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逐梦蓝海国企人】让梦想照进大海深处油气藏——记年度海洋人物、中国海油勘探专家牛成民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6-14

日前举行的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期间,揭晓了2019年“海洋人物”,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牛成民等个人和集体获选。

牛成民,2016年被聘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勘探专家,是一位怀抱海洋强国梦的石油科研工作者。工作30年来,牛成民一直奋战在油气勘探最前线。他长期致力于渤海油气勘探领域,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

2018年,中国海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渤海油田在沉寂了十余年的渤西老探区一举发现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让中国海洋石油的发源地再度焕发青春。渤中19-6气田的发现,牛成民功不可没。

图为年度“海洋人物”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牛成民。

中国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办公区外,有一条林荫掩映的悠长的“回”字路。每日正午,天气晴好且不忙时,53岁的牛成民会在这条路上顺时针走上一圈。

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一个时间段。

即便如此,了解他的人一旦迎面遇见他,通常也会因“不想被他一头撞上来”而选择绕行——他那没有焦点的双眼和偶尔的一个趔趄会告诉你,他的心思还在冰冷的岩心库里、在海底数千米之下的“地宫”中、在不断更新的勘探图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牛成民信奉的一句格言。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他如同老黄牛一样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在石油热土躬耕不息,用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拓荒者”般的创新精神,为我国油气事业突破一道道勘探“封锁线”,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地下密码”。

“魔术手”点化“藏宝窟”

眼圈泛黑的牛成民,有一双白皙有力的巧手。他曾用它们驭球如风、在“掰腕子”比赛中力压群雄,也曾用它们刻画诗和远方、描摹故乡的原风景。

更多时候,这位“勘探诗人”念兹在兹的大草原,在手机铃声中;他终日看到的向日葵,是种在花盆里的针织品;梦田里的大好河山,则是勘探图上纵横交织的线条。

那也是一双“勘探魔术手”。

过去十年,这位渤海油田的“摸金校尉”创新勘探理论,在别人认为缺油少气的地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指导发现了垦利10-1、渤中34-9、垦利10-4和垦利9-1等十余个大中型油田,为国家贡献三级石油地质储量5.6亿方油当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需要奇思妙想去破解,地质构造也不例外。几乎每一个经他指导发现的油田,都犹如大海捞针,像创造奇迹的神话。

渤海石油研究院油藏工程师李果营说,牛成民总能用最初令人匪夷所思、许久才恍然大悟的方式,在别人没有突破的地方取得突破。

李果营清晰地记得,渤南探区曾在一个圈闭打了两口井,储层发育相当,结果却大相径庭:明明中间看起来没有断层,一口井里出的是油,另一口出的却是水。这就好比一个火锅,如果中间没有隔断,清汤和辣汤是不可能泾渭分明的。

这个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无法解释又无人在意的难题,却被他在脑海里找到了沧海桑田的蛛丝马迹。他大胆提出“隐性走滑”断裂概念及控藏机理,并据此发现了莱西构造带垦利9亿吨级油区。

此后,“隐性走滑”断裂控藏机理在中国海油国内外探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勘探成果。

无独有偶,他创新建立的断裂-火山岩联合控藏模式,不仅将过去渤海油田科研人员眼中的成藏破坏者——火山岩“变废为宝”,更在过去勘探形势图的空白处,让中国海油当年最有价值的一个油田、“十三五”以来渤海第一个新增油田浮出水面。

“牛角尖”钻出“一片天”

在渤南勘探室副主任杨海风眼中,亦师亦友的牛成民是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他严谨理性、成熟稳重。日常管理、专业工作、党建团建等,哪样都缺不了他,经常要从早到晚处于“两脚悬空”状态。然而,在别人看来分身乏术的琐碎工作,又总被他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炖”出了滋味。

另一方面,他又是激情的化身。石油行业有一句话:大油田装在地质家的脑海里。一旦脑海里有了油气突破的方向,他就特别爱钻“牛角尖”,面对质疑百折不回,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在杨海风印象中,牛成民指导发现的许多油气发现,都是他在“敢第一个吃螃蟹”中被“冷水”泼出的“金娃娃”

渤海油田历经50余年勘探,位于渤海东南部的垦利6区,却一直是勘探“禁区”,究其原因是该区位于渤海湾盆地的边缘,构造破碎的同时又伴随着多期火山喷发,地震资料品质非常差,难以满足钻探要求。

当垦利6区遇到牛成民,这个勘探“禁区”便被他打了“柳暗花明”的“前站”。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一头钻进“牛角尖”里,坚持认为垦利6区存在着巨大勘探潜力,并充分发挥“磨”字诀,使得垦利6区目标审查再次被提上日程。

为了以最快速度给出有说服力的钻探目标,他一面向专家请教,一面查阅大量的科研报告,甚至连1990年上大学时老师发的课本都翻了出来。整整一个月,他成了母亲、妻子和女儿眼中“不回家的人”——晚上和周末他都在办公室度过。地质工程师王亮则在提到他时,轻轻扇动了一下空气,仿佛隔空还能闻到他身上的那股泡面味儿。

一个月后,该构造区迎来公司风险委专家的审查。那次审查,专家们苦笑连连——他竟作了渤海油田史上用时最长的一次井位汇报——一共417页幻灯片;一上午没讲完,下午他又讲了1个多小时。

苦心人天不负,更何况是被那股“牛劲”感染了的专家们。那次汇报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一次性审查通过了3个井位。井位钻探实施效果之优,让昔日的质疑者也挑起大拇指——仅其中1口井就获得百米油层,揭示了该区巨大勘探潜力,成功解开尘封多年的“禁区”的“封印”。

“一团火”焐热“冷探区”

