽留是在2016年,正好1年驻村期满。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用鲜红的手印如愿地把苏远清留了下来。也是在这一年,苏远清接任了伞水村“第一书记”。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当时伞水村的道路交通现状,苏远清召开了村支两委会议,提出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想法。

“苏书记说出修路的时候,当时我虽然是支持的,但是心里还是没有底,钱从哪里出不知道?”村支书邓福茂说。苏远清一趟趟地跑镇政府,不厌其烦,最后这些工作人员都成了苏远清的朋友,2017年硬生生地将570万资金跑了下来,完成了硬化、修建通组公路20.2公里。

伞水村要脱贫,项目是关键。苏远清了解到老家的村民因发展食用菌种植摆脱了贫困,他打算把项目引进到伞水村。苏远清打听到,伞水村村民黄仁义准备在遵义县枫香镇洪关乡投资食用菌。苏远清连夜找到黄仁仪,并说服他把资金投入到伞水村。

“苏远清特别朴实,就是他的真心、爱心和善心,才让我们下定决心来伞水投资的。”绿林公司总经理黄仁义如此评价。

没曾想,项目刚起步便在土地流转环节“卡了壳”,苏远清上门作村民林永喜的思想工作,掏心掏肺地谈想法,可并没有说通。苏远清来来回回找林永喜谈了二十几次,林永喜彻底被他的真诚打动了。3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宣告完成。2017年10月,食用菌基地已生产上万包菌种并全部订购销售完毕。两年的时间,一栋栋小楼在村东村西慢慢地冒出来,在外务工的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回乡,看着村里巨大的变化,村民们纷纷为苏远清竖起了大拇指。

“食用菌基地现有香菇种植大棚15个,香菇种植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管理生产,主要采用‘村委+食用菌基地+贫困户’模式,食用菌基地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低价将菌棒卖给贫困户种植,让每根菌棒有1.5元的保底纯收入。伞水村的45万扶贫资金,以百分之六的固定模式进行分红,利益链接贫困户47户,现在首期分红每户贫困户均得430余元。”村支书邓福猛介绍说。

光伏发电、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组组通公路……4年多来,苏远清为伞水村争取了20多个脱贫项目,涉及资金2500多万元,还破解了伞水村无集体经济的难题,人均纯收入从不到3000多元增加到4600多元,贫困人口由118户减少到43户,农民工返乡务业达231户。2017年,伞水村如期脱贫出列。

苏远清从竹林村出发,又来到伞水村,38年为梦想跋涉,从当初的村支书到现在的驻村干部,白了头发,沧桑了面孔,时间在变,岗位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执着奋斗的初心。

【责任编辑:李巨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