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翟志彪: 我就是来带着大家干事的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02

翟志彪是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老千山风电场的安全员兼老千山银子咀风电场党支部书记。2019年7月,根据扶贫工作安排,翟志彪到二三墩村挂职扶贫。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需要豪言壮语,更多的是实实在在帮助和解决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涓涓细流浸润心田,提高乡亲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他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二三墩村位于山西省右玉县西北端50公里,背靠古长城,与内蒙古凉城县接壤。全村在册人数96户211人,其中贫困户21户共38人,人均年收入仅2100元。

万事开头难驻村先安家

驻村第一件事,就是安家。去年7月,怀着满腔热情,翟志彪带着右玉县组织部门的任命文件到了村里,村支书指着村委会的一间土坯房说:“你就住这吧,我先下地了。”

村民在党建文化广场锻炼身体

走进村委会,翟志彪被眼前景象惊呆了,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满是蜘蛛网和尘土。自己动手收拾房间,安装摆放好公司为自己配置的床、衣柜、灶具,一番忙活后总算有个家的样子。

晚上,翟志彪组织召开第一次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他刚做自我介绍,就被一位村民打断:“你带了多少钱来的?”翟志彪笑着说:“一分钱都没有,我就是来带着大家干事的。”“你没钱怎么干事呢?”

翟志彪带着一团热火来,迎头却是一盆冷水,可他没有气馁,暗暗在心里为自己打气:“万事开头难,加油!”

二三墩村位于右玉县李达窑乡最北端,紧邻古长城,为山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距县城50公里,车程约1小时,村里不通公交,去县城需要步行2公里到附近的公路等车,每天只有一趟公交车。村里没有厕所,方便只能到村后的野地解决,而那已经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了。有亲朋好友问翟志彪:“在村里过得咋样?”翟志彪调侃道:“还行,不是太远,住在山西,去内蒙古上厕所。”

困难还远不止眼前这些。安家在村里后,翟志彪每天四处走访熟悉村里的基本情况。二三墩村在册人数96户211人,村民收入以种植莜麦、荞麦等小杂粮和畜牧牛羊为主,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村民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村穷人心散,村民农闲时的生活就是打牌、喝酒,干部畏难情绪严重。

深入的了解,带给翟志彪更多的是震惊,村里的贫困比想象的更加严重。为了履行好扶贫工作的职责,他下定决心要改变二三墩村的贫困面貌,带村民过上好日子。

党建引领脱贫既扶智又扶志

“扶贫先扶志”,不光要保投入,更要转变观念。要想让村民转变思想,翟志彪首先从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入手。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上的引领作用,翟志彪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规范“三会一课”,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使党支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同时,加强党员学习教育,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评选先进帮助落后,规范村内党员干部言行举止,改变村风村貌。

翟志彪还鼓励党员干部在脱贫工作中做标杆、树榜样,提高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各种场合和媒介,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必胜的决心,及惠农帮农政策和脱贫致富先进事例,激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村里党员真正“活起来”,影响带动普通群众。同时,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沟通协调建立了爱心书屋,为村民学习农技知识、了解外面世界,增加了渠道。

发展产业致富促进就业增收

“右玉羊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很好的品牌优势,并且二三墩村位于两省区交界之地,山大坡多,自然牧坡广阔,水草丰美的独特地理优势,非常适合大规模生态养殖。

王世英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家里养着30多只羊,种着100多亩地,3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高中、两个大学,家里的全部收入刚够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世英很想多养点羊,再放几只牛,增加收入,但苦于没有资金。翟志彪了解情况后,组织5户有同样想法的家庭,协助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村养殖合作社。

建的是产业,聚的是人心。合作社成立后,翟志彪积极联系当地金融机构,帮助养殖户办理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短时间将散户养殖提升为具有1000多只羊、80多头牛的规模养殖。同时,翟志彪沟通协调集团公司的电商平台帮助销售羊肉。有了稳定高质量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信心,养殖合作社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为村民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合作社成立后,社员轮流放养牛羊,大家空闲时间多了,翟志彪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并积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经过多次努力沟通,当地农特产加工龙头企业愿意为村民提供保洁、库房搬运、保安、农产品加工等多个岗位,全村29人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每天可增收超100元。企业还与不适合外出打工的老人签订收购合同,兜底收购其种植的农产品,年均保底收入1200元。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能切实增加收入。

着眼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设施

“翟书记,你看看这条路,咱们村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对面,可是这路被雨水冲刷的沟沟壑壑,别说机械车,就是赶个牛车都得小心翼翼。”村支书王振茂说的路是村子东侧的一条土路,村里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村东侧的梁上,是村民下地的必经之路,总长730米,先下坡经过一条河沟再上坡。独特的地形,加上多年的雨水冲刷,导致路面损毁严重。不仅是路,村里还缺少集体活动娱乐的场所和存在村民饮用水不足的问题。

面对这些情况,翟志彪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一方面争取集团公司扶贫资金支持,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积极沟通县水利局,争取专项资金,铺设配套管道,改善村民供水设施,保障村民安全饮水。

经过努力,村里深水井配套的水泵、水管均已安装到位,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让村民不再“望水生叹”。直通田间地头的机耕硬化路和配备了健身器材的村党建文化广场也于今年8月份投入使用。

付出真心收获亲情

“樊大娘,这是你的白菜、馒头。”“闫叔,这是你的药、盐和辣椒。”……随着一声声道谢,翟志彪把村民们需要的日用品纷纷送到村民手里。由于村里多数老人出行不便,帮助老人购买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逐渐成为翟志彪的习惯。每次外出前,他都会去村子里转一圈,问问大家缺什么、需要带什么。时间长了,村民们亲切地管他叫“跑腿书记”。樊梅兰老大娘说:“翟书记比自己儿子都管用,管吃管喝管办事,感谢翟书记啊!”床头墙上挂着的锦旗就是对翟志彪的工作最朴实的认可。

翟志彪(右)在村民家走访了解情况

如今,二三墩村发生了大变样,原来软弱涣散的组织蜕变成了先进党支部,村民年均收入从2000元提升到8900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翟志彪的努力和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他的态度早已发生了大转变,“这个第一书记有点不一样,不走读,很走心”。大家纷纷把翟志彪当成了亲人。

 

点击图片 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