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人物·文化  >  人物风采 > 正文
精益求精的“精打”团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1-08

中国航天科工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成立于2005年,承担我国多型重点武器装备研制任务和国家重大预研项目,圆满完成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的研制,4项核心指标国际领先,5个领域填补国内空白,9项关键技术国内顶尖。他们还荣获了2020年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将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他们是国防高技术领域奔涌的“后浪”。

“精打”团队的“胆量过人”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做试验,如果飞行器状态稍有偏差,就会直接砸在船上,这关乎产品能否如期完成试验任务,更关系到船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这种天气下,你们的飞行器能行吗?”在用户单位的质疑中,此次试验的技术负责人王旭低头沉思了一阵子,回答:“能!”

试验船迎风出征,“5、4、3、2、1——发射!”一声令下,飞行器划出一道完美弧线。

“这个团队胆子最大、最敢干。”这是用户首长对这个团队的评价。谈到团队这种“胆量过人”的创新精神,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是受了前人的影响。

中国航天科工有很多这样的老专家。如刘永才院士,因为敢想敢干,人称“刘大胆”,还有姚绍福院士,也因有想法、鼓励年轻人放手去干而著称。现任型号总设计师邹晖也像当年自己的领导一样,和大家约定:“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

毫厘之间的“心细如发”

精确打击武器要想成功命中靶标,要有足够的动力,也必须有精准的设计。某次重要任务在海上悄然展开,发射流程却异常终止。

王旭从突发状况中快速冷静下来,凭借现场经验和技术功底,在上百兆的大数据中找出了2帧异常信号跳点,成功将故障定位到平台数据跳变触发偶发现象。

调整平台运行状态后,他毫不犹豫地作出继续执行发射任务的决策,如期完成当天的任务,没有错过难得的试验窗口,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

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技术决策,背后是无数的彻夜不眠,面对失败的磨砺,更需要在关键时刻大胆决策,在毫厘之间心细如发。

黑色89小时后的红色黎明

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在即,关键时刻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团队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

在召开了10多次国内高级别专家咨询会后,团队梳理出百余项需要排查的因素,而此次飞行试验必须在5天后进行。

深夜12点,三部仿真实验室的大厅依旧灯火通明。灯光下10余名技术人员的身影来回穿梭,他们已经在仿真实验室连续工作了89个小时,机器不停人不停。

“时间一久,整个人都是蒙的,听得到队友在喊我,但身体已经回应不了了。”团队成员魏昊楠回忆。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后,现场一片沸腾,大家相互拥抱着,又是哭,又是笑,沉积的情感在这一刻恣意奔放。回首这段往事,他们都诙谐地称之为黑色89小时之后的“红色黎明”。

青春路上的“诗人”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两千里外关河。风起粼波,星耀绿洲,五年匆匆已过……”

每当型号出征,团队成员常会在朋友圈里发几句自己写的诗句,除了写诗,他们更有诗人般的纯粹追求。互联网时代,要在无人喝彩时默默坚守,这是一场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修炼。“我的同学都笑话我,图个啥?”团队成员李娜说。谈到这点,团队成员均表示,诱惑不是没有,但这里有更吸引他们的东西,有他们毕生的信念。

正是基于这样纯粹的追求,自建立以来,团队有5人成长为型号总设计师、18人成长为副总设计师,多位青年已经成为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这群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扎进那荒无人烟的试验场。这一扎,就又是一个春秋。

【责任编辑:家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