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我的梦想正在于此”
——记航空工业制造院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邹方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6-21

在航空工业制造院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里,一位“60后”研究员正在讲解实验室的工作:“这个是我们实验室的优娃,它通过数字识别和抓取训练编程,实现了数字积木的识别和精准抓放,通过进一步的编程和加装工具,可以完成物料分拣和零件组装等一系列作业。”

这位研究员名叫邹方,是制造院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的主任。为了研究协作机器人,他引进了“优娃”(UR5)。他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将实验室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业网络与自动化高水平专业化实验室。

这个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早在3年前, 邹方就意识到智能制造渐渐成为院里的重点工作,成果应当系统展示出来。他将自己的思路报送给院领导,恰巧与院领导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此时,制造院正在努力向智能制造领域进军,希望创造出去行政化的“沉浸式”科研环境,需要一批有能力的科研人员作为“领头羊”。2018年,院里新组建了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把主任的重担交给了邹方。从此,建设好这个实验室,就成了邹方心中沉甸甸的责任。如今,实验室的工作模式与科研思路渐渐清晰, 邹方的航空梦也在逐步变成现实。

说起邹方的航空梦,时间要退回到2004年,那一年他的工作第一次与飞机制造产生了紧密联系。这一年,邹方接触了蒙皮拉形柔性多点模具的钣金数字化制造,这是“十五”国防基础科研中的一个课题,技术障碍颇多。邹方从机械结构与控制上下手,8个月之后,带领团队设计并验证了“基于双调整头平台的蒙皮拉形柔性模具”。2006年2月26日,在航空工业西飞钣金总厂,这台设备进入最后的工程应用验证阶段。模具矗立在1200吨大型强力拉形机的工作台面上,开始了“双曲率腰鼓”的蒙皮拉型。“10吨……20吨……25吨!”终于拉出了完美的双曲蒙皮。我国首台可用于工程应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多点拉形模具”诞生了。

从西飞回来后,邹方开始思考如何制造一台高效低成本的柔性模具。正如门捷列夫在梦境中设计出元素周期表般,邹方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也是“日思夜想”。一次,邹方带孩子去学外语,路上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做一种单电机分时调整的模具结构?随即,邹方撰写了《关于尽快开展新一代高效低成本柔性模具与工装系统研制的建议》,这份报告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科研课题相继展开……

本着对科研真正的渴望与热爱, 邹方在航空制造的路上越走越远。前几年,邹方团队承担了某型飞机项目中机翼大部件的对接系统。从制造到安装调试,300多个日夜里,邹方带领团队多次往返两地,一次次确认需求、完善方案……最终,该系统将20多米长的机翼与机身一次性对接成功,且误差小于0.03毫米,对接精度达到了国内最高标准。一次机会,邹方来到该型飞机总工艺师的办公室,总工艺师兴奋地拉住他说:“邹方,我最满意的就是机翼!”听到这句话,邹方觉得自己无论多辛苦都值得了。

“我做梦都想让我们的科研成果早日应用到飞机上,让中国的航空事业再上一层楼。”时至今日,奋斗在航空制造的路上,邹方怀抱梦想,矢志不渝。

【责任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