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黄熙龄:“摸”出来的本事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9-18

“现在,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在土木工程方面,中国应当自豪,不应该自卑。”中国建研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说道。

“摸”人生 矢志无俞报祖国

1947年,21岁的黄熙龄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就读土木工程专业,那个时候国内的条件和环境都相当落后。“那年正好赶上大饥荒,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黄熙龄说:“伙食得自己办,早上第一餐吃稀饭,年轻人绝对不够的。”那些年,黄熙龄把国内艰难发展的大环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记就是一辈子。1955年,黄熙龄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经组织考察选拔,29岁的他被派到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去苏联之前,黄熙龄报的专业是结构工程专业,国内还没有人研究地基基础专业方向,留学生党支部从专业配置考虑建议他跟随崔托维奇教授攻读地基基础专业。黄熙龄在专业选择上“摸着石头前进”,选择了地基基础专业,他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7年11月毛泽东二次访问苏联,黄熙龄正在苏联学习深造,在莫斯科大学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面聆听了毛主席对留学生的讲演“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接见和嘱托更加激发了全体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了他填补我国地基基础领域空白的决心。

1959年,33岁的黄熙龄在苏联获得了副博士学位,这相当于中国极少数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崔托维奇教授特别提议给黄熙龄申请再延长半年,安排他在苏联各地进行考察学习,黄熙龄却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心已经飞回了祖国,迫切想着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摸”专业 鞠躬尽瘁做奉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二十三秒,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变人间炼狱。党中央迅速组织了调查专业团队,黄熙龄带领着地基团队第一时间亲赴现场,他被眼前的惨烈震惊了,“唐山地区绝大部分房子是比较简陋的,倒的很多,伤亡人数起码三十万”。

地震后,黄熙龄团队主要负责调查的是“陡河电厂、重要建筑和厂房的破坏情况”,当时大家因为“陡河电厂是否在原址重建问题”上起了激烈争执,黄熙龄却默默在一旁的原址上观察,“摸来探去”、并不参与讨论。他发现陡河电厂的“地基没有问题”,他当场做出决定,向党中央提出了可以复建的意见,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唐山大地震期间 黄熙龄手稿之一

1973年以前,我国地基基础设计是用的苏联127-55这本规范,但是黄熙龄发现,苏联的土质情况和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幅员辽阔,土质多样,按照苏联127-55这本规范设计的房子出现了很多裂缝和不均匀沉降。这个情况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由黄熙龄组建团队,开展我国自己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编写工作。当时很多勘察单位的工程师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都流散在各地,黄熙龄借这个机会把全国各省一百多人的专家集中起来,他考虑到编写规范“须得每一个省都要有人,把人员扩大到大多数省”,因为地基这东西没有半点虚假,必须去实打实的调查。所以黄熙龄组织大家在编写规范的时候,涵盖了全国的土质情况。正是由于他带领的团队在专业上的摸索和数年的积累,才成就了我国至今影响深远的第一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摸”态度 躬身实干见作为

“只要是我的博士生、研究生都要亲自做土工试验,了解土的各项指标,要对土的特性有深刻的认知,必须要有这个‘摸土’这个功夫,到工地先要‘摸’这个土。你要有这个本事,这个土壤你挫一下,你就知道它的承载力有多少吨,是什么土,不到这个水平绝对不行。”我常听闻黄熙龄用这样的话鼓励年轻人去“摸”去尝试、去探索。而这种工匠精神不仅感染了我,也浸染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黄熙龄院士了解DX桩和载体桩新技术

2002年,黄熙龄的学生张东刚承接了中科院一个CFG桩地基处理项目,张东刚看到当时勘察报告基底承载力是17吨,他耳畔响起老师的话,“到工地先要‘摸’土”,于是基坑挖好后,他第一时间到现场“摸”土,当时就判定这土的承载力肯定达不到17吨,最多是12吨。在甲乙方工程问题碰头会上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土的承载力取值肯定有问题,如不修正的话有可能建筑物会出问题。甲方请了北京勘察院著名的工程师吴连生来复核,他到现场看过之后问:“谁说这土的承载力是12吨?”得知是黄熙龄的学生,吴连生连连点头地说:“嗯,你没白学。不错,这土的承载力就是12吨,17吨绝对达不到。”之后,项目及时调整了设计方案,保证了施工质量安全。

黄熙龄是我国地基基础行业的领军人物,即便是当选院士之后每次到工地还是要亲自下到基坑,用手摸一摸土,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是建筑行业的有志者、实践者,传承者,把简单的工作做到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干到不平凡,就是他“摸”出来的本事。

【责任编辑:李子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