我国天然气总产量的80%以上来自西部,而中东部地区消费量占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随着中东部尤其是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对天然气的需求愈趋旺盛。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一个办法是,在华北的“枕头”边——渤海湾,发现一个“及时雨”式超大规模气田。

这可能吗?过去50多年的勘探历程中,无论渤海油田,还是处于渤海湾盆地的其它六大油田,始终没有找到大气田,渤海湾盆地“富油贫气”似乎已成定论。但牛成民始终相信,没有哪座高峰不可逾越,他要做的就是,用“一团火”般的热忱,焐热“冷探区” 。

五年前,“冷区”依然是“冷区”,就在这时,他又迈出了令人费解的一步——“明珠暗投”,将他作为勘探专家可以申报的科研项目经费,“砸”给十多年未获得优质商业发现的渤西探区。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把经费放在辽东、渤南这样的热门探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出成果,易如反掌交储量。相反,“押宝”给渤西探区,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简直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只有他自己明白,这是心结——老探区的“低迷”就像一根刺,一直扎在他心里,他希望把它连根拔出来,尽早突破这道勘探“封锁线”。

那段时间,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攻关,他和项目组取得多项重大认识突破,并建立了5种油气成藏模式,这为渤西勘探带来了新思路,连续斩获曹妃甸6-4和曹妃甸12-6两个大中型商业发现,“冷区”勘探形势陡然明朗。

此后,他又带领勘探科研团队,逐步完善渤中凹陷成藏理论体系,渐渐雕刻出了魂牵梦绕的潜力天然气构造雏形——渤中19-6潜山。

渤中19-6气田钻探三年来,时常“枕戈待旦”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作为“健身达人”的他再没摸过篮球,他的山地车一直沉睡在后备厢,他的草原情怀淹没在不断更新的勘探图里,他的面庞由“白里透着红”成了“黄里透着黑”……

渐渐的,他抓住了“突破传统300米储层限制”这个将渤中19-6气田由中型气田升级为超千亿方大气田“牛鼻子”。

渤中19-6-7井,是改变整个渤中气田命运的一口井。牛成民和团队成员日夜守在实时动态前,抢时窗攻关论证前两次“加深进尺”。就在很多人想要见好就收的时候,牛成民没有“收手”,他带着团队成员继续挖掘那几根“心电图”一般的曲线潜力,并审慎地提出第三次和第四次加深建议一举确定了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千亿方储量规模。

就在人们沉浸在大发现的胜利喜悦中时,牛成民却悄悄离开了——他要第一时间为渤中19-6-7井的一线科研人员申报总经理及时奖。

“勘探工作是一个群体性工作,只有团队协作,没有孤胆英雄一说。”这是牛成民始终坚守的一个信条。

最近这段时间,在渤中19-6气田附近,牛成民带领团队又摸到了下一个气田的藏身之所。他变得更忙了,那条“回”字路上,很难再见到他的身影。但他上党课时对科研团队说的一句话,似乎还在漫漫勘探路上回响:

“油气勘探没有禁区,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作为新时代的勘探工作者,我们要再接再厉、奋力奔跑,让中国梦、海洋强国梦,照进大海深处越来越多的油气藏。”(记者 郝艳军 张妍 通讯员 邬静)

采访手记:逐梦蓝海 不忘初心

刚刚过去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为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涌现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大国工匠,他们坚守初心、奔跑逐梦、担当奉献,为发展海洋事业、保护海洋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行采访的主人公、获评年度“海洋人物”的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牛成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工作30年来,牛成民一直奋战在油气勘探最前线,从初出茅庐的勘探小兵到载誉满身的行业专家,他在蓝色大海间为国“争气”,探求大油田、大气田的脚步从未停歇,带领科研团队打破勘探掣肘,让中国海洋石油的发源地再焕青春……牛成民的事迹从他本人平实的叙述、同事众口一词的赞叹中愈发丰满,令人深深敬佩而倍感振奋,几个方面感触最深:

例如,在开拓中创新。正如很多科学研究领域一样,油气勘探同样需要“大胆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拓展想象的空间和半径,才会探寻到不为常人所知的边界。牛成民从发现奇怪的油水关系而创造性提出“隐性走滑”断裂控藏机理,从火山岩下地层难形成良好地震反射而创新提出“断裂-火山岩联合控藏模式”,推广应用后均取得了一批重要勘探成果,经济效益显著,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又如,对信念的坚守。讲到在沉寂了十余年的渤西老探区一举发现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牛成民谦虚地笑着说是源于“情结”。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带队野外调研考察,方便面、行军床,吃住在办公室……只为解开普通人眼中层层线团般的地质谜团。面对专家“认真求证”而带来的重重质疑,牛成民和团队连提4次探井加深进尺建议,突破了传统“300米”限制,最终确定了千亿方储量规模。这是情结、是信念,更是对于勘探事业不忘初心的坚守和执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精神的传承。牛成民说,一项重大的油气勘探往往要经过几任海油人的努力:第一任项目经理进行论证,下一任项目经理负责设计,再下一任项目经理才能把油气“钻出来”……从地质勘探到海上钻井开发,每个环节都是坚守初心的艰苦征途。一项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向前。牛成民所在的渤海油田历经艰苦创业、对外合作、全面发展、跨越发展阶段,勘探开发生产硕果累累,成为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目前正在实施“渤海油田七年行动计划”,向着下一个目标冲刺。

“多探出一些油气,我们的能源安全就多一分,距离海洋强国也就更近一点。”如牛成民一样,更多逐梦蓝海的国企人,不忘能源报国初心,牢记海洋强国使命,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新时代的大路上。(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张晓哲)

【责任编辑:宋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